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利物浦中的一段“马拉加历史”,情绪在空间中回荡
来源:澎湃新闻 丁宁,吴梦倩
西斯特·盖茨:混合物
地点:泰特利物浦
票价:10.5英镑
点评:此次展览以马拉加的历史为出发点。在19世纪,这个位于美国缅因州海岸的小岛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社区。1912年,在州长的命令下,马拉加的居民被迫迁移到大陆,没有住房、工作或支持。艺术家西斯特·盖茨以雕塑,装置,电影和舞蹈,更是以令人震颤的声音回应了这一历史。
评星:四星
西斯特·盖茨是一位生活和工作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研究城市规划,这一直影响着他的工作。盖茨展示了艺术如何改变社区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如今,这位美国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了马拉加,一个自主的、种族混杂的岛屿,那里的居民和祖先的尸骨都被清理了出去。
一个黑色的建筑楔角一直延伸到屋顶,它那被切割的石板斜面咄咄逼人地朝向画廊。更多的石板——这回是破碎的,让人想起理查德·朗的雕塑——在地板上形成了一个黑色的圆圈,中间的柱基上有一个旋转的绿色霓虹灯,上面写着“马拉加”。还有更多:一块巨大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利物浦和布里斯托尔在奴隶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关于棕色皮肤的婴儿和“半种姓”;关于缅因州的反种族融合法……西斯特·盖茨出生于1973年,到他出生时,他的种族才是自由的。
今年早些时候在巴黎东京宫举行的展览“西斯特·盖茨:混合物”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理解了。展览标题“混合物”(“Amalgam”)是“马拉加”( “Malaga”)的一种接近字谜的变形。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雕塑和标语的混合体,真实的和重塑的。有音乐,有录像,有舞蹈和历史。困难在于把它的各个部分装配在一起,弄清楚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巴黎东京宫“西斯特·盖茨:混合物”(Theaster Gates: Amalgam)艺术装置展
这次展览的焦点是缅因州海岸外的马拉加小岛。在美国南北战争和1911年之间,这里是一个自主的、种族混合的社区,国家认为这个社区是堕落和不道德的,强行迁移居民,其中许多人被送进精神病院(虽然这句话强调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但也考虑到混血父母出生的人当时确实常常被视为“弱智”),他们的生活一贫如洗。
Island Modernity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Tourism, 2019
展览作品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房间里,黑暗的诅咒是如此苦涩,各种非洲木制面具的造型,坐在高高的灰柱和基座上。圆角,锯形,平滑,分裂,每一列都是不同的。在它的尽头,有一个壁架沿着墙延伸,你可以坐在那里,回望那密密的形状和空白的面具。这个空间充满了来自黑人僧侣的音乐,哭声和低沉的低音隆隆声,节奏,轻快的鼓声,爵士乐和福音的片段。这是一个留恋的好地方,让人想起一个树木繁茂的岛屿,充满了哭声、歌声、哀嚎和跳动的心脏。(编译/吴梦倩)
展期:2019年11月19日-2020年2月29日
地点:北京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以16件来自世界各地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创作的作品,从人与人、人与机、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呈现人类的成功故事及其具有可能性的未来,为接下来探索人类所要做出的适应,以及思考“生而为人”的寓意提供新的思路。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缺乏逻辑而零散分布的新媒体艺术装置显得差强人意,少数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矫揉造作的荒诞,甚至给人一种迎合主题的山寨创作质感。唯独几件选自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作品切中精髓,或许能为前来打卡拍照的观众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评星:三星
11月19日,探索人类有限性的一场高科技艺术展“冇限人类:人类的极限与局限”在位于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与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的第二次联合展出项目,两位策展人借助展览本身探索人类的有限性是我们的稟赋还是阻碍进化的藩篱?通过科技的介入,人类可以变得无限吗?增强后的后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此次展览也不试图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试图激发更多充满挑战的问题。另外,此次展览是一场三国联展,地点及开展时间分别为北京(11.19)、首尔(11.22)、莫斯科(11.27)。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容纳了更多的科技和设计相关的应用在里面,每位艺术家都给出了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社会等形态与关系之间的一种探索和思考。到场的一位教授在谈到展览的时候笑称现场更像是未来人类博物馆,而策展人费俊则回应道或许像面向未来的概念产品商店。
选自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作品
而摆在展览入口的作品是中国艺术家邱宇的《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被控制的眼睛在看他》,首先对机器是否有意识、我们的身体是否有一天会被机器替代等问题发出疑问;斯洛文尼亚艺术家马扎·斯姆雷卡尔(Maja SMREKAR)的《!brute_force》则想要解答人工智能能从狗身上学到什么,致力于开放一种由狗协同编程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宋悠洋的《生物新材料》与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DuoSkin》并置,前者应和了回归知识生产的思考,由香蕉、橘皮和豆浆残渣与天然粘合剂作为基质结合在一起,所生成的生物复合材料可遵循自然全周期的原理,可创造出“零浪费”的自然产品;后者借鉴了金箔纹身的美学,创造出类似珠宝的皮肤设备。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作品《DuoS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