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传谈策展|去努力干掉上一代吧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206   最后更新:2020/04/28 14:18:49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20-04-28 14:18:49

来源:新青年艺术沙龙  段少锋


关于对话人


林书传,1986年出生于湖南,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现任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担任学术部主任。2012年开始以展览、文献、纪录片方式关注亚洲年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曾策划或执行“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北京站、珠三角站、云贵川站及东南亚站,2017年发起研究策展本体问题的“策展研究计划”,2018年发起“24小时美术馆“公共艺术项目。并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伦敦、巴黎等地策划多个艺术家个人项目与艺术群展。


段少锋,自由撰稿人,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事展览策划以及自由撰稿工作,迄今策展各种类型的艺术项目60余场,2011年开始发起新青年艺术沙龙,2015-2016期间发起艺术家纪录片项目,2016年同时发起策划花家地单元房实验艺术项目,策展同时同时从事出版等相关工作。


问:段少锋

答:林书传


问:我看到你最近做的“复调”的展览,也注意到这个项目是一个持续关注艺术生态的策展项目,是一个关于亚洲青年艺术的项目,先介绍下这个项目吧,我觉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答:“复调”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筹划的长期艺术项目,最早的筹备是在2012年,和南艺美术馆开馆时间基本一致。对于一个新馆,尽早确定长期的美术馆研究线索是有必要的,所以“复调”就纳入了长期展览规划。美术馆策划团队开始逐年以田野考察、展览呈现、纪录片的方式在中国划区域的进行所谓的艺术生态调查。2013年——2017年分别考察了江浙沪区域、北京区域、珠三角区域和云贵川区域,2019年考察了东南亚区域(七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5次展览呈现,4部纪录片,留下来许多视频和文字等文献资料。我认为这个项目的庞大来源于对于后期文献的整理,以及文献经过时间沉淀所引发的新线索。

“复调·东南亚”展览海报,2019

“复调·东南亚”展览现场,2019


问:你对于青年艺术生态的关注和研究的结果,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和以往的艺术家所面临的时代极其不同,高名潞先生有一次说过现在艺术学院毕业展的问题就是表达的碎片化和自说自话,你怎么看现在中国青年艺术所面临的诸种问题?


答:我没看过高老师的原文,也不清楚这句话的前后语境,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我是不赞同高老师的观点的。我看见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毕业展都是在碎片化的外表下隐藏着同质化的内芯,毕业展根本没有自说自话的自由,基本上都是自说他话。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老师所指出的自说自话应该是指现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创作是一种“孤岛式”的创作,倾向于个人问题与思绪的表达,无法与真实的社会问题发生关系,缺乏强烈的时代特征,且问题意识不够集中。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作面貌,和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有关。

“策展身份·AMNUA策展研究计划”海报,2018


问:我们这一代的策展人的成长基本上是2008年之后,2008是一个艺术的转折,在你看来这一代的策展人和以往策展人的不同不同是什么?


答:将2008年为时间分割线,是否可以理解为在2008年之前就开始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的策展人和2008年之后开始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的策展人。与上一代策展人从批评家、理论家转型或两者兼顾不同,我们80后这一代策展人似乎不太相信理论指导实践的策展步骤,更喜欢通过策展实践让问题自我凸显。新一代策展人更看重是展览问题在传播上的有效性,而非文献上的有效性。


问:你的策展除了关注“复调”这样的艺术生态问题之外,你的策展还关注其他的艺术问题?


答: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我比较关心策展的本体问题,就是平行于展览之外的另一条线索。我不太赞同将展览变成策展人作品的策展方法,而更喜欢将策展问题抽离出来进行单独实践和观察。比如我在2017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组织了一场有关“策展身份”的展览讨论,我邀请了6位(组)策展人在3个不同的展厅分6个展览讨论同一个问题,而每个展厅的都由一个职业艺术家策展和一个职业策展人来策展。我希望把我们身边的策展问题放在最直接的位置上进行讨论,这6个展览单独可以进行讨论,成组也能进行讨论,当然策展的本体问题也可以拿来讨论。上个问题也提到了,我还比较关心展览的有效性,有效性包括传播上的有效性,还包括问题的有效性,比如2018年我在南京的青奥公园一个非常规展览空间(一个20平米的玻璃房子)策划了“24小时独处计划”,通过网络媒体向全社会征集非艺术家的入住者,以不限制其任何行为的规则,来观察一个陌生人在可被完全观看的环境下如何进行24小时的生活。这个项目在持续的两个月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有效传播,并将当下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真正的独处以及屏幕社会下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等相关问题放在可被公众有效讨论的桌面上。

“24小时独处计划”,2018

“介入·国际行为艺术家的文化处境与艺术实践”南京城墙单元


问:我和采访中的策展人都聊到一个策展方法的问题,你形成的策展方法是什么?


答:虽然我是美术史论专业毕业,但是我在南艺美术馆工作之前对于展览策划几乎没有学习太多理论基础的,尤其对当代艺术策展,可以说是非常的陌生。先天的不足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践派,从工作的第一年开始,我就将“行走策展”作为我的工作方法,通过几年的纪录片拍摄,走访各地的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去积累策展的经验。这点与很多理论先行,按图索骥的寻找艺术家的策展方法不同。我几乎都是在一种对展览对象较为陌生的状态下进行策展实践的,而展览最后的结果和问题都在行走的过程中产生,是一种走出去才知道要干什么的工作状态。我认为这种状态能保持策展人的饥渴感和紧迫感,例如2019年策划的“复调·东南亚”展览,我在落地考察的第一站(新加坡)的时根本没一个明确的策展计划,而后来所有与展览有关的问题都是在一边行走一边组织完成的。


问:你希望自己的策展风格是什么?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策展经历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我不太在乎个人风格的形成,我也不希望有一天会形成风格,我是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策展人,更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策展也不可能完全理想化,如果给了你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策展环境,你反而要思考这次展览的真实性。

“回眸一笑百媚生·戴陈连”展览现场

“我一点儿也不想你·童昆鸟”展览现场


问:你现在也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在美术馆内做策展和在机构外做独立策展你有什么不同的工作方法?


答:按道理说机构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会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谓的独立不仅仅是身份上的独立,还有展览问题的独立,展览资源的独立等等。但是由于工作机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特殊性,以及工作机构对于策展的宽容度。从个人策展经历来说,在机构策展与机构外策展的区别不大,两者都可以保持策展的独立性,以及问题的完整性。由于机构能给我提供保障生活的基本薪酬,反而让我在选择机构外的展览项目时会更加的独立,甚至有些机构外无法实现的展览理想,可以带到机构内来完成。如果一定要说不同,在南艺美术馆策划的展览项目,会更多考虑学院美术馆的教育属性,更希望给艺术学院的学生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已经对艺术教学的补充。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展览海报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展览现场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展览布展中与海上雅臣先生与杨晶女士


问: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在你的工作中应该都具备,你为机构策展,也自己发起策展项目,独立策展人最主要的面临的是经费的问题,你怎么解决独立策展的经费问题?


答:从目前的策展实践看来,我很少碰见资金困难的问题。资金对应的是展览的工业化程度,是白盒子之内的问题,而我更关心的是展览的传播价值与问题的有效性。恰恰有效的传播和真实的问题都不太需要花钱,可以巧妙的绕开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是我一定要做的展览项目,自掏腰包也可以。

“亚自由·贤者时间”展览现场

“田字旁”2018


问:策展的学习是一个实践中学习和理论学习同步的工作,在策展实践之外的自我成长,一个策展人如何进行学术上的自我建设?


答:“学术”一词在我这里一直是一个较虚无的概念,经常听,经常用,却不知道是什么。谈学术也一定要去谈学术的有效性,学术的核心不在对学术理论的描述、阐释与挪移,而是用何种方式对问题进行更清晰更直接的表达。简单,再简单点,我希望我的学术建设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能用一个字说明的事情一定不会用两个字。

“三十年·沈勤”展览现场


问:现在很多没有参与策展的年轻人热衷于策展,对于有兴趣进入策展职业的更为年轻的学生,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答:就像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如何策展一样,我的策展方法与实践与年轻一代想要的肯定不一样。如果要给年轻人一些建议,那就是不要等到身份和时机都成熟的时候,去正儿八经做所谓的策展,当下的传播方式与对展览更新后的定义已经打破了传统策展对空间与时间的定义。再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努力“干掉”上一代的策展人。

林书传策展履历


2020 风中之风·蓝上之蓝(运河外滩艺术中心,无锡)

2019 童昆鸟:我一点儿也不想你(谢子龙美术馆,长沙)

2019 复调·东南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我的离开将会很久:汤南南“屈原十二疑冢”(文和友美术馆,长沙)

2018 田字旁(可美术馆,上海)

2018 24小时独处计划(24小时美术馆,南京)

2018 周雷:阑珊处(瀚阳艺术中心,杭州)

2018 张权:游乐园(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单鼎凯:间隙(芥墨艺术馆,南京)

2018 程广峰:当处境不当时(阆风画廊,上海)

2018 张克端:37度(瀚阳艺术中心,杭州)

2018 介入:国际行为艺术家的文化处境与艺术实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AMNUA策展研究计划第一回:“策展身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丁成:从那里到那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江南叙事5:快慢(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7 沈烈毅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N公里内的书法日常(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井上有一:写并活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复调4·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云贵川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外滩艺术计划:虫子船(黄浦江,上海)

2017 戴陈连:回眸一笑百媚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江南叙事4:花(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6 三十年·沈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 郭梦垚:克里丝与逻各斯德对话(八大画廊,上海)

2016 常青:(何处)立足社会现实主义(伦敦艺术大学,伦敦)

2016 常青:一种记忆的速写(德鲁奥艺术中心,巴黎)

2016 江南叙事3:个性的两级(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6 China Now—Define the indefinable(OXO画廊,伦敦)

2015 亚自由:贤者时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5 蔡志忠:色无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朱赢椿:虫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方凯个展(金鹰当代艺术空间,南京)

2015 复调3·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珠三角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不在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当代剧场青年邀请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江南叙事2(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4 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五)齐物(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复调2·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北京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岳敏君:大脸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3 江南叙事1(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3 复调1·二十一种状态: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