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裔美籍艺术家Huma Bhabha个展:《They Live》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392   最后更新:2019/08/01 14:00:59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8-01 14:00:59

来源:ArtAsiaPacific  BY: PHOEBE TAM


HUMA BHABHA,《Benaam》,2018,青铜彩绘,139.7×147.3×457.2厘米。《They Live》展览现场照,波士顿当代美术馆,2019。影像由Natasha Mustache拍摄,波士顿当代美术馆提供。


是次展览「They Live」取其不祥之名自一部1988年讲述外星入侵的同名电影《极度空间(They Live)》,是迄今为止Huma Bhabha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回顾展,展示了这位巴基斯坦裔美籍艺术家在过去二十年间创作的的立体装置 、摄影及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包括类似于宗教偶像、仪式物品或科幻电影中的道具的雕塑,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採用回收材料製作。「They Live」同时唤起了一个以灵性为中心的遥远过去,以及一个末日后的城市荒地;是一个对以往和未来都进行了深入观察的展览。


在入口处站岗的是作品《The Orientalist》(2007)。从远处看,这个机械人式的青铜雕像端坐在一个人工风化的基底上,像是遭受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人想起古埃及的花岗岩雕塑。然而凑近看,它粗糙的表面、瘦骨嶙峋的腿和烧焦的脸都让人联想到一具尸体。它的一隻手紧抓扶手边缘,似乎随时准备起身,而它躯干中空处的装置,像由机器部件构成的内部器官,进一步表明它可能在活动。《The Orientalist》在宏伟与腐朽、静止与活力之间摇摆不定,抓住了观众的想象力。然而,这件作品的名字似乎在承认,比起平息它更像助长了西方对东方的幻想。这个端坐的人物并不属于它所引用的远古时代;它亦无法纠正人们对埃及乃至世界任何地方艺术的误解。相反,审视我们如何解读艺术的框架是一项挑战 ── 它为这个展览奠定了基调。


巨大的《Benaam》(2018)(乌尔都语,意为「无名」)被分隔在一个房间里,雕像穿着黑色塑料袋,以敬拜的姿势鞠躬。只有当人们走近《Benaam》,发觉他双脚的大小才刚达到他手指的长度时,那种视觉上的陌生感才能被完全理解。如此庞大的雕塑往往会让人产生敬畏之感。然而,在这里,雕塑却是四肢着地,向观众祈求。它那双粉红色的手摊开在地上,看上去饱经风霜、伤痕累累,诉说着一段痛苦的历史。这座四米长的雕塑原本是2018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为其屋顶花园委任Bhabha创作的一部分,它最初的角色并不向画廊观众鞠躬,而是向一个高大的四面怪物《We Come in Peace》(2018)致敬,但这个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并未展出。早在2001年,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Bhabha就着手製作同样的作品,都用于回应中东衝突的问题。表面上来看,这些作品是对外星人来访的老套模仿,但实际上它提出了一个更严肃的问题:面对恐怖事件,我们究竟能求助于哪一位神?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一系列雕塑,这些雕塑看似由石头或烧焦的木头製成,但其实材料是软木。《Castle of the Daughter》( 2016)是一个放大版的生育雕像,让人想起《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而四面塑像《Waiting for Another Game》(2018)像是被子弹贯穿的《We Come in Peace》。这些雕塑被涂上了霓虹绿和淡粉色,并被随意地喷上了黑白线条。它们看起来像是被时间蹂躏的神像,随后被一些无聊的青少年用喷漆无法挽回地亵渎了 ── 被人类和自然共同破坏的文化产物。艺术和破坏往往并肩前行。通过扮演创作者和破坏者的角色,Bhabha展示了如何通过破坏来赋予艺术新的意义。


在离开展览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霓虹粉的箭头喷在柏油路上,我想它应该会融入Bhabha的展览。「They Live」展望着古老的过去和想象中的未来;但也许,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在脆弱的当下寻找神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