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太一样——开幕式上的李燎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548   最后更新:2019/11/10 23:02:26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9-11-10 23:02:26

来源:打边炉DBL  黄紫枫


《做更好的人》,2018-2019,

行为,单频录像(彩色、有声),189’45”


“今天有人设吗?”

“那当然了,怎么能没有。”


以上是我和李燎在北京空白空间举办的个展《做更好的人》现场,简单寒暄后的对话。


站在展览入口我倍感困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作品一览无余,我所喜爱的李燎作品中的那份打响指一般清亮的松弛感,都快要被亮堂堂的展厅给吃掉了,还看啥呢?不然看李燎吧。李燎在和不同的人讲解,溜达晃荡了一会,笑盈盈地朝我走过来:“要给你导览吗?”。真是不适应。正好我们跟前就是他此次的新作《做更好的人》,说是这三年来项目的阶段性汇报工作,为什么是“阶段性”呢?因为:“现在的英语还只是发发邮件的程度,说不定下次就能用英文讲解了”。


李燎的讲解,大多从生活中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场景、对话讲起,到他如何从这个场景延伸到一个以年为时间单位的行为和他对行为背后的价值思考,通常讲着讲着李燎自己就会哼哧哼哧地笑起来,笑罢脸色一拉,瞬间回到认真。几秒尴尬的余白过后,再若无其事地讲起下一个作品。但我们之间的谈话总是持续不了几分钟,便被他陆续来到现场的的熟人所打断,重新开始相互寒暄、“我给你导览吧”、观众提问、李燎回应这一轮的循环。

李燎“做更好的人”展览现场


我和李燎的往来尚算密集,常在不同的场合碰上面,但好像每次他都在一个“人设”里面。就拿烟这件事来说吧,第一次在他选定的高级购物商场交谈过后,他拿出日本某品牌电子烟,还贱兮兮地和我说现在中产阶级都抽这个;后来在深圳遇见,他总在抽黄金叶,问起怎么不抽电子烟了,他也很随意:“那都是装给你看的,平时谁抽那个啊”;结果这次在北京,他又变了,指尖夹着一根细烟,说是养生的。


这些关于李燎人设定位的揣摩,更像是我们共同完成的阴谋论。面对不甚熟悉的谈话对象,相较于大多数能在一段时间内完美维持统一状态的人而言,李燎会在对话信任刚建立的时候,突然来一句“这都是人设来的,不然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关键是他对自己的不同人设——应对外界的表达方式,照样敏感、清醒、还相当坦诚,导致我每回见到他,都忍不住一边观察“今日限定”的百变李燎,一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又被他套路了,某种意义上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每天八件事》,2018-2019

胶带,荧光笔,整体尺寸可变


展厅四周贴上了他从2018年至2019年初记录下每天做过的八件事,此举来源于三年前他听到一位老板的鸡汤:“每天做八件事,就能成功”。老板这句话就已经够无聊的了,没头没脑地提出一僵硬的方法论,对听者来说毫无意义。李燎做的事情更加无聊,只有他会真的去做这么一件对大家来说显然很无聊的事情,而且一做就是三年。


每日八件事,几乎都是高度重复的琐事,李燎把所有关于健身的事项用蓝笔标出,关于学英语的事项用红笔标出,从远处看去,连成了两条环绕展厅的蓝线和红线。新作《做更好的人》便是“集大成”之作,屏幕上赫赫然的精装身材是这些年持续锻炼的成果,背景音中,李燎把对《新概念英语(三)》六十篇文章的朗读合成为一条音轨——他每天都要大声朗读、背诵七遍新概念英语的文章。

行为艺术家李燎,在开幕现场还真有场行为表演。下午四点半的表演,四点二十了李燎还蹲在空白空间大门口前的台阶上和大家打哈哈,“该去准备了”,周围人反复提醒李燎,他倒是悠闲,反复回道:“抽根烟,抽完再说”,“要不然我就不演了吧”,一直磨蹭到快到点才掐灭烟,正色走上二楼的表演场地。


表演前观众还被提醒来着:请大家务必保持安静,手机保持静音,这次的行为将全程录像收音,作为下次的新作展出。讲真,不用提醒大家估计也很难发出什么特别high的声音,毕竟穿着一件白衬衫、一条灰色内裤,脚踩居家胶拖鞋,半蹲在一排新鲜鸡蛋上念英文文章的李燎,对人毫无感官上的刺激。


随着半蹲时间的加长,李燎的身体开始不住地往前倾,上半身撑住台面成为了全身力量的支点,常年健身练就的大腿肌肉更加壮硕了。汗一点一点渗出,最初只是额头,接着挂上了鼻尖,最后在桌面上留下一大滩像是倒上去的汗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汗如雨下”。一同夹杂着他愈加急促的呼吸声,这让他读的文章更难入耳了。我试图从中捕捉一些词句,“雇员、管理、公司、使命”,听着特别成功学,但他毫无变化的音调、因为呼吸导致的不合理的断句时机、因为支撑力过重导致桌子间歇翘起的声响,让这朗读听起来一点也不成功。

行为表演现场


当英文作为一种语言的沟通效用全然被剥离的时候,和《做更好的人》的背景音一样,都把人带回了学校早晚读的现场:捧着英语书的范文苦念,个体的声音逐渐被集体的声音淹没,那声音带着魔力,让你越来越困越来越困,最终读的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与困倦搏斗的意志力。眼看着坐在一旁的摄像小哥,眼皮越来越沉重,双眼皮越来越明显,费老大劲地支撑开来,过了一阵实在是放弃了,佯装推眼镜单手撑头,实则彻底闭上了双眼,几秒后像回魂一样,倏地站起来去调适机器,回来坐下重新开始新一轮斗争。后头的女士,双眼里充盈着若有所思的困惑,并在十分钟后刷起了微信。


更有魔力的是现场营造出来的氛围,当李燎终于朗读完毕,拄着桌子起立,颤颤巍巍地走回幕布后头,观众们还在面面相觑不敢动弹,他们被告知了这个现场将被录下成为一个行为艺术作品,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作品的完成,约莫半分钟后才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作为李燎和观众共同坚持下诞生作品的落幕。

健身和学英语,是李燎总结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中产的想象符号,要义是克制,每天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不知道怎么成为中产,那我先把这两个课程拿下”。我打趣他的下蹲不够标准,他淡淡地回了一句“关键是那很像我们的状态”:就算手握中产的符号,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还得像半蹲一样,憋屈地努力着,仿佛每个人屁股下都放上了一排新鲜的鸡蛋,稍有不慎就弄得满身邋遢。


和李燎聊天就是这样一个的状态,一来我们的谈话大多数时间都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扯淡,二来不知道是不是他观看世界的逻辑过于周全,我稍微抛出一个点,李燎式的回应已经在后头候着了。他讲话很有梗,大部分时间我都哈哈哈哈地明着乐,但笑着笑着就会发现这其中的不对路。要在快速的来回间绕开他的狡黠,还要苦苦支撑住自己的思路,不被他带偏,抓住那一丝“不对路”往下刨,导致我经常性的暗自郁结。尽管他有多种多样的人设来应付各种场合,观点依然零碎地揉进了言语之中,你得时刻警惕,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剔除掉那些插科打诨,辨别出诚期间恳的部分。这像是没有参照就直接上手拼拼图,对完整的图景有一个模糊的期待,不过在那之前,找寻和辨认的过程要更加吸引人。


他作品的气质亦是如此,由一个场景发散出来,往往依托着具体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语境,李燎只以他的身体作为出发点行进,去和周边的世界发生碰撞。要看到李燎,得先通过层层外部向内探索。他常说到自己对于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荒诞,连讽刺都做不到,能调侃一下就不错了。知道要面对不可抗力的荒诞,也清楚自己这些无聊行径的荒诞和自身力量的单薄,是艺术家李燎的品格。


不过这种游离的姿态,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燎和外界接触时的状态,或许也因为此,他的尝试不见得总是成功。在《艺术是真空3》中,李燎向国外美术馆申请了一笔经费、一张委任艺术家李燎拍摄中国基层干部代表(其岳父)的委任状,并找来了他的博士和歌唱家朋友作陪,通过假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真正意义上地获得了他岳父的信任和认可,实现了和岳父关系的和解。展厅墙上贴着他岳父来深圳探望他们一家子时和李燎合照,作为“艺术是真空”项目的注脚一般,告知该系列的完结。照片制造的出强势温情,挟持了原本通过镜头传递出来的试探和挑衅,作品中的身体实践就这么被故事所逾越。

在李燎近年来对资本、价值系统的思考逻辑之外,现场也有像《秋风》这样的小作,他踢踏着一片发黄的叶子,从家楼下一路踢进商场,踢到他老婆上班的门店。作品本身很打动人,不指向任何问题,不回应任何现象,创作者和观看者之间的连接就在于作品当中的一点灵光。行为本身在瞬间向着我背后繁复的记忆生长,并不为艺术家和旁人所知,像极了小时候背着爸妈在被窝里偷看书时,独自享受的隐秘欢愉。只是可惜《秋风》在展览中是置于地上的一台古早小电视内播放的,那份直接的浪漫被包装起来,略显矫情。

《秋风》,2018,行为及录像文献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21'07";3D铜材打印,23×6.5×3.8 cm


来到晚饭时间,敬酒,起哄,这本是开幕最常见的一幕,又偶尔能瞥见李燎和不同人在角落里神情庄重地小小声讨论着些什么,聊完起身拿着一杯酒四处走走招呼大家,不完全欢愉,也不完全严肃。


十一点多临走的时候,李燎刚好在门口抽烟,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冷不丁问了我一句“真的不太一样噢?”


“嗯,不一样。”


“确实是和在深圳的状态不太一样,不过就算今天那么忙,临终遗言还是能讲的。”说着又自顾笑了起来。


文章用图如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拍摄。

展览现场及作品图片,鸣谢空白空间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