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展览告诉你,何为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687   最后更新:2019/08/22 15:27:51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9-08-22 15:27:51

来源:artnet


“观看之道”展览开幕现场,展览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正在进行导览


北京密集分布的使馆区之间,CHAO艺术中心于闹市中取得一块静地。2019年8月16日,CHAO艺术中心迎来年度大展“观看之道”,由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担纲策划,汇聚了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极佳的17位/组艺术家,分别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班克斯、约瑟夫·博伊斯、陈界仁、游击队女孩(艺术家组合)、何云昌 、珍妮·霍克泽 、黄锐 、阿法瓦多·加尔、K Foundation(艺术家组合)、阿伦·卡普罗 、安娜·门迭塔、小野洋子 、乌雷 、王广义 、王庆松 、徐冰。


“观看之道”是一次关于艺术存在状况的展览,也是艺术作为展示形式的某种宣言。参展艺术家们带来多件艺术史级的“教科书式”作品,不乏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的重要之作,从小野洋子1954年创作的《葡萄柚》到王广义2018年创作的《通俗人类学研究》,跨度大概60年。展览讨论与准备的时间近两年,从除作品文本之外多角度的延展呈现,构建深层次的视觉语境,以对纪念碑性、创新性、唯一性等艺术中的普世观念和意义提出质疑,从而探讨何为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展览题目“观看之道“援引自上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的著作《观看之道》,这部影响深远的艺术文献不断地提醒着人们 “我们所见与我们所知之间的关系从未固定”。虽然所有作品在内容、形式、意图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但它们是相通的,通过非同寻常的原创性和强大的艺术视野共同呈现艺术生活中重要的多样性,它们令人难忘的画面激发我们关于“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想象,向我们讲述着艺术是什么,以及将会成为什么。

“观看之道”展览开幕论坛现场,主持人叶桐君(左一)、CHAO艺术中心创始人兼馆长李明(左二)、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右二)和肖戈(右一)

“观看之道”对纪念碑性、创新性、唯一性以及版权和发行这些观念的意义和普遍价值提出了质疑。从小野洋子发布于1954年的首份“指南”出发,展览中的艺术作品时间跨度长达 65 年,这是有意而自觉的选择,它表明了当代艺术的观念性毫不因其创作年代久远而褪色。相反,它们以具有更广泛影响力的观念直接顶替了创新这一语汇,暗示了重要的并不是作品创作于昨天或是五十年前,而是它是否还有影响力,是否在今天仍向我们诉说了什么。由此,“观看之道”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关于时间和当代性的开放的观点,即不以创作的日期而论,而是视乎该作品的当下意义和影响力。赋予其当代有效性和光环的,应当是它在当下所产生的智识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观看之道”展览现场

在“观看之道”所建构的视觉语境中,展览对将作品的“纪念碑性”当作欣赏当代艺术的一种价值标准提出了质疑。物理的尺寸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并有所感受,巨大的体量不仅承载着象征性的重量,也在生理层面真实地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是一种高效且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然而却与我们所说的艺术上的重要性无关。

同时,机械或电子复制技术的反复使用,对这些当代艺术客体的唯一性和所谓独家传播等一系列在根本上与艺术经济相关而与艺术的欣赏标准无关的问题提出了挑战,实现了一种可视化的批判性话语。作品的市场价值通常都由艺术家的签名、画作的原真性以及物品的唯一性来共同建构。

“观看之道”展览现场

此外,“观看之道”展览中,观众还将看到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对非惯常物体和大众媒体形式的使用来体现出的丰富创造力。展览试图呈现的是一首关于日常生活的诗,是在画廊和美术馆之外存在的更加多样而广泛的传播模式。展览对作品进行选择的核心标准,正是普世的对于优秀艺术进行判断的根本标准,即艺术家的勇气、人性、真诚和语言形式上的创新。总体而言,“观看之道”不是一个走马观花就可一目了然的展览,但却意在构成一个鼓励观众带着批判性目光去发现自己的直觉。

以下是展览中呈现的部分展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乌雷 (Marina Abramović, Ulay)
《情人——长城》(The Lovers, The Great Wall Walk)


《情人——长城》是一部在两位艺术家长达12年灵魂伴侣式的生活中有着“纪念性”意义的作品,它以双屏影像的形式描述了各自从长城的另一端开始行走,在中间相遇,计划结婚却最终分手的过程。“它的意图、形式、内容以及它作为一个疯狂而浪漫的想法的初衷都与‘景观’针锋相对。”


小野洋子(Yoko Ono)
《葡萄柚》(Grape Fruit)


小野洋子的划时代经典之作《葡萄柚》,在今天成为观念艺术的一座灯塔。她用诗意和富有力量的“DIY”指南让我们得以理解、思考并想象那些能够带领我们超越自我的艺术,并让我们去发掘自己的创造力。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I Love America and America Loves Me)


这件作品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呈现了这位德国艺术家于1974年在纽约一个画廊空间,与一匹野生狼崽持续共处三天三夜的行为作品。

K Foundation
《燃烧百万英镑》(Burn a Million Quid)


班克斯(Banksy)
《戴安娜脸的十英镑》(Di-Faced Tenner)

为间接地向上述观念艺术作品《燃烧百万英镑》致敬,知名又神秘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斯于2004年在诺丁山嘉年华现场创作了《戴安娜脸的十英镑》——另一个“百万英镑”,免费散发了“总价值”一百万英镑的面值十元“假币”,而不必为这一非法行为承担任何官方责任。


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
《煽动之词》(Inflammatory Essays)


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
《女性一定要裸体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
(Do Women have to be Naked to Get into the Met. Museum?)

在游击队女孩的大量作品中,她们常使用广告尤其是横幅海报作为其视觉语言来对信息进行快速直接地传达。1989年,她们著名的海报“Do women have to be naked toget into the Met. Museum?”(女性一定要裸体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首次以车身广告的形式出现在纽约的公共巴士上。她们的“The Advantages of Being a Woman Artist”(成为女性艺术家的好处)系列海报则大都机智且讽刺地对泛滥于艺术圈或其他领域的各种双重标准提出了批判。

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
《如何创作偶发艺术》(How To Make A Happening)


HAO艺术中心年度大展“观看之道”

艺术总监:杨君

特邀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

联合策展人:肖戈

出品人:李明

展期:2019年8月16日至10月6日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三里屯CHAO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