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R艺术项目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442   最后更新:2019/08/26 13:42:12 by 欧卖疙瘩
[楼主] 欧卖疙瘩 2019-08-26 13:42:12

来源:artnet


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为苹果[AR]T项目创作的作品截图。图片:Ben Davis


在2019年的咖啡店里,随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我正在试着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尽量活在当下。”但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成瘾的文化氛围却达到了顶峰。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天大概会花4个小时在他们的手机上。现在甚至iPhone手机自己都感觉有义务警告手机使用者:你们在这上面花了太多时间了。


比之更具2019年特色的问话可能是这样的:“你听说了吗?苹果推出了针对iPhone设计的与增强现实(AR)艺术家合作项目。”


对于我而言,这项名为[AR]T的苹果新艺术项目正告诉人们科技公司是如何积极地想尝试成为一家“优雅的艺术公司”,这也是它吸引人的一点。新美术馆馆长Lisa Phillips和主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担任了这一项目的策展人(如果“策展”一词能够适用于这个语境)。他们为此召集了一批知名艺术家参与,并明智地兼顾到了所选艺术家的学术高度和大众基础。最终的,艺术家名单包括:尼克·凯夫(Nick Cave)、 娜塔莉·尤尔贝格(Nathalie Djurberg)与作曲家汉斯·伯格(Hans Berg)、曹斐、约翰·吉奥诺(John Giorno)、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以及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


六位艺术家与苹果的最终合作成果是一个通过iPhone达成的数字作品导览,但你需要去到全球这六个城市:香港、伦敦、纽约、巴黎、旧金山和东京的苹果实体店内才能看到这些作品。当然,你需要先提前注册,然后在店内使用专门安装有[AR]T软件和配套耳机的iPhone才可以开始浏览。(你无法在自己的iPhone上达成这一切。)


如果你还不够幸运,没有住在这六座城市或没能预约上时间段,你还是会有一些其他的收获。芝加哥艺术家尼克·凯夫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那些装饰复杂的可穿着“声音服装”,这次他创作了一个名为《Amass》的单独AR艺术装置,让任何人在全球任何苹果店内都能体验到。你只需要打开免费的“Apple Store”APP(你也可以顺便用到APP中的其他功能,例如“哪台iPhone手机最适合你?”)。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苹果店内,尼克·凯夫的AR作品《Amass》。图片:Ben Davis


那我们先从上述第二种情况开始聊聊:


你将会有这样的体验:激活作品后,你举起手机对着周围苹果商店内的环境。在一阵闪烁后,就会出现一个彩虹色的几何形状漂浮在室内,其背景是真实世界内苹果店里冷淡风格的室内装修以及分散在四处正在查看苹果产品的顾客们。

尼克·凯夫的AR作品《Amass》在威廉斯堡苹果店内的图像截屏。图片:Ben Davis


当你绕着空间走动时,那些不真实的彩色旋转状图形便会越来越多,就像是人们用于装饰自家玄关的“风车”一样。最后,当一大批数码装饰图案出现后,你可以摁下一个按钮让这些图形开始变化色彩,跳起来一种像是协调好的闪烁舞蹈。

尼克·凯夫的AR作品《Amass》在威廉斯堡苹果店内闪烁起舞。图片:Ben Davis


由于作品的开放性,这一功能理论上在任何苹果商店内都能实现。AR技术并没有真正和室内建筑形成一一对应,比如Cave的作品碰到了店内一根柱子时,便会漂浮在上方,仿佛在虚拟空间里那儿并没有什么柱子存在。


我分别在第五大道和威廉斯堡的苹果店尝试了一下,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尼克·凯夫的AR作品《Amass》在第五大道苹果店内的图像截屏。图片:Ben Davis


因此,从本质上讲,凯夫的拼贴图形可以让你实现用一堆魔幻的装饰品填充满苹果商店的幻想——它们本身没有任何重量,没有形成很大规模,同时也没有和真实的环境有任何呼应。它们只是自发形成的螺旋和闪烁图形,让你真正忘记自己正身处无聊的日常客服环境中——这也恰好表明了它最令人羡慕的功能:让人们在等候Genius Bar服务时,打发无聊的时间。


至于从第五大道苹果店开始,穿越中央公园的两小时纽约[AR]T之旅,则是一项参与度更高的活动。

曹斐在中央公园的[AR]T项目作品。图片:Ben Davis


在旅程中,你能通过手机连续看到多个AR片段,每个大约长几分钟:一个穿着戏服的巨人高高耸立在公园里,脑袋像一个碗一样。这是凯夫的作品;来自尤尔贝格的作品是一个黑暗的童话场景在一个树洞中慢慢展开;吉奥诺的诗歌文字像是从湖上飘来,逐渐消散在天空;曹斐创作的一个虚幻卡通装置出现在小路中间,它是一个放满箱子的传输带,你可以在屏幕上操作一些机械部件;霍勒的游戏则让你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平行世界里以黑白色调呈现的Grand Army广场;而最后,你还会看到一个由艺术家瑞斯特构思而成的发光生物,呼啸而过的它看上去就像被Lisa Frank(美国一家专门设计各种色彩鲜艳、视觉奇幻的文具公司——译者注)重新设计过的《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中的史莱姆。它从普利策喷泉(Pulitzer Fountain)出现,在空中“兴奋”地盘旋。

约翰·吉奥诺在[AR]T项目中的作品截屏。图片:Ben Davis


我很难说出这些漂亮的AR小片段还有什么更为深刻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技术失灵的缘故——尽管苹果的这一项目在技术上十分简明扼要,但有些部分仍亟待完善。比如,由于阳光直接照射在屏幕上所以我根本无法看清凯夫的那个巨人,另外像是把我指引去吉奥诺诗歌出现地点的AR彩虹跑道也没有和实际脚下的道路达到真正同步,如此种种。

将参与者引向约翰·吉奥诺诗歌出现地点的彩虹道。图片:Ben Davis


这种动画图像叠加在真实场景上的做法,确实考虑到了像瑞斯特和曹斐这样光怪陆离的创作呈现出只有在AR影像中才有的魔幻效果。但技术带来的损害就在于你会为美丽的图像分心。你会不断思考如何将你所处的真实空间和幻境保持一致,不断调整、移动你的手机,从不同角度察看所见到的图像。


或许,随着技术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这种轻微的疏离感也会随之不见。但也有可能不会:移动AR技术所带来的是通过在一个真实空间中,围绕着一个模拟物体(即AR作品)积极移动而改变焦点的能力。这种技术希望你做到这样。所以,若是要体验一些需要持续关注力的作品,比如一首诗歌或一段表演,那么AR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途径。

娜塔莉·尤尔贝格在苹果[AR]T项目中的作品截屏。图片:Ben Davis


这是很棒的技术。但对于这些艺术家而言,它是最理想的媒介吗?可能并不是。


从这点来看,真的对增强现实技术感到印象深刻的人可能就只有那些原本就不关心消费者产品趋势。许多人早已熟悉AR的潜在用途。只是它最常见的版本是游戏,比如曾风靡一时的“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或者是将你变成性感的人狗混合体的Snapchat滤镜中那种傻傻的玩意儿。

皮皮洛蒂·瑞斯特在苹果[AR]T项目中的作品截屏。图片:Ben Davis


我们要记住的是,[AR]T总的来说并不是在展示AR艺术,但苹果这一特殊版本的项目实则是试图将你带入这一生态系统中。一位技术分析师在CNBC上对苹果与新美术馆的合作项目作了这样的总结:“苹果公司其实在AR方面投入了很多,甚至希望自己未来的硬件产品能够与AR技术相融合,所以这些[AR]T的参观路线等举动都是为了加速人们对AR的关注并继续摸清对于这一技术的需求有多少,以及消费者会和什么样的技术或产品产生共鸣。


所以,你说这一打着苹果品牌的艺术项目实际上是为苹果做的广告吗?当然不是!

中央公园内看曹斐为 [AR]T 打造的作品。图片: Ben Davis


但其中或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了解这一特定艺术项目我们可以认识到向这些受博物馆认可的艺术家寻求合作并不是为了支持艺术本身,而更多的是苹果特别的品牌神话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是为时髦而富有的一族所打造的超豪华附加值生态系统。


这种潜在的急迫性便决定了这次艺术家的选择:他们被选中是因为其在非AR艺术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真的需要通过AR表达或是有关AR本身。


事实上,如今大多数创作数码技术作品的严肃艺术家们都觉得必须要表达出技术更令人不安的一面,以及技术是如何重塑我们的人性或让我们更依赖于各种大公司。如果一场当下关于科技的对话中,有更为强烈的暗示突出技术所带来的迷惘和警惕,那么这可能会使[AR]T中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对当下更具有重要性,而非一次无功无过的短暂亮相——但这一项目的意义并不在于此。从电子游戏批评中借用一个术语来说,当AR放在这里时,你不禁会觉得艺术的潜能已经被削弱降级了。


文 | Ben Davis

译 | Elain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