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Shin
![1.jpg](/upload/images//20190815/44441565835429835.jpg)
米格尔·安赫尔·里奥斯,《白石》
录像静帧,2014
由艺术家、卡蒂斯特及温迪·诺里斯画廊提供
(一)山河跳!:浪淘沙FM-2019.7.6(UCCA沙丘美术馆) (二)山河跳!:远古大桥-2019.7.7 (UCCA大客厅) (三)徐震®:“意识形状”健身操-2019.8.1 (UCCA沙丘美术馆)
旧秦始皇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痕。
石头自古与中国传统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观众对于“石头”这个意向也有着天然的熟悉感,UCCA沙丘美术馆于2019年4月23日至9月8日呈现的展览“敢当:当代神石注疏”中收录了国内外10位艺术家与石头相关的作品,用当代艺术的手法解读了石头这一沉默又隽永的文化质料。
在展览过程中策展人杨紫穿插了三场公共项目,分别是双胞胎艺术组合黄山、黄河带来的“山河跳!:浪淘沙FM”、“山河跳!:远古大桥”表演讲座和徐震®带来的“意识形状”健身操,这些原本蕴含“万物有灵论”色彩的作品在阿那亚海边的UCCA沙丘美术馆中又焕发了一层浪漫的神性。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了策展人杨紫从“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群展及系列公共项目中当代艺术与民俗文化、神话之间关系的主题线索,看都市中生活的当代人迷茫的状态。
艺术碎片 对话 杨紫
![2.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40131565835489092.jpg)
敢当:当代神石注疏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19
为什么在UCCA沙丘美术馆的“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系列工作坊中,想到引入徐震®的“意识形状”健身操公共项目作为第三期,因为“意识形状”这个项目上次是在伦敦表演的,这次在阿那亚在地理特征、文化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别,你觉得这次表演的特点、区别是什么?
最开始我们想展出的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灵光化合物”展览中展出过的徐震®作品《优化》,一个缩小版的英国巨石阵,有演员在上面表演武功,这件作品与UCCA沙丘美术馆这次的“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展览主题非常契合。![3.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84321565835490394.jpg)
![4.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63051565835542887.jpg)
然后在香港巴塞尔期间,我找到徐震®,询问他能否展出这件作品,徐震®自己也有把这件作品和“意识形状”结合的想法,但由于技术原因,比如作品上细小的苔藓很容易掉落等等,最后我们决定作为一个公共项目组织“意识形状”的体操表演。整个项目分两场,每场大约会有20个观众参与,它是将不同的宗教文化仪式串联在一起组成的一套体操。我找到几位我非常欣赏的、非常有经验的当代舞者做这套体操的领舞者,包括古佳妮、阿平、宣淇,她们都觉得将这套体操做到完美非常困难,然后排练很久,上台前也还是有点紧张。![5.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61571565835586688.jpg)
那说到宗教、信仰,会让我们联系到之前“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群展中当代艺术与民俗文化、神话之间关系的主题线索,那你觉得中国民间是怎样看待神石的?我的关注点之一在于都市生活的当代人是怎么看待民俗传统的。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各地有很多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传统,其中包括民间宗教,也包括迷信的内容。一般来说,迷信跟信仰最大的区别就是迷信认为人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民间的文化往往特别生猛,甚至包含改造命运的想法,有时候是站在无神论的角度去信仰的。比如说在河北的奶奶庙人们会拜一个车神,手里拿着方向盘,但是如果说去祭拜的人百分百虔诚相信这尊雕塑出来的塑像,会有些滑稽。这尊神更像是一种利益交换的提升运气的产品,充当一种心理安慰剂的作用,与正统和严肃的宗教是有所区别的。![6.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58171565835621440.jpg)
奶奶庙车神
这种对民间宗教的有所怀疑又有所需要的心理态度的历史非常长。早到新文化运动以后,钱玄同和顾颉刚受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主张的“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那个时候学者凭借西方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他们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不精确的古籍和神话影响到了孔子建立“三纲五常”的社会制度,再到后续的社会发展都受这样的古籍影响。所以有一批学者去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和挖掘考察,以验证最早期一些神话故事是否存在,试图挑战这种秩序。自此开始,现代性的引入和特殊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也至今驻留于国人深层次心理意识层面——的对立就开始显现了。![7.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66231565835622620.jpg)
纸上水墨,45 x 5 x 83 x 2 cm,2012,![9.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53471565835665588.jpg)
那展览“敢当:当代神石注疏”中的作品是怎么反应这种焦虑?在我们这个项目里比较明显的例子之一,是赵要的作品《有一团神气》,作品就是一个大红玛尼石,上面镌刻着藏文写的“精神高于一切”几个字,看起来具备神性,观众看到这件作品的尺幅、形式和上面的文字会本能地产生敬畏。但这块石头整体是皮划艇材质做的“气球”,内部充斥着虚无的空气。他将在藏区制作的一块石头放大100万倍,更强调了信仰符号内部的虚无感。![8.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71891565835694466.jpg)
夹网,PVC,1484 x 1431 x 698cm,2019
相似的,徐震®这次的《意识形状》虽然动作与一般的瑜伽有很多区别,瑜伽最早是一种哲学系统,现在被当代人用来作为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运动,这个现实非常戏谑。《意识形状》以及“敢当”展览中所包含策展概念,都反映了都市中生活的当代人迷茫的状态,这是跟中国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相关的,人们总想抓住些“一抓就灵”的精神救命稻草,以求平安,和弱化烦躁和不安全感,即便心底对这些不科学的安慰剂也有所怀疑。![10.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75881565835726036.jpg)
![11.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67131565835747183.jpg)
![12.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56011565835748548.jpg)
另一方面,现在中国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这个状态和50年前的人口分布结构完全不同。我们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农业文明的习俗和信仰观念不可能斩根消除,而是随着涌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出现了适应于城市氛围的变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在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的《意识形状》本身没有那么庞大的参与人群,但是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主题。
从展览本身的作品到“山河跳”的公共项目,再到徐震®的“意识形状”,我们可以看到展览本身讨论的主题及呈现方式越来越深刻和多元,这些内容在策展方面是怎么平衡的?这个展览的主线是对于石头的崇拜和历史上神奇的石头意象展开的。比如说,上古神话中禹的儿子启就是石头中感生出来的,如果你看到“敢当”展览里李维伊的VR作品,你可能怀疑自己变成了启,或者是孙悟空,等待着从石头里蹦出来。人们对于石头的神秘感的兴趣没有因为现代性而被切断,反而在比较和现实可以有裂缝的艺术形式里不断被提及。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对魔法石的提及,近几年有一集奥特曼电视剧中,一只怪兽能够喷射出光线,将投射到的人化成石头,这个也不能不让人想起美杜莎。![13.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42821565835788838.jpg)
![14.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28201565835790500.jpg)
布、石、灯(1920-30年代),尺寸可变,2019
我在策展过程中比较喜欢调动观众的既有的文化经验,也喜欢调动他们的感知,因为当代的观众平时看到的东西在感官上越来越强。比如说,从“肉身:恐怖谷”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大体量作品和小尺幅作品并置的手法,并延续到了“敢当”之中。我认为策展这个工作不仅仅是集群组织工作,或一种文献的梳理和价值观的输出,同时我也需要考虑到各种观众的感受,和观众——无论这些观众是不是来自于艺术专业领域——形成对话。我的策展思路是根据自己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自我认识的结果,来源于一种粘稠的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无论讨论对象是艺术家、空间设计师、爱拍照上传朋友圈的普通观众、我们周遭的现实政治状况、艺术圈的潮流、近代历史、深层次的集体潜意识。我不是概念行的人。![15.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16801565835847131.jpg)
山河跳!组合成员黄山、黄河是一对双胞胎。她们的妈妈是一位民间科学家,对陨石做研究,曾提出了“生陨石”、“熟陨石”等概念。而在这次展览中,陆平原在石头上镌刻了名为“陨石猎人”的三个故事。这样在策划伊始,公共项目和展览作品就产生了一些内容上的勾连,即便最后黄山、黄河和陆平原的作品呈现出来了非常不同的面貌。在这个展览中,石头是一个艺术家制造意义的意象中心,发散出不互相同的文化意识和作品样貌,之间又存在许多有意思的吻合,让这个展览层次多一些,结构又显得没那么发散。让群展显得“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招儿”来解决它。![16.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1451565835848850.jpg)
表演讲座"浪淘沙FM"在UCCA沙丘美术馆"敢当:当代神石注疏"展览现场,2019
![17.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65121565835849597.jpg)
"军傩"在UCCA沙丘美术馆"敢当: 当代神石注疏"展览现场,2019
![18.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79281565835851007.jpg)
阿那亚社区和沙丘美术馆都有区别于传统画廊“白盒子”的自己场地独特性,在策展上是不是考虑到了阿那亚在地性和展览主题的关联?阿那亚是一个很梦幻的地方,它的设计理念、服务品质和审美品位在地产行业都是领先的。依傍大海的地理位置和风景也给了我很多启发。![19.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33731565835931502.jpg)
这个展览除了试图提出怎样的图像可能可以代表我们熟悉的民族意识形态这样一个问题以外,也提出了从我们当代的眼光来看这些图像如何成立的问题。我们看UCCA沙丘美术馆的空间既是有呼吸感和生命感的,也吸收了极简主义等西方艺术和一些建筑流派对空间的认识,展出的作品也是和这一时代气质吻合的。所以,对我来说,此次策展是一个吸纳了现当代视角之后再回到古老神话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古代事物堆砌,填满展厅。而且,即便展览的概念起源于中国的神话及崇拜习俗,展览的名单也不只局限于中国艺术家,而是尽可能地在展览内部延伸出全球化的眼光。至于不同语境下的作品产生的断裂感,一方面,UCCA沙丘美术馆能够提供一个视觉上统一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作品从图像上和中国古代和传统文化相关文本的链接,也能产生出生硬而有趣的后现代感,一种“图像转向”后的图像连接的肆意感。我觉得这种感受在当下的视觉语境中是强烈的。![20.webp.jpg](/upload/images//20190815/17141565835931636.jpg)
“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展览本身和公共项目对于公共性都是有考量的,在公共参与交流上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作为策展人你怎么考虑这种公共关系的?我们可以从比当代艺术更为大众的层面看这个问题。比如电影产业里票房比较高的很多是奇幻大片、魔幻大片,其中非常多的故事取材于古代神话、仙话和传奇。中国的这类叙事和西方神话不同的一点是它们非常碎片化,对于同一个故事也常会有不同的版本,不像圣经或者希腊神话时成体系地、明确地出现。这致使我们对于一个故事会有熟悉感和天然的兴趣的同时,又了解得模棱两可,还能保持着好奇心。某种意义上,碎片化就等于开放性。就是说,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当代艺术的表达带入到这些遥远的神话故事里,改写它们,赋予当代艺术历史意义上的张力。
图片致谢UCCA沙丘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