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报告|北京当代·艺术展期间展览精选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619   最后更新:2019/08/29 10:26:27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9-08-29 10:26:27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钟山雨


伊冯娜·雷纳,《地域》(1963)。表演剧照。图片提供:北京中间美术馆。摄影:阿尔·吉斯


第二届北京当代·艺术展将于2019年8月29日至8月31日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分为“艺述”、“价值”、“未来”、“活力”、“众望”五个单元。在博览会期间,北京诸多艺术机构、画廊与独立空间亦各自呈现了精彩展览。以下是Ocula推荐的一系列近期展览。

文慧,《和三奶奶跳舞》(2012),云南。图片提供:北京中间美术馆。摄影:李新民。


伊冯娜·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

中间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

2019年8月24日至11月24日

在这个节点上,身体的表达与力量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中间美术馆通过呈现两名舞蹈家的平行个案,深度探索在1960年代的纽约与1990年代的北京,舞蹈的视野是如何被打开,并与影像、音乐、当代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激发。


对即兴和日常动作的强调,是伊冯娜·雷纳(Yvonne Rainer)舞蹈理念的核心。在她的首次电影实践《Hand Movie》(1966)中,因住院而被困在病床上无法跳舞的雷纳,以自己手部特写的屈伸动作完成了六分钟的“表演”。在这样的极简影像作品中,能看到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等观念艺术家的影子,而事实上,深受约翰·凯奇(John Cage)和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影响的雷纳,也启发了下一代极简主义艺术家的创作。


文慧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先锋实践者,她碎片化、蒙太奇式的舞蹈剧场抛却了对场景和情境的描绘,强调身体的动作记忆与表达。文慧于1994年创办了“生活舞蹈工作室”,认为“生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当下,就是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所面对的问题”。她亦在实践中发展了“纪录剧场”的概念,通过挖掘历史资料和反思的研究方式,在舞蹈作品中传达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陈箴,《历史的地基》(1993)。燃烧过的报纸,报纸灰烬,线,玻璃,丝网印刷的玻璃,240×380×950cm。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北京/穆林/哈瓦那。© ADAGP,巴黎。


人间指南(下)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2019年8月31日至11月24日

“人间指南”将视线投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状况及艺术家的回应。展览上半部分(展期:2019年5月18日至8月18日)以陈劭雄、任戬和新历史小组与王晋的创作为案例,描摹了九十年代早期消费主义迅速蹿升、社会波动与思想变化随之而来的时代面貌,聚焦于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的应对方式。

下半部分进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尾声,其中许多艺术家,如“大尾象”小组成员徐坦和曾经活跃在北京东村的邢丹文,其创作仍与九十年代前期一脉相承;但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也开始思考个体身份如何立足于全球环境中,如陈箴频繁往返于巴黎和上海,他从上海这一文化立足点出发,将视角扩大至世界范围。1993年陈箴在希腊展出的作品《历史的地基》,以丝网印刷上关于中国新闻的法语报纸和报纸的灰烬,诉说着人类共有的历史遗迹。展览“人间指南(下)”继续以文献档案的形式深入时代的背景,揭示社会调查和资料研究是此展中许多艺术家的重要工作方式,同时连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将更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黄静远和双飞艺术中心的创作置于此语境中。

杨振中,《鱼缸》(1996)。多路视频,30分。三台电视机(21″),一台录像机,一只玻璃鱼缸,2.5×2.5cm。展览现场:“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新世纪艺术基金会,北京(2019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摄影:钟山雨。


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

新世纪艺术基金会,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97东街A05号

2019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

同样回溯九十年代,却有着极强年代实在感的展览,以八件作品,数十台闪烁的老式电视机,肆意暴露在外的连接线,宣告着录像和其载体的物质性。策展人杨北辰回望在电影化、浸没式的投影录像形式完全占据影像艺术之前,中国早期的录像艺术实践者通过拍摄极日常的对象,在贫乏的资源中,“开始着手构建相对复杂的系统,以折射其面对的媒体与社会环境”。

张培力的《作业一号》(1992)和《焦距》(1996)分别以一字排开的多个屏幕呈现影像演进的相似画面,使展厅空间充斥着工业化的秩序感;杨振中“浸泡”在水缸里的电视机《鱼缸》(1996)则以嘴部特写和吐泡泡般模糊不清的人声扰乱了这种秩序;在陈劭雄的作品《跷跷板》(1994)中,晃动的画面和悬于天花板的枪共同构建出不安的情境,现实的脆弱与不稳定被进一步地加强。在惯于观看“展览电影”(gallery-based cinema)和媒介过载的今天,此展重新提醒我们渐至遗忘的录像传统,并以考古的方式为当下提示一条图像-装置-观看的通道。

大卫·霍克尼,《更大的水花》(1967)(细节)。布面丙烯。242.5×243.9cm。泰特美术馆:购于1981年。© David Hockney。


大卫·霍克尼:大水花

木木艺术社区,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钱粮胡同38号,3号楼

2019年8月30日至2020年1月5日

当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面目全非时,现代建筑在老城区的入驻显得弥足珍贵。隆福寺曾是明清时期番禅同驻的香火院,众多商铺和文化活动曾在这一带风生水起,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木木美术馆委托擅长改造北京老城区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在钱粮胡同建立起一座4000平米的新馆。在故宫、人艺剧场、中国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地标之外,当代艺术也成为了隆福寺振兴计划的一部分。


木木美术馆新馆的首展,将泰特美术馆馆藏的大卫·霍克尼作品悉数呈现。然而若只是展示《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与《我的父母》(My Parents,1977)等前期代表作和近年的iPad绘画作品,展览便与在伦敦或洛杉矶举办的大型个展无异。此次木木美术馆以霍克尼与中国的渊源作为切入点——艺术家于上世纪80年代在故宫看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认识到“散点透视”,因而颠覆了他以往接受的西方线性透视法,于是,展览将《康熙南巡图》(1691-1693)等古代艺术经典与霍克尼的作品并置,从而展示中国画传统的“移步换景”等技法是如何融会在艺术家一系列关于加州的风景画中。

阚萱,《走着走着》(2018)。动画。图片提供:艺术家。


阚萱:走着走着

箭厂空间,北京市东城区箭厂胡同38号

2019年7月18日至9月18日

尽管大型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箭厂胡同的橱窗仍有光亮。阚萱的画面如同日记,或重或轻,但始终是日常的、故事化的影像。在耗时百余日的大型考察项目《大谷子堆》(2012)中,她通过深入走访中国各地的封建王陵遗迹,以手机拍摄的近两百支静帧影像,书写当下农村的现实。2009年,艺术家在箭厂空间举办的展览“轻”中,以分四个阶段展出了自己“接近完成状态”的不同装置与录像作品,用幽默的姿态向过往的行人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十年后的箭厂空间虽然不再有落地玻璃橱窗的展览空间,但阚萱也充分利用了橱窗的隐蔽性——人们必须凑近窗户仔细寻找,才能发现位于空间一隅的屏幕。屏幕上,一群黄瓜列队行进着,蠕动着,荒诞却庄严。

“不许放油!不许放蒜!不许放醋!不许放盐!”它们的叫喊声传出窗外

展览现场:“郭鸿蔚:欢庆时间”,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19年8月26日至10月10日)。图片提供:外交公寓12号空间。


郭鸿蔚:欢庆时间

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12号楼

2019年8月26日至10月10日

一场将展览作为现成品的展览。在外交公寓12号此前的展览“应有掌声”(展期:2019年4月28日至6月30日)中,刘辛夷将空间改造成了领馆签证办事处。此次,郭鸿蔚保留了前述展览的场景与结构,仅对陈设进行了篡改:安检门和金属座椅改装成了船,签证处装饰着“中国欢迎您”的霓虹灯标语,会议室变成了民间书法工作坊。


郭鸿蔚臆造出六位中国艺术家与四位国外驻留艺术家,在此围绕“中国梦”的主题进行创作。在庆祝七十周年华诞的时间点上,展览充分发挥了外交公寓的“外交属性”,“中国艺术家”挪用了西方经典观念艺术作品,例如仿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作品的两只时钟,下方贴上了“北京时间”和“当地时间”的牌子,原作的感性被置换;“国外艺术家”则用灯笼、熊猫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创作,实现了一次虚拟的主流文化交流。郭鸿蔚同时“邀请”了从未出席的策展人贝尔特·路——其名字本身即是对“一带一路”的戏仿,而展览中随处可见这样纳博科夫式的文字玩笑。“繁荣昌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复兴”……在熟悉的“主流价值”的温暖包裹中,错置的审美与感官令人无所适从。


据悉,展览参观为邀请制。

陈英,《位置与视点》(2018)。布上油画。200×235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陈英个展

金杜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东楼2层201

2019年8月28日至10月19日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的陈英,在绘画中展现出对图形设计与空间运动的执念。陈英的作品有一种旋律般的强烈动势,既来自叠加、回旋与相互推挤的抽象形状与线条,也来自色彩渐变与对边界的处理,令人想起20世纪初“青骑士”(Der Blaue Reiter)的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与艺术家两年前在没顶画廊的个展“现·像”相比,此次展览的八幅新作在色彩的明度上更加克制。在《位置与视点》(2018)中,陈英通过电脑软件令不同图层的透视点反复消失,远看如同风景画的图像,化为既是远景也是前景的抽象螺旋带形状;然而在画面右边,似乎处在运动中的白色球体遮住了极写实的肉体,只露出黄色皮肤的两条腿,目光的焦点在抽象与具象的碰撞中消失了。


据悉,本次展览是与没顶画廊合作,也是陈英在北京的首次个展。

鞠婷,《珍珠070119》(2019)(细节)。木板丙烯,152×123×7cm。图片提供:艺术家及麦勒画廊,北京-卢森。


鞠婷:鳞

麦勒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2019年8月31日至10月20日

鞠婷的作品如同洋葱的鳞茎,始终蕴含着丰富表皮结构和内部厚重层积的双重特性。在“珍珠”系列中,颜料一层层叠加,又被木刻刀一笔笔雕凿、剖开。剖面的细胞结构形成了光谱感的画面(或许已不再能称之为画“面”),在观者的移动间产生了复杂的色彩变化。在“无题”系列作品中,颜料则被用作现成品。艺术家尤其强调了丙烯材质能够水油分离的特殊性,将其从木板这一载体上剥离,失去载体的颜料成了一块布,再被移植到新的木板上,显出解剖后的残余性。因此,鞠婷的作品无法被归结为绘画或雕塑,或许可以被称作是一种“动作”,这动作秩序井然地进行,一层层覆盖,或是一条条刮去,但却有着无法复制的手工痕迹。

据悉,在本届北京当代·艺术展中,麦勒画廊于“艺述”、“众望”及“价值”三个单元中,呈现艺术家曹雨、胡庆雁、鞠婷、李钢、邱世华、托比亚斯·雷贝格、高嫣、杨牧石以及张雪瑞的最新作品。

李竞雄,《极度虚假》(2019)。单屏影像,现成品。双声道立体声,中文人声,英文字幕。图片提供:艺术家与HdM画廊。


李竞雄:按需修仙

HdM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

2019年8月24日至9月28日

网络修仙文学、公众明星、山寨运动鞋、脱氧核糖核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元素,共同出现在李竞雄的最新个展中,成为他对当代文化及亚文化关注的突破口。在影像装置《极度虚假》(2019)中,艺术家用买一双正版运动鞋的钱,购买了百余双山寨运动鞋,将其与合成的明星访谈影像并置——明星作为大众对完美生活的投射,掩盖了资本在背后的运作。而资本的力量更显现在2018年人类基因编辑首例中,李竞雄在他的墙面作品中回应了这一事件,用色彩鲜艳的泡沫材料表现DNA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在视觉的冲击中留下某种虚无。


油画系出身的李竞雄,仍然在他的装置与雕塑作品中保留强烈的绘画性,并巧妙地将社会议题进行从观念到视觉的转换。修仙小说目前正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文化之一,艺术家以此为灵感,在一系列悬挂的雕塑中,用铝板等工业材料制造出有“纸感”的“假中国画”,通过真实与虚假的交织,探寻文化符号蕴含的诸多信息。

廖逸君,《屁鼓》(2015)。喷墨打印。75×10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前波画廊。


廖逸君:实验性限时展览

前波画廊,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2019年8月29日至9月8日

廖逸君(Pixy Liao)的摄影系列“实验性关系”颠覆了传统文化中的二元性别刻板印象。自2007年在孟菲斯大学求学时结识日籍男友Moro以来,廖逸君便将二人的身体及关系作为摄影对象,将Moro摆拍成如衣架上挂着的一件无力的衣服,或是寿司上的一片鱼肉,廖逸君以挑衅和自信的姿态与表情,直视着镜头,完成颠覆。从该系列作品的开始,性别权力成为了廖逸君关注与亲身实践的重要议题。她的近期探索也更多从个人经验扩至历史经验,通过对“恶女”形象的质询,进一步思考女性与权力的关系。


此外,廖逸君也与Moro组成了“独立摇滚”乐队“PIMO”。值得一提的是在乐队的实践中,他们的关系再次颠倒,摄影作品中仿佛任廖逸君摆布的Moro,在乐队中的角色则成为了严格的老师。近日Ocula也发布了与廖逸君的对谈:Ocula 对谈|廖逸君:学会共处


据悉,9月7日,PIMO将在前波画廊北京空间进行一场演出。而在北京当代·艺术展上,前波画廊将推出曹轶、付小桐、GAMA、郭鸿蔚、廖逸君、宋红权、谢晓泽、严善錞和张知微的作品。

现场:I: project space举办的讨论会,激发研究所,北京(2016年8月22日)。第二届立艺术。图片提供:独立艺术空间节。


第四届独立艺术空间节

I: project space,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板桥胡同10甲

2019年9月6日至8日

在北京的艺术生态中,独立艺术空间所建立起的共同体始终是重要一环。自2015年起,北京各地的替代性空间开始寻求一个实验性的交流平台,于是独立艺术空间节(IAS)应运而生。第四届独立艺术空间节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届,由24间北京本地空间和10家国际空间参与,各个空间将在此分享运营策略,探讨独立空间的生存问题。


本次艺术节将发布《独立艺术空间地图2019》,该地图不仅是对北京当下艺术生态的展示,也是对迅速变迁的城市面貌的记录——北京独立艺术空间的命运始终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与拆迁)交织在一起。


据悉,本届艺术节将于9月6日在凹凸空间开幕,9月7日至8日则将在I: project space举办系列工作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