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展作品几乎售罄,哈兰·米勒究竟是谁?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670   最后更新:2019/06/12 15:55:14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9-06-12 15:55:14

来源:时尚芭莎艺术  贾雨婧


哈兰·米勒,2019年 Courtesy White Cube(Ollie Hammick)


近日,香港白立方呈献英国艺术家哈兰·米勒(Harland Miller)于香港的首次个展,展出作品涉及全新的绘画、创作草图及版画作品。时尚芭莎艺术独家对话哈兰·米勒,与各位读者一同探索艺术家的“文字”世界。


从阅读到创作


“我爱香港,我爱这里的人们,更重要的是我爱这里洋溢的氛围——我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刚刚抵达香港的哈兰·米勒(Harland Miller)还带着一丝兴奋,这是这位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艺术家第一次来到香港。

哈兰·米勒《XXX》,布面油画,264.2×182.2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2000年左右,哈兰·米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便已面世,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属性,这种属性托借于一个著名的书籍设计形式——企鹅图书的封面。在当时,哈兰·米勒显然创造了一种不可被复制的成功,而这项成功又太过惹眼,以至于差点为艺术家惹来官司。

哈兰·米勒《SO》,布面油画,264×182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对企鹅图书封面的运用令哈兰·米勒行走于规则的边缘,再加上那些讽刺的短句,似乎为企鹅图书的形象带来了坏名声。


“我担心了很长时间”,艺术家此前接受《Christie’s》的采访时说道:“但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当时新上任的CEO对这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当时的情况是,企鹅出版集团不仅没有将哈兰·米勒告上法庭,还邀请他为企鹅图书设计封面,而印有这些封面的图书将在全球售卖。

哈兰·米勒《Love Kicked Me Down (Where I Belong)》,布面油画,236.2×156.2cm,2012年 ©Harland Miller Courtesy White Cube


企鹅出版集团的助力为哈兰·米勒的事业增添了一份保障。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图书出版公司,其企鹅标志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哈兰的再创作将此具有复古意味的标识带入了当代艺术的范畴。

哈兰·米勒《Ignore All Alien Orders...Aldous Huxley》,布面油画,235×155cm,2013年 ©Harland Miller Courtesy White Cube


其实,选择企鹅平装书的封面形式对于哈兰·米勒来说并不是偶然。企鹅图书出版的初衷便是将昂贵的精装书籍成本压低,使知识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用。简洁轻便的装帧、通过色彩区分题材的书籍设计几乎是英国人共同的记忆。

哈兰·米勒《Immediate Relief...Coming Soon》,布面油画,300×203×5cm,2017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Courtesy White Cube

哈兰·米勒《High On Hope》,布面油画,120×80cm,2015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Ben Westoby) Courtesy White Cube


上世纪90年代,当暂居巴黎的哈兰·米勒在二手书店看到熟悉的企鹅封面时,身在异乡的艺术家很难没有久违之感。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书店里的二手企鹅图书,并带回工作室,开始了企鹅系列最初的尝试。


文字的力量


哈兰·米勒《Reverse Psychology Isn't Working》,布面油画,292×203×5.6cm,2017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Courtesy White Cube


在互联网中搜索哈兰·米勒的名字,几乎所有介绍的第一句都指向了他的双重身份——艺术家与作家。对于哈兰,思考从来就是图像与文本交融并行的,落实到艺术创作中,文字的存在感常常更胜一筹。

One Bar Electric Memoir展览现场,白立方伦敦,2017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George Darrell)Courtesy White Cube


哈兰·米勒花费了许多时间去创造自己的语汇——那些饱含着幽默与讽刺的惹眼句子。它们有些改编自俗语,有一些则引用自小说,这些短句被拆分、肢解,独立地出现在画面中央。

哈兰·米勒《I Am the One I've Been Waiting For》,布面油画,235×157cm,2013年 ©Harland Miller Courtesy White Cube


对于观众来说,吸引他们驻足的是阅读的欲望,每个人都会根据文字本身给出自己的解读。展览现场,有人笑出声,有人只觉得恼怒,这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验。

哈兰·米勒《LUV 2》,布面油画,264×182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哈兰·米勒《ME》,纸上铅笔与油彩,51.5×43.5×4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艺术家对文字的直接使用让解读也直白了一些,几何的形状自有其美感,不抢眼的色彩也让画作的重点落回了语义本身。哈兰·米勒作品的商业表现一直傲人,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作品的强辨识度以及普及至每个观者的解释权。

哈兰·米勒《Love and Other Crimes Volume II》,木板油画,160×106×7.5cm,2012年©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Ben Westoby) Courtesy White Cube


对于大众文化的借用是,哈兰·米勒从学生时代起便惯用的手法。在采访中,哈兰常常回忆起自己的年轻岁月,当时被同学们看作艺术家的他承担着许多“服装订制”任务,追求群体认同感的年轻人喜欢将代表反叛文化的口号与图像印在T恤与牛仔夹克上。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社群,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这些符号意味着什么。


哈兰·米勒展览现场,白立方香港,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Kitmin Lee)


哈兰·米勒作品中对流行文化的表现使他常被归类为波普艺术家,问及他个人的看法,哈兰坦言自己对这种形容很谨慎,他不认为自己可以被归类为任一主流的派别,“我的作品是所谓的‘高雅的’与‘低俗的’文化互相合作产生的。”


新启程


哈兰·米勒《Ace》,凸版印刷,168×119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此次在香港的展览,哈兰·米勒带来的几乎全是2019年的新作。这组作品一改以往享负盛名的风格,企鹅图书的影子荡然无存。哈兰将注意力转回图像本身:巨大的英文字母在画面上交叠,字母间的空隙被巧妙地处理,色彩打破了线条的边际,饱和而浓厚地撑满了视域。

展览现场,白立方香港,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Kitmin Lee)


画面整体依然像一系列书籍封面设计,作者的名字被精心地勾勒,置于画面下方;硕大饱满的字母组成了值得玩味的词汇,观者需要循着视觉的指引依次拼出,才能获得一个确切的语义。

哈兰·米勒《BOSS》,布面油画,264×182cm,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对于艺术家而言,此次展览的作品指向了一个崭新叙事的开始。在矩形画布上,哈兰·米勒探索着英文字母的形式潜力,荧光色的线条与色块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处现代场域,右下角衬线体的运用又将观者拉回了古典传统。


Q & A


BAZAAR:在这次展览的新作中,你只选择了单个单词来作为画面主要元素,如何选择这些词汇的?


哈兰·米勒在新系列里,我处理单词的方式与此前处理文本的方式是一样的。新系列有所不同是因为这些单词不再以一种文学性的方式组合,我选择它们仅仅是因为单词本身。


系列中的第一幅画作是《UP》,这个单词本身暗示着画作的大小,也暗示了其对生活的态度。我希望世界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被阅读。以及“Up”的反义词“Low”对我有特别的含义——《Low》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大卫·鲍伊的专辑。这就是我选择单词的方式之一,由一些不必为外人知道的因素决定。我希望人们与这些画作中的单词有着自己的联系。

哈兰·米勒《Up》,布面油画,264.4×182.5×5.4cm,2017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Courtesy White Cube


BAZAAR:词汇经过重组,前后遮叠,重叠部分的处理非常类似丝网印的效果。在你的新作中,形式感是否超越了文本本身的含义?


哈兰·米勒丝网印与我的绘画有着密切关系。当我印刷的时候,我经常在完成整个作品前不断回看画面中呈现的不同层次。我很喜欢未调整过的颜色出现在印刷品底部的形态,我同样也喜欢那些丢弃的被视为不完美的色板,我常常将它们带回家在上面再做些文章。


事实上,画面底部出现的图层和那些排错队般的线条也是出自同理。我并非一定要将形式叠加到抽象中,我更倾向于将文本整合到作品里,这样文本与绘画就不会分离。

One Bar Electric Memoir展览现场,白立方伦敦,2017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George Darrell)Courtesy White Cube

哈兰·米勒展览现场,白立方香港,2019年 ©Harland Miller. Photo ©White Cube(Kitmin Lee)


BAZAAR:相较于以往“企鹅图书”作品里经典复古的字体,这次的风格更加现代,甚至还散发着科幻小说的气氛,这其中包括你对荧光色和视错觉的使用。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哈兰·米勒新作的确有一种科幻感。我现在正在回到二三十年前,我感兴趣的那些东西上面。当时我还在学校学习“标志书写”这门课,我们要手写经典字体。这门课使我对字体有了概念,我开始关注所有与古典风格相反的、悬挂在高处的商店牌匾,我很享受观看它们,不仅仅是作为标识,也是被它们内在的形态和创造它们的文化所吸引。


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把经典的字体和标新立异的字体放在了一起。当你试图将经典与现代胶着在一起,就会产生两极化的感觉,这也恰巧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基础——我希望文字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

展览:哈兰·米勒

时间:2019年5月31日-8月24日

地点:香港白立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