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峰:无限的休止符,作为精神风景的平面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548   最后更新:2019/11/21 14:21:23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9-11-21 14:21:23

来源:artnet


“负读·读负”香港白立方展览现场。图片:鸣谢白立方


前奏:一段关于“衰变”的日常


艺术家秦一峰的工作室位于上海郊外,与市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抽象”关系。他拿出几盏有裂痕的明代茶杯,招待我喝茶。妻子从自家院子里摘来橘子,挂一把在门上,等它们慢慢变黄。这些细微日常,构成了关于“时间”的场景。


秦一峰的另一个身份,是明代素工家具专家。从1995年起,他便开始研究和收藏素工家具。这些家具出自四、五百年前的无名匠人之手,是明代家具中小众而重要的一支。出乎我的意料,在家中,这些珍稀的古董家具并非是专供玩赏的收藏品,而是切实融入日常——我们坐在明代椅上交谈,茶桌沾上水渍也不太在意。秦一峰说,“木头的本质是用来解决生活起居的问题”,素工家具一向是文人自用的,没有多余的雕绘文饰,耐看、耐用,经过几百年,它们辗转落至秦一峰的家中,依然恪尽职守,尽到家具的“本份”与“本质”。

艺术家秦一峰在矫正垂直度


大约在10年前,秦一峰决定以素工家具为创作对象,用严谨的摄影工作方法来拍摄家具上衰变的痕迹。不直的线条,缺失的细节,经年累月之下,这些残件经由人为或是自然的损毁,一波三折,丰富耐看,仿佛是坐落于家具上的风景。对于艺术家来说,衰变并不是残缺的美学,而是关乎一种价值观,隐喻着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变迁。衰变是消失的在场,背后留有无穷尽的空间。


“衰变是我必须要面对和接受的。以前我看到坏掉的桌子会很难过,而一旦接纳了它的衰变,我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在它做得多好,只看一个零件我就能感受到它有多好,这个才是精彩的。”

秦一峰,《2013/04/13 14:25 晴》,2013,纸上微喷。图片:鸣谢白立方


协奏: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通常,秦一峰的拍摄在每天中午进行。他用极为传统、接近摄影本质的大画幅胶片摄影机,一块厚布蒙着头,沉潜进入残件的风景里,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衰变”的成像细节。


整个拍摄都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这是一个阴天,太阳遮暗入云丛,他就多一些等待,把自然光缓缓给放进来。在不同的时刻,自然光线的鲜活与阴翳,渗透进入负片的空间里,底片上神秘的明暗来自于时间的流动。他绝不为了方便而使用人造灯光,只是通过对自然的妥协来接近理想中的画面,“我不可能去控制太阳的力量”,他不是妄建巴别塔的人。

家中盥洗室改作暗房。图片:鸣谢艺术家


他的目的是把家具拍平,把空间感、立体感压缩到极致,把画面从透视、明暗、光影和体面对比中解放出来。为了接近这一效果,他反复拍摄与试验,静心读图,筛选最为理想的那张负片。


秦一峰并不拒绝使用技术,他通过技术总结经验,因为“机器的眼睛比人的眼睛厉害”,他自学不同镜头的特性,寻找最适合拍出平面感的镜头,之后又用Photoshop提取颜色的数据,试探灰度的界限;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警惕技术与工具,怀疑效率。例如他绝不会用图像软件来做后期修图,为了避免系统自动校色而坚持手工冲洗,“方便可能会带来另外一种焦虑或者代价”。

秦一峰,《2013/09/13 15:03 雷暴》,2013,纸上微喷。图片:鸣谢白立方


他享受在自然光中酿造作品的愉悦,不把自然工具化,而是把自然视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和自然建立亲密关系。不同家具的体积、材质、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每张片子拍出的效果都不一样,哪怕是几毫米的距离偏差,几分钟的光线变化,都给作品带来千变万化的改变。


秦一峰用铅笔仔细标注着拍摄时间、顺序,与当日的天气。最终汇集成半米高的工作笔记。阅读与筛选负片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选择哪一张片子实际上是艺术家内心与自我的对话,静心体察哪张片子更接近他的感觉。如果他对当天的作品不满意,就会仔细写下工作笔记,试图在偶然中寻找经验,“修正”自己的感觉,某种程度上,这是类似圣徒的耐心。

制作无痕背景。图片:鸣谢艺术家


作为精神风景的平面


秦一峰喜欢看日蚀。月球落在地球上的阴影,刚好遮住太阳,庞大的星体好像一个纯粹的平面被光影吞噬,“像假的一样!”。而这所谓的“假”,恰恰是秦一峰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平面,不论多么“薄”的风景,都拥有某种维度上的厚度,他所执着追寻的平面风景,只在精神世界中存在。

《线场8》,1993,150x170cm,亚麻布丙烯。图片:鸣谢艺术家


“平面”是秦一峰为自己制造的矛盾,他相信,悖论之中也许能产生新的艺术语言。在早期的抽象绘画实践中,他尝试把具有空间关系特征的立方体解构成平面,进而只保留最纯粹的直线与曲线。用绘画来实现平面尚且容易,而摄影却是最擅长表达空间感的工具,如何用照相机来把家具拍平,只能通过极为克制与审慎的情绪去挑战摄影技术的边界。

秦一峰工作笔记。图片:鸣谢艺术家


“拍好的片子亮一点、暗一点,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平”。秦一峰想让图像里的立体感消失,尽可能的压缩空间,去除掉所有的空间关系和阴影透视,达到纯粹的平面感。他用时间来调和灰色,自然日光是他的颜料。灰与灰的关系不是衬托,它们所处的维度没有空间,没有前后。这种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的平面风景,去除掉了空间关系上的修辞,无限接近艺术家精神世界中所向往的“本质”与“本份”,这些又恰好呼应了明式素工家具中所携带的精神信息。

在观片放大镜下,被拍摄的器物呈现出可供阅读的精彩细节。图片:鸣谢白立方


德国语言哲学家弗雷格认为传统的语言形式存在诸多漏洞,无法接近思维的本质,于是他创造了新的语言形式,用形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去掉修辞、文法——这些语句里的“空间关系”,直抵思想的本质,让“思想成为可以反思思想的对象”。反观秦一峰的“负读”,透视、明暗、光影、空间关系,这些空间语言的形式与修辞,也许是通往本质之路上的“病灶”,于是艺术家像一位骨科医生,在摄影灯箱设备前凝视,思索发明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让空间消失、再消失,压缩、再压缩,直到显像为平面,宁静而无限。

秦一峰,《2017/06/02 14:45 晴》,2017,纸上微喷。图片:鸣谢白立方


休止:三位一体


秦一峰觉得作曲家的工作方法特别有意思,“他们谱写乐曲的过程,实际上没有真的听到音符,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听觉。乐谱是在内心精神世界里完成”。拍摄残件,与时间、与自然合作,在平面的精神风景中求索......这些都是在他的内心世界中谱写的乐章,直到拍成了“最接近”的那一张,便找到了乐章的“休止符”。

秦一峰使用的仙娜p2相机。图片:鸣谢艺术家


从负片的阅读与筛选的过程、选定的负片(多达十几张)、到负片打印输出所获得的图像,秦一峰把这些环节称之为“三位一体”。作为一套完整的观念呈现,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展示了“负读”创作的精神之旅。“三位一体”使我联想到西方宗教教义中的圣父、圣子与圣灵,神性合三为一。虽然秦一峰在创作过程之中,并没有营造出某种刻意的宗教感,然而神圣性已经和忽明忽暗日光一起,凝结成一个个平和的瞬间,无声无息。

秦一峰,《2012/10/31 09:49 晴》,2012,纸上微喷。图片:鸣谢白立方


今年9月,秦一峰的“负读·读负”展览在白立方画廊(香港空间)举办,“三位一体”的概念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呈现,现场还有仿制明式素工家具形制的灯箱桌,专门让观众阅读负片。此次展览是对于艺术家近10年来创作的诠释,获得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的广泛好评。


文丨洪雅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