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感出发,掀开当代艺术的僵壳 文/胡斌
发起人:香瓜侠  回复数:0   浏览数:1914   最后更新:2008/10/30 06:12:30 by 香瓜侠
[楼主] 香瓜侠 2008-10-30 06:12:28
从手感出发,掀开当代艺术的僵壳

胡斌

阿瑟·丹托在他的著作中谈到,高级艺术与低俗图像,以及作为艺术品的物品与作为日常文化一部分的普通物品这两个界限的打破,就意味着艺术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按照他对艺术史的建构,就是趋于观念化、哲学化的后历史阶段,亦即艺术史叙事走向终结的阶段。不过,丹托的艺术终结观念没有丝毫的悲剧色彩,相反,他对艺术的当代图景充满乐观。他说:“我们的时刻是深刻的多元主义和全面宽容的时刻,至少在(也许唯一的)艺术中。什么都不会被排除在外。”他将艺术的终结看成是艺术自我意识得到解放的最佳理想状态。
说到艺术的哲学化,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中关于人的本能、欲念的表述显得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对这些命题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挣脱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以及张扬个体意志的现实需求。而西方哲学思想界的出发点则在于反思现代性的建构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和不幸,对其包含的“理性”与“自由”的核心观念和根本价值,尤其是其生产的一整套规戒性制度、实践和话语进行重新检讨。汪民安曾从身体的角度来考察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反拨,他说,身体原本受总体性的压制,被理性引导,被灵魂鞭打,其内在的潜能、欲望、本能、肉体性被收藏起来,而“后现代性的使命,它的伟大的历史实践,就是要让身体回归身体,让身体重享自身的肉体性,让身体栽植快感内容,让身体从各种各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
如果将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后现代哲学及艺术思潮联系起来,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受所谓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现成的图像成为极其重要和普遍的趋向。这的确是破除了丹托所说的高雅与低俗、日常与艺术的两个界限,但是否如丹托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世界真的获得彻底的自由了呢?且不说那隐含在各种社会制度背后的错综复杂的权力约束,就是聒噪的艺术时尚也遮蔽了不少艺术家发于情而自由驰骋的心性。一些僵化了的“成功图式”大行其道;在符号化图像的商标效应下,甚至艺术创作本身都成了分工协作、精密安排和运营的生产链条。这是多元化背景下身处密实的权力、市场网络之中的艺术家所不可回避的现实境况。
如此看来,我们就不禁对置身于哲学思潮中的艺术产生了些许困惑,它获取了一些对应哲学观念的表面特征并使之上升为新的视觉话语权利,却依旧没办法如某些哲学观念中所标榜的彻底地解放人的身体。从现代反拨传统、后现代反拨现代,如此漫长的奋斗历程中,身体尽管获得了多重的认识,但总会遭遇新的禁锢,艺术家的身体也是如此,最初质朴的缘于身体的感觉也变得渺茫起来。我想,“手与手感”这一展览便是从直接关乎艺术创作的身体的一部分——手出发,来探讨艺术创作中那种极其本分的触动与温度的。
有的参展艺术家凭借手的劳作透视出现今时代围绕身体、创作展开的复杂的关系与意涵。如小龙花将随性灵活的手绘与电脑制图两者结合,透过手的不同触感给予心灵层面的回应,让个人趣味得以真切传达。黄世常在不易觉察的心手相应的创作过程中特意给手感制造障碍,在画面留下矛盾性的运行痕迹,使得他那充盈着身体的欲望和疾癖的画面意涵愈加幽暗起来。韩李李创作的那卡通精灵状貌的雕塑原本具有可复制的流行动漫图式的典型特征,但他缓慢的、充满反复的思索和肆意的劳作的塑造过程又有一种反现代性生产的意味。王牧春力图以墨渍晕染的隐隐绰绰的抽象风景摒除传统意象审美风趣,却发现依然逃脱不了中国传统水墨意象表述程式,并不自觉地渗透出自己的情绪。何欣怡的“对话”是将自己的作品与其外婆的作品结合,这样的互动创作包含着不同领域创作者理念的交汇,并带有不同角色间转换沟通形式的意味,不仅能够呈现出新的视觉面貌,也必然给创作者带来新的心理体会。王煜宏坚持将她那如同历史记忆的储物柜,可以读解到未在场的人物和那个年代的信息的静物引入装置创作,在当下躁动的时代情境中别具一种记忆与欲念执守的精神内涵。
有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关于创作与意义呈现之间的关系的。如邱加的雕塑“云”描述了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事物,在此过程中自然凸显出自身的气质。丁力的摄影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录,至于记录的内容和意义则与其创作目的无关。王超的手绘定格动画《镀金时代》通过一系列物象的镀色来探讨真实与幻象之间的关系,透露出他对这个喧嚣时代的征貌满是怀疑的态度。
我觉得,这九位艺术家审视艺术创作与身体的关联的努力,可以视为久处各种时尚样式和话语的藩篱中的心性抒发,又可以看作是对表面化的哲学附会的反拨,以及对当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中身体语言的复杂征貌的悉心体会。诚然,对抗现在的当代艺术僵局,这不是唯一值得倡导的路径,但也决不是一块应该漠视和任其冥灭下去的阵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