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马克思×金杜艺术中心 | 读书会#5:破生产链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694   最后更新:2019/06/19 11:05:10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9-06-19 11:05:10

来源:长征计划


转移到第五站的行星马克思,这次与金杜艺术中心共同推出的思辨性项目将从当代艺术中的生产关系出发。本读书会以英国艺术家、策展人柯好理(Tim Crowley)与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共同拍摄记录的艺术家工作室片段为讨论的背景,但我们要在所有的艺术的生产关系中,看出它断裂的一面。这一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学。


读书会将从近年重新开始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和代谢理论的学者出发,斋藤幸平(Kohei Saito)是其中的活跃份子。他的文章引发我们重新阅读姚嘉善的《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2008)。这本书一方面是对于生产关系多有描绘的艺术论述文章,除此之外,文本也是中国低成本制造时期下的一个考古学对象。除了重新阅读本书,我们也将邀请到艺术家刘韡和激发研究所的宋轶,一起讨论改变太快的艺术生产环境——问道,当年的廉价生产条件现在还在吗?


破生产链


特邀嘉宾:刘韡、宋轶

时间:2019年6月22日(周六)16:00-18:00

地点:金杜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东楼201)

语言:中文


本期阅读


姚嘉善(Pauline Yao,美国)

《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

节选自:姚嘉善,《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北京:东八时区,2008

姚嘉善在本书中纪录了主流中国当代艺术生产和中国的劳力密集制造业模式契合之处。她的精彩分析,仿佛在告诉我们一种环境适应的案例:艺术家必须观察生产链的现状,并找出适应的模式。当时的讨论的框架座落在艺术家的后工作室生产模式。在11年后重读本书,随着北京的劳力密集生产的模式正在改变,艺术家们如今都需要在各个工厂之间长程通勤。这一条“破”生产链从来不甚完善,但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如何重新找到非常规的方式运用这条生产链?


斋藤幸平(Kohei Saito,日本)

政治经济学的代谢论

节选自:Kohei Saito, Karl Marx's Ecosoci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7

传统上,许多论者都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支持人类用科技来占有自然资源的普罗米修斯主义者。当然,当时的论者只能从恩格斯晚期未正式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手稿来推测马克思主义是怎么看待自然的。但斋藤的写作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事实上是系统性的关注“生态的代谢断裂”以及“社会的代谢断裂”,文章阐述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是马克思的重要课题,与他的政治经济批判有其延续性。其中的关键词便是马克思从同代的农业化学论述中读到的“新陈代谢”(Stoffwechsel)论述。


侧录艺术家工作室,2015

拍摄:柯好理(Tim Crowley)与张宇凌

英国艺术家、策展人柯好理(Tim Crowley)与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在近5年间持摄影机走访了50位中国的艺术家工作室,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和对工作本身的总结与反思。


特邀嘉宾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刘韡的作品曾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伦敦白教堂美术馆等美术馆展出,并参与多项国际双三年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爱知三年展、里昂双年展等。

宋轶,策划人、写作者、影像作者,独立空间激发研究所运营者之一,新工人影像小组发起人之一,“Bloom 绽:艺术与建筑集体策展小组”发起人之一,曾为《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