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童话般的结局:移民展览的背后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0   浏览数:1524   最后更新:2019/07/12 10:38:12 by 不举手不发言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9-07-12 10:38:12

来源:界面  Nadja Sayej


这场震撼有力、及时应景的展览展出了来自15个国家的75位艺术家的作品,带我们目睹全球范围内的移民迁徙和流离失所。

弗朗西斯·埃利斯, 《要过桥先到河边》,2008年作品。图片来源:Francis Alÿs/David Zwirner


6月26日,美联社发布了一张照片,一个萨尔瓦多男人带着自己仅23个月大的女儿在格兰德河溺毙。按照摄影师胡莉亚·雷鲁克(Julia Le Duc)的说法,父亲在意识到自己无法向美国政府申请庇护后,就试图带着女儿横穿格兰德河,从墨西哥涉水抵达德州,结果双双面朝河底背朝天,飘到河边。这一事件令人不寒而栗,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关注移民在试图向美国申请避难时在边境面临的威胁和困境。

就在同一天,纽约新博物馆的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评论说,“今天当我们谈起移民的时候,依然会感到揪心。童话般的美丽结局寥寥无几。” 他与副策展人娜塔莉·贝尔(Natalie Bell)联手奉上了一个新展览,可以说是及时雨了——聚焦美国的移民历史。“他乡暖阳:全球性的流离失所”(The Warmth of Other Suns: Stories of Global Displacement),这场展览云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75位艺术家,其中许多人本身就有着流散的亲身经历。“这并不是一次提振人心的展览,但可悲的是,里面的内容反映的正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状况。”吉奥尼补充道。

“他乡暖阳”将会在华盛顿特区的菲利普收藏馆(The Phillips Collection)展出至9月22日。参与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来自美国、墨西哥、伊拉克、摩洛哥、巴西等国。“这些艺术家展现了移民潮具有戏剧性的一面,”吉奥尼解释说,“他们的旅程道阻且长,这已经是一种传统了,而现在,条件愈发恶化,叫人绝望。”

“我们能在华盛顿策展,这本身就是件值得玩味的事情,”这位策展人坚信,“艺术作品的内容指向何处,人们就应该到哪里欣赏它们。而这次展览就是为华盛顿量身定制的。”

本次展览的标题取自二十世纪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赖特是1940年小说《土生子》(Native Son)的作者,在1945年写就了诗歌《黑孩子》(Black Boy),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其他太阳的温暖”(warmth of other suns)。非裔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威尔克森(Isabel Wilkerson)2010年的作品《他乡暖阳:美国大迁徙史》的标题也正来源于此。

多萝西娅·兰格:“我是一个美国人”。1942年,图片来源:Library of Congress


贝尔介绍说,本次展览旨在透过美国历史看今天的移民。“在美国,我们对移民故事的讲述太少了。”迁徙这个词带有一层乐观主义的意思,也就是到别处寻求更好的生活,移民亦是如此。

“展览的标题洋溢着希望,我们并非宣扬苦难,因为普罗大众也许无法理解,不能感同身受。我们希望通过标题让大家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展出的作品包括著名非裔美国画家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ence)创作于40年代的《移民》系列版画,他画下了美国黑人上世纪初南北大迁徙时期的图景。这个系列包含60幅版画,其中包括废奴主义者哈丽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的身影,人头涌动的移民列车、黑人劳工和法庭的场景也是这套画作的亮点。

亚美尼亚裔美国画家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的作品《艺术家和他的母亲》(Artist and His Mother)也在这次展览中亮相。这幅画作的原型是一张摄于1912年的照片,照片中的戈尔基年仅8岁(注:原文写的是16,但Wikipedia上记录Gorky生于1904年,16岁应该是他到达美国和父亲团聚的那一年),站在母亲身旁。三年后,他跟着母亲踏上逃亡之路,远离遭受种族灭绝蹂躏的亚美尼亚。戈尔基提笔绘画的时候已经是1926年了,这时候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现代主义的历史就是由流亡写就的,”她说,“正是流散这个概念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操着一种超越边界的语言,正是这个想法建立了超越国界的人类社区。”

大萧条时代美国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的作品《我是一个美国人》(I Am an American)也在展览中呈现。就在1941年珍珠港空袭事件后的一天,在奥克兰的日本城,杂货店的美籍日裔老板花钱请人制作了这块招牌:“我是一个美国人。”然而没过多久,这家店还是不得不关门大吉,美国日裔也被迫搬离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这位店主最后落得进入拘留营的下场。

刘小东,《难民4号》,2015年。图片来源:Liu Xiaodong/Massimo De Carlo,Milan/London/Hong Kong


“这幅画在创作的时候是以纪实为目的。但它也给人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历史面前,艺术家有怎样的责任?’”吉奥尼说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就是要创作能卖钱的作品,这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在这次展览中,你应该能感受到,这位作家背负着一个更加紧迫的人物——记录历史。”

展览中不乏年代更近的作品,常驻墨西哥的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Alÿs)脱颖而出。他的视频作品中,来自摩洛哥丹吉尔和西班牙南部城市塔里法的孩子们排起长龙,一路延伸,探入海水中。

巴西艺术家保罗·纳萨雷特(Paulo Nazareth)则呈现了一幅摄于亚利桑那州的作品,一个男人手中举着硬纸板,写着这么一句话:“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权利。”中国画家刘小东则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几位盖着同一张毯子的移民,背后的风景像是在希腊。

出生于阿尔巴尼亚的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阿德里安·帕西(Adrian Paci)通过视频刻画了“过渡时期”的现实——一群人站在飞机的舷梯上,无路可去。

“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乘船来到意大利,”策展人吉奥尼说,“我们希望让这些画家讲述自己了然于心的亲身经历,这是很私人化的东西。”

阿德里安·帕西,《临时居住中心》,2007年。图片来源:Adrian Paci/ Kaufmann Repetto, Milan/NewYork


纽约视觉艺术家格林·利贡(Glenn Ligon)的作品《双面美国》(Double America)也来到了华盛顿。这是一个白色的霓虹灯,写着“America”的字样,第一行是正常式样,第二行则颠倒翻转。“通过反转‘America’这个单词,这件作品表现了今日社会的逆转,”吉奥尼如此解读,“这个国家曾经与自由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自由神话已经颠倒了。”

这并不是近年来的第一个难民主题的展览,也很可能不会成为最后一次。从艾未未在悉尼展出的移民雕塑,到曼哈顿市中心小野洋子的艺术作品,难民主题从未离开过艺术家的视线。然而,这一次展览把目光投向了美国的历史,以及它的重蹈覆辙。

“我们希望能让大家看到与美国现实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贝尔说,“讲述美国的移民、强迫迁徙的故事,既回顾历史,又关注当下。”

华盛顿特区菲利普收藏馆的“他乡暖阳:全球性的流离失所”展将持续到9月22日。

(翻译:马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