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世界的过往经验中,我们可以预言疫情之后的未来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29   最后更新:2020/04/13 17:40:27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20-04-13 17:40:27

来源: Artsy官方  Todd Levin


Artist Keith Haring paints a mural on a wall at Clarkson St. and Seventh **e. in Manhattan on August 20, 1987.

Photo by Mark Hinjosa/Newsday RM via Getty Images.


回首发生在2015年的最近一次艺术市场泡沫,我不禁对艺术家和艺术界如羔羊般懦弱和温顺的态度感到愤慨。时兴的“低卡路里”艺术操作简易,和预先切片的吐司面包如出一辙。面对这种“低卡”艺术的热心笼络,艺术界似乎毫无抗拒之心。


无论是佩斯画廊(Pace Gallery)与杰斯(Jay-Z)、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与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 Los Angeles)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合作,还是洛杉矶科恩画廊(Cohen Gallery)中的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上的麦莉·赛勒斯(Miley Cyrus)以及佩斯画廊中的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这种类型的跨界噱头数不胜数。近来,参与艺术界活动似乎成为了一枚提升文化层次、彰显社会地位的勋章,证明了你手握高端消费的入场券。


只需打开任何一本生活或时尚杂志,你便可找到关于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的文章。它们追踪着展会贵宾的聚会和晚宴,对 Lady Gaga 和艾力士·罗德里奎兹(Alex Rodriguez)等出席者的穿着品头论足。然而,这些表演和行为不过只是纯粹的舞台表演罢了——当然,为了显示“认真严肃”的对待艺术的态度,他们对衣着的班门弄斧另当别论。这种商业化的行为成为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的延伸,由好莱坞和华尔街为我们量身打造。

Still from Beyoncé and Jay-Z's "Apeshit" music video.


画廊主们在这场造势中也难辞其咎,应对构建和参与艺术博览会之类的商业活动负责。尽管他们一向矢口否认,但画廊主实际上已逐步转变为倒卖艺术的营销商人。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建立和保护自己的品牌上,然后将这些品牌精准地投入所有可能的市场——无论是中国、印度、迪拜还是俄罗斯。达到这个目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便是运用全球的艺术博览会网络。


也许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早在1989年末就以最简洁的方式探讨了这个问题。当时他写道:“露天开采之于自然,便是艺术市场之于文化。”写完的第二年,艺术市场就全线崩溃,陷入了长达15年的大萧条。直到2005年,印象派、现当代艺术品的价格才恢复到1990年前的水平。近来,收藏艺术似乎成为了一枚提升文化层次、彰显社会地位的勋章,证明你属于消费得起高端商品的阶层。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创造艺术的最初动机不谈,只关注艺术本身,那么在 Jay-Z、詹姆斯·弗兰科和上述其他的例子中,艺术和金钱实际上完成了某种角色的互换:金钱通过转化为艺术变得“神圣”,而艺术则通过转化为金钱变得“平凡”。

© TIME


我希望,我在这里阐述的态度并非是公然的精英主义论调,而你也不会认为,体现智慧、潜心探究的特殊品格——即我们的好奇心——应是曲高和寡的精英品质。如今,通过美来寻找意义,或是通过意义来寻找美都显得愈发重要,因为日常的平庸和对艺术的兜售,让我们的生活日趋丑陋。当追求约翰·济慈(John Keats)笔下的真理与美的理念变得无关紧要的那一天,我们所有人便都可以闭嘴,各自回到原始的洞穴中去了。


1980年代,当我逐渐成熟、开始关注智性时,边缘和中心的对立概念以及与之相对的替代模型在思想界曾被广泛讨论,超过了今日对这些理论的关注。在这场讨论中,人们提出了一种横向(数字)的文化范式。与既有的模式不同,这种文化范式呼吁无尽延展的平行机会。如今,艺术界正继续适应这种横向的转变。但在#MeToo、COVID-19 时代,以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不断侵蚀我们对民主潜力信念的情况下,强调一些关键因素,从而摆脱以斯温顿(Swinton)、拉博夫(LaBeouf)为代表的犬儒主义冷漠,似乎很有必要。与此同时,面对必然十分漫长而痛苦的经济复苏,我们也需要表示恰到好处的关切。

Pierre-Auguste Renoir, A Girl with a Watering Can, 1876, oil on canvas 39 2/5 × 28 7/10 in, 100 × 73 cm.

Courtes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在1970年代末期和整个80年代,纽约市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创造力的顶峰。尤其是因为租金低廉、画廊空间充裕,策展人和新兴艺术家们无需花费大量金钱(或任何金钱),即可在相同的空间内彼此互动。这些条件造成了经济学家所谓的“低准入门槛”(low barriers to entry)。这意味着,参与文化经济的唯一要求就是极富创造力。由于在严重萧条的经济中没有成本限制的因素,大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涌入纽约,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作品涌现的机会也随之大幅提升。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东村(East Village)艺术圈便是这场艺术风潮最为生动的见证。


1970年代的石油冲击、随之而来的去工业化以及纽约经济的不景气,使这座城市陷入了严重的社会与经济衰退。大批的失业潮、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房地产的极度萧条席卷了整个纽约。与此同时,巨大的社会动荡也伴随着这个时代。整个美国在身份和社会价值认同上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而纽约的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尖锐。这一切听起来似曾相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样也是这些因素创造了新的环境,使艺术家可以聚集在同一社区中,支付极为低廉的租金。因此,艺术家们不必再从事第二份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从长远来看,影响整个经济的可怕低迷时期对创造力而言却十分有利。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1981,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canvas 81 × 69 1/4 in, 205.7 × 175.9 cm.

© 2012 Jean-Michel Basquia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艺术是对生活的想象。它是如此炽热与强烈,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我们只关注聒噪的职业生涯、快速的名利双收,放纵于五花八门的药物,声色犬马、旷费时日、只思赚钱,沉湎于响亮而空洞的笑声,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忽视艺术的这种关键力量。这样下去,除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之外,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黯淡,而无论何种艺术都见证了这一事实。当我们在这个冷漠而虚荣的世界中真的遇到伟大的艺术时,似乎有什么东西敲醒了我们,并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有艺术都应追求这一点:引导我们对世界有新的认识。


简而言之,艺术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便是帮助我们生活。艺术家创造了一个世界,而我们总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向它寻求帮助,以至于终有一天,如若没有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情感,我们将无法构想我们的生活。艺术是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关键接口,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深刻与广阔。我们必须相信这种创造力。我知道,我对此坚信不疑。我的身上一定有什么让我不断想要前行,但愿你也和我一样想要继续下去,而创造艺术便是相信生活会继续。分享对过去的批判,尝试去描述和评估当下——这一切都意味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