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行进的艺术工具”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1   浏览数:1658   最后更新:2019/11/07 16:06:58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11-07 15:56:25

来源:卡塞尔  文:张营营


谨以此展览献给曾经激进,现在安全时尚的现代主义宣言。

作为一种可定义的运动,20世纪60-70年代的概念艺术试图绕过日益商业化的艺术世界,强调“思想过程和生产方法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工具作为一座神秘桥梁,实现了艺术作品从虚拟的个体意识到实存物的视觉演化。艺术家的构思并不构成为艺术,若要将其实体化,就务必动用技术与工具的力量。工具是一条可以回归艺术本质的线索,作为艺术家实践性行为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视之方式,这种方式引导着艺术家操作,并使操作具有其自身特定的物质属性。最终,它们将潜藏于作品之中,形成作品意识。


我们生活在工具主义的规则下,事物不为其自身而存在,而是为了做某事而存在。通过对工具的使用,我们才能接近世界,并建立与事物的原始性关系。

制造、操纵、编辑或加工工艺,是一种艺术的解蔽方式,一种创造一个敞开区域使真理在其中现身的方式,它们与艺术本质的浮现息息相关。当作品在艺术市场中自我迷失或陷入理论危机时,工具便成为了一个渐变的环节,一个可以生产无穷的环节,一个具有创造力打破现有认知的环节,一个进行艺术内部检验的环节。它让我们重新看待艺术的创作…


策展人:张营营



✎:“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小白小白 2019-11-07 16:06:58

(接上)


关于参展作品

✎:波洛克的笔筒 / JacksonPollock’s Penholder
“身体的原始功能:Like A Tool”
“The Original Function of the Body: Like a Tool”

这是一个回望历史的小角落,它代表了展览对艺术工具历史的关注。将“波洛克的笔筒”作为展览开端,预示着展览对工具的表达是截取了从现代主义至今的一个时间段,考察了艺术家延续和创造了什么工具和行为方式,推动着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天的状态。波洛克的身体作为艺术的工具,裹挟着个人激烈的情感与精神状态,在绘画作品中凝聚了一种混沌、初创的视觉力量,影响至今。


✎:刘符洁 / Liu Fujie
《某种临时状态中有时长的物》、《肖像NO.1》、《肖像NO.2》、《空间-内部》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工作方法”
“MyWork is My Method”




“如果让你选一件作品代表你的工作方法,代表你对雕塑的理解,有吗?”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在接近和靠近我对雕塑的理解过程里,没有单独的某一件可以代表。我的工作方法也是这样。”


对创作过程中作品自然状态的保留是刘符洁对雕塑概念的认知与关注,她不侧重于改变,而是去发现和想象自然状态中的物(雕塑)应该存在于怎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去编排物体之间的视觉关系。“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工作方法”,她让物自主地走向它应有的最终形式。因此,“发现”是她的雕塑观念,关系才是她的雕塑实体。

✎:叶凌瀚 / Ye Linghan
《LUCY-M-001》、《Lucy 中的Lucy》系列
“边缘线的变革”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rderline”




叶凌瀚的“图层式”绘画是从无尽的网络推送中提取图像,再对所选图像进行数字加工,形成绘画内容。与传统的绘画方式不同,他的作品中使用了除身体、画布、画笔之外的其他工具和制作方法,如网络图像的选择,图形处理器,贴纸,不干胶,荧光粉,喷*,小型器械等辅助工具,它们的存在让作品形成了一种“精确美学”。形式严谨的边缘线几乎可以说明这一切。

✎:郝经芳 & 王令杰 / Hao Jingfang & Wang Lingjie
《Sun Drawings》、《Sun is Drawing》系列、《Sun Always Drawing》、《Sun Always Drawing》
“谁才是那件作品? ”
“Whichone is that work?”




这是一组由物理性工具支撑下的绘画作品,是通过阳光(或其参数)的变化、光线强度在热敏纸上发生的一段反应,它呈现出一天或一年的太阳轨迹。它与时间有关。“技术提供给了我们睁开眼看(感知)世界的机会,太阳的形状和质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想要看见,所以创造了一个工具,让它去记录,让它去写生。”当生成绘画的工具和绘画本身同时存在于一个展览语境中时,到底谁才是真正承载艺术家观念的那件作品?


✎:郭城 / GuoCheng
《(临时的)小器具》系列、《琥珀NO.1》
“想法=原型=作品本身”
“ideas = prototype = the work itself”




“(临时的)小器具”由多种材料、现成电路板和其他元件拼装而成,其长杆末端的盖革米勒管(Geiger Muller Tube)在探测着环境中的辐射值,并随着接收到的辐射离子不断晃动,直至环境中的本底辐射强度衰减至人类纪开始之前的水平才会停止。如果有可能发生的话。

“琥珀系列”延续了郭城作品"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和"(临时的)小器具"中对于人造物/技术物的关注。当下的人造物和技术物如同天然琥珀里的昆虫一样,从时间体量上来说或可被看作超越人类物种存在的永久遗存,一种人的“幽灵”。作品“琥珀”以被有意或无意固化在人造石(混凝土)中的人造物/技术物为目标,开展的一场“幽灵狩猎”。(郭城)


✎:蒋竹韵 / Jiang Zhuyun
《全景与凝视》、《鱼缸》
“技术的日常活动”
“Daily activities of technology”




“全景与凝视”在分辨率为1024×720像素的屏幕中,观众可以移动眼球来窥视画面的局部,通过对某一特定点的凝视,揭示对于不可见的全景的想象。

“‘鱼缸’这件作品是利用机器学习模块,实时识别空间中的移动物体,而后每一个被识别的对象,在显示器中均成为独立的移动画面,成为一种我称之为‘鱼缸式’的景观。”(蒋竹韵)

✎:史莱姆引擎 / Slime Engine
《未标题 - 1.se》
“技术不只是工具”
“Technologyis not just a tool”




“未标题-1.se”以视频装置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小组“史莱姆引擎”游戏引擎式的工作模式。“引擎”是指一些已编写好的可编辑电脑游戏系统,或者一些交互式实时图像应用程序的核心组件。游戏引擎包含诸多不同系统:渲染器、物理系统、碰撞检测系统、音效、脚本、电脑动画、人工智能、网络引擎,以及场景管理等。

创作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如同游戏里的不同系统,可以被任意逻辑进行编写,可以以不同方式输出,这种工作模式让作品同时拥有可被物化以及虚拟化的双重标准,一旦要与物质世界相遇,它们便会被高度凝缩在扁平的软件界面中。哪种空间才是这种工作模式的最好归宿?


✎:关于“行进的艺术工具”参展艺术家

刘符洁,1983年出生于河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3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个展:“一种偶然”,望远镜,北京,2018。重要展览包括:“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七木空间,北京,2017,“黑侏儒/下”,星空间,北京,2014,“黑侏儒/上”,星空间,北京,2013。

叶凌瀚,1985年出生,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专业。他的作品聚焦于视觉图像的研究,以及对观看的时间线不同路径的实践,让我们去关注时间是如何影响感官,以及感受现实与幻象差别的。他的作品曾在“中国影像30年”上海民生美术馆,“第?代”何香凝美术馆上 海,“芬兰电影节”,“亚太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深圳动画双年展”,“荷兰动画电影节”和北京,香港,上海,韩国,布鲁塞尔等地的画廊中展出。

郝经芳1985年出生于山东,王令杰1984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法国米卢斯和上海。2007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学士学位,2008毕业于法国梅斯高等艺术学院,2011-2012毕业于法国洛林高等艺术学院,法国国家高等造型表现文凭。郝经芳 & 王令杰的艺术实践关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通过材料科学及工程学中的素材和机制,持续探索人类认知、情感和物理世界的联系。展览涵盖长期项目《Sun Drawing》、《彩虹》及一系列装置作品。他们以对光学元件、热敏材料、机械设计等实践手段的深入研究和运用,使光、重力、时间等自然元素成为主要创作材料。两位艺术家的实践在过程中逐渐消解机械与科技的重要性,从感性层面更新观者的个人体验。

郭城,1988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工业设计工学学士 (BE)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Design Products文学硕士 (MA)。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主流或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曾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荷兰自由大学客座研究员,并从2013年起兼职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至今。

蒋竹韵,1984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北京。2007和2014年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他的创作和研究方向涉足装置、行为、网络、声音、程序等多种媒介及形态。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参与编程,声音,等教学工作。2017年入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史莱姆引擎,是2017年10月由艺术家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共同创立的当代艺术空间,致力于开发和实践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形态、展览策划及观展方式,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合作,再借由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的世界环境呈现出独立于现实艺术世界的当代艺术形态。


✎:“行进的艺术工具”所涉及工具名称


✎:“行进的艺术工具”展陈设计图



✎:关于PSA“青年策展人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是国内目前独树一帜的青年策展人发展与研究项目。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三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四场展览。“青策计划”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不论背景、鼓励冒险,六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的实践,从这里出发的年轻策展人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行业的关注;诞生于这里的一些策划方案正在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和展示项目。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