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土地、大气与人迹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498   最后更新:2020/02/19 19:13:03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20-02-19 19:13:03

来源:798艺术  王薇


郭城:地气
广州画廊 / 广州
2019年12月28日—2020年2月23日

郭城“地气”广州画廊展览现场


郭城的创作聚焦于科技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作为其创作的核心出发点,在经过拆解与分析后,与艺术家所关注的其它领域现象或概念相联结,继而呈现出对现实的另一种观看。在广州画廊的个展“地气”中,艺术家通过三个系列项目的实践,展示了当下技术、人与环境之间复杂交织的动态关系,反映出艺术家对相关问题所作出的观察、研究及思考。


艺术汇:一直以来,你的创作主要聚焦于科技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元素的运用在你的创作中亦十分突出。你如何看待、把握艺术与科技在你自身创作中的关系?在你看来,这其中的可能性更多存在于哪里?


郭城:在我的创作中技术一直是一个核心出发点。我通常不会直接地将一个技术现象与其他事件作联结或者将技术当作一种用来实现想法的“工具”来使用,而是会尝试把技术进行拆解与分析,并将其结果与其他领域的现象或概念相联结,可能对于我来说,这种联结是更原始的、更真实的,我期望可以通过这种联结创造/再现另一个层面的现实。以我过往的作品举例来说,有比如“呼吸抑制”(将网络数据在各个基站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包丢失与呼吸体验相连)或“静物”系列(将摄影测绘法建模技术中输入的原始图片数据改为算法再生后的图像,从而造成观察者主体从人到算法的转移)等等。

郭城“地气”广州画廊展览现场


艺术汇:你早期的一些作品,如《嘴工厂》、《循环》、《呼吸抑制》等,涉及了人对科技的运用以及科技对人的改变,它们往往与身体关联较为密切,是否可以说,最初的创作更多是以个体感知作为出发点?

郭城:现在回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嘴工厂》和《循环》两个项目。《嘴工厂》(2012)是我在英国毕业时的项目,是从“嘴”这个身体部位为关注点,从人体增强的角度出发创作的一系列穿戴装置及视频影像,讨论了人对技术的利用与技术对人塑造。《循环》(2012-2013)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时间跨度正是我离开英国回到国内的一年,也是非常焦虑的一段时期,于是我将自己身份的焦虑与从中学到现在仍然保持的抠手的爱好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创作。《呼吸抑制》(2016)稍有不同,是一个将用户与网络的抽象关系转化为身体体验的作品,出发点并不能单纯归结于个体感知。

郭城“地气”广州画廊展览现场


艺术汇:你早期的一些作品,如《嘴工厂》、《循环》、《呼吸抑制》等,涉及了人对科技的运用以及科技对人的改变,它们往往与身体关联较为密切,是否可以说,最初的创作更多是以个体感知作为出发点?

郭城:现在回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嘴工厂》和《循环》两个项目。《嘴工厂》(2012)是我在英国毕业时的项目,是从“嘴”这个身体部位为关注点,从人体增强的角度出发创作的一系列穿戴装置及视频影像,讨论了人对技术的利用与技术对人塑造。《循环》(2012-2013)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时间跨度正是我离开英国回到国内的一年,也是非常焦虑的一段时期,于是我将自己身份的焦虑与从中学到现在仍然保持的抠手的爱好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创作。《呼吸抑制》(2016)稍有不同,是一个将用户与网络的抽象关系转化为身体体验的作品,出发点并不能单纯归结于个体感知。

《琥珀》系列混凝土 不明物 2019

艺术汇:此次展出的一些作品,如《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新的过往/ 过往》、《狗屎铲子》、《桶》、《无题》均创作于2017年,它们是否均是围绕着荷兰驻留项目产生的作品?我们知道,这个项目是带有艺术与科学跨界的性质的,而你的实践则涉及了地理、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郭城:这几件作品都同属于《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2017)项目,另外《溪流》(2019)与《建设中》(2017)也是这个系列项目的作品。在这个项目中,我在阿姆斯特丹西北的一块二战后填海造出的土地上,通过挖掘、筛选、清理、回填的方式去除了土壤中的人造物,创造了一块面积为1平米穿透人类世地层的“无人类痕迹”的土地。

《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单频录像 彩色 有声 6’41” 2017

这个项目是一个在荷兰Badaward(Bio Art and Design Award)奖资助下下开展的研究型项目。Badaward组委会每年会邀请12个荷兰的与生物相关的实验室/科学家加入项目并公布在网站上,然后进行Open Call 来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就其感兴趣的实验室/科学家投递可能的合作项目计划书,最终通过几轮面试与考核评选出三组艺术家/设计师与科学家的组合开展项目。


《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就是我在这个奖的框架下与荷兰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y)环境与健康学院的助理研究员Dr. Heather Leslie合作完成的。Dr. Leslie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垃圾、(微)塑料和工业化学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她的研究方向与我当时感兴趣的人类世话题很契合,我们在最终合作项目计划书中主要想要去除的人造物就是填海所用沙土里的微塑料颗粒。随着项目真实的开展,情况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当我站在填海的土地上,掀开表层的草皮后遇到的不是期待的沙土,而是建筑残渣废料构成的土地表面硬化层。于是我开始对填海造地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解,对我所工作的填海的土地历史展开调研,并尝试追寻这些建筑废料的来历。最终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图景,简单的说,我开展项目的土地是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资助下填海造出的,而土地表层的建筑废料极有可能来自于周边城市的战后废墟。这个项目的诸多层面就是在这个调研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来的。

《新的过往 / 过往》285×112cm 摄影 无酸纸收藏级打印 2017


艺术汇:在作品《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中,你在一平米的土地中抹去了人类干涉过的痕迹,应当如何理解这种对人类痕迹的抽离?它是否具有某种去人类中心论的指向?

郭城:这个项目想要呈现的一点正是这种对人类痕迹抽离的无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尝试在人造土地上去除人类痕迹,二是去除土地里人类痕迹的行为本身在土地上留下了人类痕迹。这两个方面本身在讨论的是关于“纯净自然”这一理想化的概念,即没有人类痕迹的土地是否可以被看作“自然”的土地?这种“自然”显然是不存在的。就拿我工作的一平米土地来说,它本身是一块人造的土地,在我做清理的几周的过程中,暴露的坑洞积过雨水、跑过老鼠,更不用提其他气候因素和肉眼难以发现的昆虫与微生物在其中的活动,这些因素连同我的工作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一平米的“新的过往(Neo-past)”。当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一个人与土地的二元关系了,而是一个在盖亚(Gaia)式的,包含环境中诸多主体的复杂关系,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这就是其去人类中心的指向。

《(临时的)小器具 No.5》40×40×250cm Arduino 定制电路 盖革穆勒管 碳纤维管 垂直绿化毛毡袋 绿萝 2019


艺术汇:《(临时的)小器具》是有关探测环境辐射值的一个作品系列,不同与之前将探测器与水泥砖并置一处,在此次展出的该系列作品中,你将探测器与植物并置在一起,这传达了怎样不同的信息?

郭城:《(临时的)小器具》系列中主要探测的是环境中漂浮的辐射尘埃的辐射强度,从概念上来说,这个探测行为会持续到环境中的辐射强度自然衰减到第一个***爆炸前的强度为止。此次展出的是《(临时的)小器具No.5》和《(临时的)小器具No.6》,这两件作品中用到的绿箩和仙人掌,是常见的心理安慰式伪科学“防辐射”植物。这种并置是在向我们对环境“随意处置”的态度与行为的调侃与讽刺。


文:王薇

图:广州画廊、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