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与修辞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261   最后更新:2019/12/21 19:43:49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9-12-21 19:43:49

来源:798艺术  汪洋


我一直向往一种变幻、矛盾的空间就在这种空间出现的同时,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种创造性行为。

—— 菲利普•索莱尔斯

“马修·巴尼:堡垒”展览现场


随着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马修·巴尼:堡垒”的逐步展开,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首次在中国全面显露他的艺术触角。此次展览是艺术家极具个人化的综合性体现,由同名影片作为开端。影片(其实更是一件影像作品)的拍摄地是在大雪覆盖下的锯齿山山区,那里充溢着泠然与苍凉,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呼吸到不同以往的静谧,在静谧之中,借由一次冬季猎狼行动开始了艺术家的冒险之旅。影片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任何对白,动态的肢体语言加上静态的表达,仿佛是在使用记录片的表现手法来解释一出荒诞派戏剧,所承载的既不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又不是飘渺不定的虚幻。而且,影片本身就是一个介质、一个投射物,可以分层次地剥离出不尽相同的能指部分。由这部影片开始,再联系到展厅里其他的实物展品(系列铜版作品和大型雕塑作品),诸多元素被巧妙地集合成为一种多层视角、多重维度的视觉体验。既可以认为是将一部影片拆解成若干件艺术作品,又可以认为是把若干件艺术作品组合成一部影片,这就如同一把恰当的钥匙,一步步打开了马修·巴尼的“堡垒”。

《堡垒》(截屏),2018,影像,134'03"


马修·巴尼有效地利用了“堡垒”一词在美语当中的多重含义,既指向法律层面上的“堡垒法案”,又指向政治层面上的“美国堡垒”运动。影片中的“堡垒”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山地林区,只是一个野外的露营地,但却不亚于一个军事基地,一边紧扣着心理层面上的疏离,一边支撑起一个所有矛盾、冲突的起始点。艺术家本人在影片中一人分饰两角,先是护林员后是雕刻师,这种既是是观察者又是讲述者的身份设定,有利于特定情境的生成。并且,一个隐喻紧扣着又一个隐喻,严密的逻辑直接推导出每一个关键节点。艺术家本人就是一个综合体,他建立了一个广博、宏大的叙事结构,影像与绘画、表演与戏剧、舞蹈与行为、雕塑与装置、历史与文学、生物与化学乃至于科学与神学都一一涉猎其中。

《堡垒》(截屏),2018,影像,134'03"


在涵盖诸多文化、艺术领域的同时,马修·巴尼又刻意将形态不同的作品倾向于不同的主题,作为分阶递进,在大框架下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呼应。铜版作品《贝霍斯镇》以山地风景为次主题,采用了独特的雕版和电解技术。在技术层面,马修·巴尼用版画的形式组织画面,并关联影像作品中的图像,但并不是简单地单帧截取或复制,而是将时间绵延在具体的空间里。光洁的铜版面如同是没有任何掩饰的镜面,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可以清晰地反射出相应的样貌,这也就使得观者在无形当中融入到了作品当中,成为作者与观者、历史与当下、异地与此处的对话。在接下来的作品里,具体的图像在电解溶液的作用下,而且随着电流的增加,铜分子在铜版上的随机聚集,逐渐改变了铜版的本初形态。越来越浓重的抽象感逐渐地把图像感凐灭掉,在时间与空间交汇一处的同时做出双向延伸,即在无限地抵近现实的同时又无限地抽离现实。作品当中多重的叙事结构杂糅一处,是以自然的形态来表现非自然的状态,并且时刻把持着一种微妙的稳固,这种稳固正如乔治•巴塔耶所言:“处于一个秩序内部的运动使时间停止了,凝固在一个测量和平衡的系统内。”

“马修·巴尼:堡垒”展览现场


在马修·巴尼的隐喻中,“狄阿娜”是一个关键词。狄阿娜(希腊名为阿尔忒弥斯)是罗马十二主神之一,所代表的是阴性的月亮神,与阳性的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此外,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既是狩猎之神又是丛林野兽的守护神,这几乎就是一种原生的矛盾。在奥维德《变形记》的记述中,狄阿娜有着美艳的身躯,而在马修·巴尼的阐释下则是截然相反,狄阿娜化身为穿着紧身迷彩装的现代狩猎者,两名侍女更像是两名舞者,用无声的舞姿演示着空灵的独白。在去除掉女主角的情色和羞恼之后,狼的设定替代了原本的公鹿(阿克泰翁王子),为角色附加了新的身份。狼的形象,离不开自然与原始的力量,继而引发出保护与被保护、破坏与被破坏的社会意涵。在西方的艺术体系当中,神话元素从未缺席,无论是米洛岛的维纳斯,还是毕加索笔下的牛头怪,神话的基因始终围绕着艺术内在的嬗变,并且从未离开过。狄阿娜与狼,或明或暗地对应着欧洲神话与美洲本土神话,也对应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神话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却可以作为一个支点,撑开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进一步展开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对话。马修·巴尼借由希腊化的母本将古典元素散布在作品里面,在经过挪用、转化之后,形成为一种现代的嫁接物。其着眼点不单单囿于古典主义的现代解读,关注点也并不在于神话本体,而是引发出“人”的话题。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还是人与人本体的关系,乃至于作品所涉及到的历史与文化、宗教与政治、道德与良知等等,都是作用于“人”的客体反思。

“马修·巴尼:堡垒”展览现场

当狄阿娜的弓箭被置换成了狩猎者的**以后,“古典”与“现代”的冲突立即杂合一处。**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暴力的衍生,更是冲突双方的连接物。在作品《猎杀地︰状态五》的中心部分,马修·巴尼用*支的形状组成十字结构,再依托真实的林地的背景,以超现实的手法阐释一种无法调和的冲突。作品《射击台上的狄阿娜》更是直接把**射击台与狄阿娜的形象并置一处,借用某种机械感来凸显神话的反作用,以及工业化的、人工化的暴戾。关于作品材料的选取则是隐性的关键词,由*支推导出来的**,被拆分成红铜与黄铜的同时拆解了暴力,并以金属的物质形态晋升为艺术的媒介。横亘在展厅里的大型雕塑作品《麋鹿溪山火》,其主体部分借用现成物来模拟一只巨大的美式**,被山火焚烧过后的美国黑松的碳化的表面,等同于黑色的**。在掏空树干内部之后注入铜浆,然后,一边让液态的铜浆从树干的缝隙里流出,一边张弛有度地把控整体的形态,最终形成连贯的具有指代性的视觉符号。在这其中,呈片状分布的铜体,依稀可见是锯齿山脉的剪影,亦或是拟态的火光,而呈团块状的铜体,仿佛是从*膛里爆裂出来的烟雾。马修·巴尼凭借独有的艺术模式,将自然的“山火”与人工的“火焰”结合一处,并以立体三维的方式呈现一个综合性的现代隐喻。

《射击台上的狄阿娜》,2018,电镀红铜板与铸红铜支架,139.7 × 114.3 × 114.3 cm


撰文:汪洋
图片提供: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马修·巴尼、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