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影像上海”|宾斯库托克: 虚拟体验是我现实的一部分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70   最后更新:2019/09/09 10:51:55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9-09-09 10:51:55

来源:澎湃新闻  钱雪儿


9月20日至9月22日,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参展艺术家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Viktoria Binschtok)。她的照片模糊了模糊数码图像与现实的界限,将谷歌街景地图等技术引入艺术家摄影的范畴。在她看来,这样的图像正反应了数字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我不会去区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因为我在网上所创造的虚拟体验也是我现实的一部分,”宾斯库托克在采访中说道。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1972年生于莫斯科,早年随母亲移居当时的西德。截然不同的文化与政治体系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宾斯库托克发现,相比语言,她可以用图像来应对这一切。从直观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图像,到如今唾手可得的网络图像,宾斯库托克在图像中了解世界,也用她自己的图像去表达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1995年,宾斯库托克在莱比锡学习摄影,“那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数字化。我为能够在网上传播图像数据的这种新的可能性而着迷,”她在采访中说道。在“细节的世界“系列中,她找到谷歌街景车拍到的图像,然后前往图像中出现的地方进行实地拍摄,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星群”系列中,她将自己拍摄的照片输入搜索引擎,借由算法获得一系列图像,然后进行组合展示。它们与她的原始照片具有视觉上的相似性,但内容上却大相径庭。在“连成网络的图像”中,她对“细节的世界”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宾斯库托克探讨了我们在网络时代的习惯,“在屏幕上,我们接触无关痛痒的知识的方式完全和那些惊天动地的新闻一样……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那些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明白,跟随网络提供的结果指引以及那些吸引人的表面图像已经成为了日常。”
作为一名摄影师,“观念”始终是宾斯库托克创作的出发点,通过混合摄影、纪实、挪用、原创等等,她用作品承载了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宾斯库托克摄影中的“真假难辨”让人联想到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的“柏拉图洞穴”:借用这个隐喻,桑塔格将照片和火光投射在洞壁中的影像同样视作真实的影像,虽然我们仍然不能完整地了解世界——摄影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而对于宾斯库托克而言,照片中折射的正是她的世界:“我不会去区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因为我在网上所创造的虚拟体验也是我现实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数字媒介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信息的传播。”
如今,宾斯库托克已经在蓬皮杜中心法国梅斯分馆、德国弗柯望博物馆、挪威卑尔根艺术厅等地举办过展览。

“细节的世界”系列之一

澎湃新闻:您出生于莫斯科,如今在柏林生活工作,您觉得您的背景对于自己的摄影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童年的时候,我随母亲从莫斯科迁往西德,一下子从视角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转变,而对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体系的了解也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文化冲击。与此同时,我从这些文化差异中了解到了不同的生活模式。可以说,我在知道“全球化”这个术语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感受。在我的作品中,对于“连成网络的世界”这一主题的探讨充分展现了对于既存图像的处理。图像让非语言的交流成为可能,在我不怎么会德语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会语塞,或是被误解,图像在那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广告图像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们不只激发了我未知的内在需求,还让我对于社会文化的规范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我由此了解了前西德的男性与女性行为榜样,他们同我原先的认知完全不同。如今,公共图像对我而言依然是让人兴奋的素材,我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涉及它们。

“细节的世界”系列之一

澎湃新闻:您的摄影作品常常模糊数码图像与现实的界限。您是从什么时候、出于怎样的原因开始对于数字与现实的结合感兴趣的?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我不会去区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因为我在网上所创造的虚拟体验也是我现实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数字媒介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信息的传播。比如,智能手机通过自拍功能而“发明”了一种全新的体裁,从而对我们今天的图像文化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5年,我在莱比锡开始学习摄影,那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数字化。我为能够在网上传播图像数据的这种新的可能性而着迷,与此同时,信息的非物质性占据了我的思想。和模拟曝光不同,数码曝光(digital exposures)不再局限于设备本身,而是可以被处理和传输。这挑战了我原来对于照片图像的理解,并且启发我创作了装置性作品《地球仪》(2002)。
澎湃新闻:在“细节的世界”系列中,您从谷歌街景上选择图像,从而集合成自己的图像。这一系列的名称有怎样的含义?您能否解释一下背后的创作过程与意图?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在该系列的作品中我结合了线上与线下的视觉体验。在谷歌街景的图像中,你能看到2007年至2008年间的一系列具有“随机性”的纽约街景,其主题来自一系列谷歌街景车上车载装备的自动曝光。这种记录方式很新颖,许多惊讶的路人因此会凑到它前面,有时碰巧在相机曝光时正对镜头。起初,我只是收集这些截图画面,之后,我才想到我可以亲自走进那些被观察的场景。于是,我飞往纽约,去拍摄自己的在地照片。
我想做的并不是参考图像和我的照片之间简单的并置,因此,我开始在各个地方拍摄细节的照片。系列的名称来自这样的想法,即我们个人对于世界的印象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并且在不断地扩张,也就是说,永远都不会完成。

《巧克力女孩》,2019

澎湃新闻:像谷歌街景这样的技术能够生产出不带任何意图、具有真实性的照片。与之相比,艺术家可以有意地创造图像,甚至“歪曲”现实。您如何看待照片的真实性,以及技术/机器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我并不认为谷歌街景的照片就比人类摄影师拍的更加真实。我们所熟悉的现实与拍摄现实的照片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让我们不再趋于强调这种媒介是对于“真实”的描述。
另一方面,我认为关于意图的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正是意图将我们与机器区分开来。
我对于和人工智能合作很感兴趣。这就是我喜欢将一部分工作交由算法去完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合作,我能够深入到因为没有机器的力量而隐匿的地方。
澎湃新闻:“星群”系列基于视觉和形式上的联系将原本并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组组影像。由此一来,照片可能让人感到迷惑,这让人想到了“柏拉图的洞穴”,作为摄影师,您如何理解这个隐喻?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的确,洞穴的寓言在很多方面都适用于摄影。在“星群”系列中,你看不到时间顺序,因此,你不知道从哪张照片看起。此外,我挪用了网上找到的照片,然后在我的工作室里对它们进行在创作。那些看到我作品的人从来没见过它们的原版,而是高清的重新诠释。

《雕像和鱼》,“星群”系列, 2016

《红绿蓝》,“星群”系列,2017

《瓶子,撞击和灯泡》,“星群”系列2017

澎湃新闻:您希望通过“星群”向观众传达什么?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作为艺术家,我对于人们如何观看我的作品没有任何期待。我所提出的是让人们在一种新的实体形态下看一看说明我们当今文化的图像。通常,我们将这些图像视为我们屏幕表面上的瞬态现象。通过我的创作,我将它们从数据流中提取出来,赋予它们以实体的存在。不管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我的记录最终都会指向对于这些图像的“夸大”。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照片,我们能够从中读出许多关于过去的信息。当我在研究仍在不断更新的视频,以便了解更多关于现在的信息时,我必须找到一种挪用的方式,让这种抽象的维度变得更为熟悉。
澎湃新闻:在寻找相关照片并且将它们与自己的照片相结合的时候,如何界定这些作品是您的原作?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虽然我的照片表现了已有的影像,但是这些作品的实现和组织都是由我完成的。通过这种图像挪用的形式以及语境的转换,我自己的作品诞生了。

《金色的号角和金色的箱子》, “连成世界的图像”系列2017

《廉价电子烟_功能饮料》,“连成世界的图像”系列 2018

澎湃新闻:通过精确的分层,系列“连成网络的图像”被成为“图像雕塑”,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评价?能否告诉我们这一系列是如何实现的?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连成网络的图像”是“星群”系列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过去数年以来图像搜索算法越来越智能化,我能为“星群”系列所找到的不同语境的结果越来越少。于是,我改变了我的搜索方式:我不再上传整张图像,而是在源图像中寻找细节。由此能够将两张视觉上完全不同的图像组合起来,它们会进入一个专门定制的框架结构中,因此,“图像雕塑”这样的术语去描述它确实很合适。
而在内容方面,“连成网络的图像”表达的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信息已经在纯粹视觉的层面上连成了一体。在屏幕上,我们接触无关痛痒的知识的方式完全和那些惊天动地的新闻一样。同样,不同的话题之间的距离只是一次点击之遥,而一张图片能够决定我们将走上一条怎样的信息之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那些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明白,跟随网络提供的结果指引以及那些吸引人的表面图像已经成为了日常。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搜索行为会由公司进行分析,由此而成为了一种商品。

《天空》,“连成世界的图像”系列

澎湃新闻:如今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获得某些照片,您觉得当下在展览上观看照片或者收藏照片的意义在哪里?
维多利亚·宾斯库托克:很多图片我都是先在网络上看到,然后才在展览上见到,每一次,我都会惊讶地发现我对于它们的感知是如此不同。在物理空间观看图像显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不愿意失去这样的体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展览上的照片就更好,有些可能只是适合在社交平台分享罢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