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尚未建立,分裂已经到来:“大奖空缺”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0   浏览数:1546   最后更新:2020/01/06 14:50:39 by 不举手不发言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20-01-06 14:50:39

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叶滢


2020中国艺术界的开年,是在一群年轻艺术家与策展人对华宇青年奖大奖结果空缺的“拒绝“开始的——

“华宇奖作为在中国内地具有一定行业意义的奖项,仅以‘不要太快理解艺术家创作’为由,是否足以作为大奖空缺的依据?评委们评审作品的具体框架和细则是什么?评委们期待看到的呈现水准与事实上简陋仓促的布展安排之间的断裂是否得到正视?这两重现实之间的断裂在艺术行业内部是否被默认应由艺术家的自我牺牲和超额劳动去填补?‘空缺’的结果是源自十个‘尚不成气候’的艺术家、五位对艺术家创作缺乏理解的评委,还是评委权力的绝对自信?基于以上一系列问题,我们决定拒绝这一结果。”(《关于但不止于空缺》联合公告UnitedMotion ,1月1日发出)。

这份由部分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以及数位年轻策展人、评论人一同发布的联署声明在2020年开年,使得关于艺术奖项的评选规则、艺术奖项的存在价值以及艺术家劳动报酬等问题的争议浮出水面


事缘于2019年12月14日第七届华宇青年奖公布的获奖结果,皮力、唐昕、鲁明军、刘韡、郭瑛五位终评委宣布此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获得者空缺,“评委会特别奖”获得者由来自台湾地区的王佩瑄和许哲瑜。最终进入终选名单并参加在三亚举办的入围展的艺术家包括陈逸云、陈泳因、褚秉超、覃小诗、王海洋、王佩瑄、辛未、许哲瑜、姚清妹、庄伟等十位艺术家。
在12月14日的颁奖现场解释大奖为什么空缺时,终审评委皮力说,“作为终审评委,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十位艺术家在无意识中呈现出来的复杂状况,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样貌和特点还是一些可能预示着新事物的‘症状’和‘震颤’,我们还需要时间去等待这些展览中的复杂性去生发与完善,以让艺术释放出更大的能力和更新的方法。”

对于这个“空缺”的结果,华宇青年奖的初选评委之一、青年策展人瞿畅随后也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她认为,虽然具有最大公共效应的是最终的裁定,但入围艺术家从“个人思考、创作主题、成熟度、媒材都非常不同“,也“无法被简单归类为‘不同’或是某种‘症状’”。在1月1日发表的声明中,她也是联署人之一。


在这份集体“拒绝”奖项结果的声明发出的第二天,另一封拒绝奖项结果的回应在华宇青年奖的公众号中刊出,“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者之一许哲瑜致信华宇奖,明确表达“敝人有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输给‘空缺’之原则,于是决定谦卑地拒绝 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奖项与奖金及制作费。”也入围了2019“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许哲瑜表示在“艺术家漫长的创作生命里,奖项只不过是临时的战场。”
紧接着联署声明之后的次日,“联合公告”再度发出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姚清妹所写的《空缺的艺术家费用》直指艺术展览预算分配和国内艺术家极少拿到参展费用等问题,进而对艺术奖项的存在价值提出质疑“我们生产展览和奖项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参加展览和奖项的意义是什么?而展览预算的分布和比重与这个意义是否足够匹配?”
对国内的艺术评奖机制和年轻艺术家参展待遇的批评也是2019年艺术业内的焦点话题,早前“联合公告”对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披露

而这篇《空缺的艺术家费用》得到了艺术圈大范围的转发,对于评奖机制的质疑进一步扩展到对于艺术家展览费用的大范围讨论。


针对国内展览中艺术家参展费用的缺位,艺术家aaajiao、程然、曹斐等分别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曹斐表示在国外参加的展览,基本都能得到参展费用,而在国内,大多数机构的展览预算中没有这部分费用。对于缺乏艺术市场支持的录像艺术家或者年轻艺术家群体来说,这部分艺术家费用,既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对于艺术家劳动的尊重和鼓励。

上述艺术家都有在海外参展的经历,此次入围华宇青年奖的年轻艺术家们大多也有海外留学或驻留经验,对于国内外现有艺术机制差别的比较,也让他们进一步希望依据国际惯例,在国内获得展览费用等权益。而在中国目前的艺术环境中,在当代艺术领域相对活跃的民营美术馆、非盈利机构还是深处寒冬的本土画廊,无论社会制度支持、资金来源、项目运营与管理上,都与欧美机构有着较大的差距。

从1月1日开始,对以上声明和诉求的大量转发和评论,罕见地将不同代际对于艺术规则理解的分化、年轻艺术家们对于现有艺术机制的不满直接暴露出来。

举办了七届的华宇青年奖是在国内少见的坚持多年,保持了一定水准、并持续以奖金与项目支持的方式推动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奖项,但却在这个十年交替的年末年初成为了引发这场艺术圈大争论的“标靶”。以上或联署或独立发出的声明中,一边表达了对“大奖空缺”的意见,一边仍在对华宇青年奖主办方致谢,这样“理”与“情”的矛盾中,所形成的吊诡在于,从主办方、评委到参赛者,所表达的意见不可谓不诚恳,但各方却不能形成合力,构成对于规则与权益的共识。

华宇青年奖部分入围艺术家对于大奖“空缺”结果的联合拒绝,与2019年透纳奖提名艺术家联合申请获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应了中国与英国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艺术机制中,年轻艺术家与现有艺术评价体系之间不同的关系。透纳奖提名艺术家与评委之间近乎“共谋”的评奖结果,是双方对社会、政治与艺术关系的一致认同。而华宇青年奖大奖的“空缺“及其结果被拒绝接受,显示的则是中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与代表“权威“的评委之间不同的艺术与价值判断。

艺术界内部的分裂亦越发严重,年青一代与老一代几乎不共享任何东西,他们之后的交锋也许会是未来的主旋律。“参与了本届华宇青年奖研讨会的评论人杨北辰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跨年访问中直言,“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无法为主流提供任何‘另类’的价值观,只能固守一些既有的阵地,在这种局面下艺术界无疑会做更‘保守’的选择,‘去政治化’基本成为主流的共识,当然严峻的经济形式也为此添砖加瓦。

年轻一代紧迫的“联合”对既定的规则带来了新的冲击,这种冲击或将对未来十年内国际与国内艺术界诸多现有的惯例和规则带来改变。他们在拒绝了现有的权威规诫之后,将会发展出怎样的新艺术方向?年轻艺术家们对现有机制的不满,将会以创造出何种新的规则获得权益?

在艺术内容的去政治化与艺术家权利诉求的政治化之间,即使在中国目前弥漫着艺术消费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也无法忽视正在到来的分裂和无所不在的“政治”。

2020开年的这份年轻一代联署发表的“拒绝“声明,或许将是未来十年艺术界立场分化与新规则亟待建立的序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