在比特币矿中创作艺术,在人造大自然中探险的刘窗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471   最后更新:2020/05/07 14:32:22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20-05-07 14:32:22

来源:ArtBasel巴塞尔艺术展


刘窗《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延展智能」之委托作品,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展***北国立台湾美术馆装置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及上海天线空间提供。


刘窗的工作室位于上海松江区,一室尽是井然有序的书籍,墙上也挂着不同大小尺寸的地图。书架上除了大量图表以外,还有一个元素周期表。这样富学术品味的布置,俨如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的办公室多于艺术家的工作室。然而,在过去数年,无论是录像、雕塑和装置艺术,刘窗跨越媒介的作品都深深吸引着中国的艺术圈。刘窗广泛地运用参考引文编织出仿如蜘蛛网般的作品框架,同时挑战中国当代艺术的限制。


刘窗自九十年代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便前往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发展。深圳从前是一个荒芜的鱼村,后来在短短三数十年间发展成为超过一千万人口的高科技枢纽。他在深圳曾踏足广告界,亦曾经营过丝网印刷制作公司好一会,虽然商业成就一般,却影响了他早期的创作,形成他对物料的兴趣,以及他对中国都市化知识论的项目研究。在缺乏艺廊、艺术机构及私人艺术赞助人的支持下,他渐渐就应对于艺术界中的浮浮沉沉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方法论。他于2007年决定要成为全职的艺术家,果断离开深圳搬到北京。

刘窗《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 (Liu Haifa)》(2013)。图片由上海天线空间提供。


刘窗早期的作品集浪漫元素与他对考古的潜在兴趣于一身。《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Buying Everything on You)(2005-)是他首个获国际閞注的作品,让他挤身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首届三年展中。他于「比耶稣还年轻的一代」(Younger than Jesus)(2009)展览中,在探讨深圳劳动市场中民工求职的状况时,他向这些民工购买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然后将这些物品展示在博物馆的展览中,代表他曾接触过的这些人与物,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和中国后社会主义的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强烈批评。刘窗于八十及九十年代从东莞的一间破落的书店买下几千本的盗版爱情小说,并于2008至2014年间用来创作了《爱情故事》(Love Story)。离深圳不远的东莞,正是众多民工的聚居处。对于刘窗而言,最具价值的不是这些中古书本的怀旧意义,而是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那些民工在书边的空白位置写满字,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

(左图)刘窗

(右图)刘窗《BBR1》(柳花一号)(2015)。图片由艺术家及北京魔金石空间提出。


刘窗的近期作品,以虚设的农村城市分界探索中国现代化项目的微妙过程。他2015年的录像作品《BBR1》(柳花一号),是按中国科学家为了消除基因改造树木种子所造成的环境公害,从而发展出的植物荷尔蒙来命名的。整套录像的片段内客都摘录自互联网,视频的背景是北京满地的白杨柳絮,而背景的电话对话透露了最根深柢固的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政府于中国北部推行的再造林项目,以及随后的九十年代于北京大量培植这种人工繁殖的白杨树。根据美国太空总署人造卫星的数据显示,这个大型地理绿化工程对绿化地球功不可没,可是也造成呼吸道传染病和山火等危机。《BBR1》提出的补救方法,就是防止植物种子全天候的发芽生长,但树干和叶在下一年都加陪茂盛,使杨柳絮加倍满城漫天飞扬。刘窗观察说:"这是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他同时并透露延续项目《柳花二号》将于今年稍后时间在亚洲的一个双年展中展出。


迁徙往往是个人和社会经济进程的角力赛。刘氏于2017年移居上海的原因,是基于在北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艰难(自2017年起,北京的城市规划目的要移除非资本功能的建筑物,因此不少艺术家工作室被迫拆)。三频录像作品《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于今年的达喀尔艺术峰会展出,是近年刘窗最具野心的创作项目,他把不同的研究发现纳入他关于人类文明的基本状态的推论当中。

刘窗《BBR1》(柳花一号)(2015)。图片由艺术家及北京魔金石空间提出。


2017年,刘窗获媒体学者杨北辰推介(后来成为刘窗项目的合作者),读了一篇关于中国比特币矿的能源追踪迁徙路径的文章。文章指出,雨季时份水力资源价格较低廉,因此这些采矿者会将机械带到四川的水霸去,干旱时就带到新疆去取风力资源,春天时到内蒙古的燃煤发电厂,最后回到四川去。经过多番前往中国西南部的考察及广泛的研究,刘窗发现比特币矿和历史学家Willem van Schendel对赞米亚(Zomia)指定的地点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是位于东南及东亚洲,包括缅甸、泰国和中国西南四个省份的广泛地区。这些高原人口地区一直以来大多不受国家管控,但近年渐渐受现代基建项目所侵略。除了地理上的相似,刘窗观察到采矿者之间复杂的辩证方法 — 分散的货币制度和中央权力系统,某程度上跟赞米亚人跟类近国家联系的方法相似。

刘窗《BBR1》(柳花一号)(2015)。图片由艺术家及北京魔金石空间提出。


刘窗把纷杂的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科技制度的类近参考数据综合起来,做就成媒体环境学中的一次疯狂之旅。40分钟的录像蒙太奇式地展映出众多的基建项目,包括晚清时期电报引入中国的事件,二十世纪中叶的水霸扩建以至当代铁路、数字科技及比特币网络等建设。作品的后半部份有更多的推论,如廿一世纪早期市场推出的一体式娱乐系统EVD以至赞米亚人,用作跟史提芬史匹堡的《第三类接触》(1977)人类以光和声音跟异形沟通相比。录像结尾时,中间的屏幕上以蒙太奇形式出现了一位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女子,变种成《星球大战》中的帕德美.艾米达拉;同时另外两边的屏幕展示了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致敬的索拉里斯星在不断自转。

刘窗《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延展智能」之委托作品,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展***北国立台湾美术馆装置现场。图片由艺术家及上海天线空间提供。


《不被治理的艺术:高地东南亚无国家主义者的历史》其中的内容给刘窗的近作提供了灵感。政治科学和人类学学家詹姆斯‧史考特(James C. Scott)在书中写道:"我[研究赞米亚地区]要是有创作方向,就是去明白事情的全部及跟其他线索相连 。"我们可从刘窗近期的创作展现相关的精神特质,不是为了创新,而是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流逝的密度。接下来,刘窗将按他对中国西北部盐湖的研究,以同样交织式的叙事手法来构成新作《Lithium Lake and the Lonely Island of Polyphony》。他对中国在生态困窘的角色和科技活动深感兴趣,继而以史诗式的推论方法来引述东方对此议题的根源思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