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RT期间,有哪些展览值得一看?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577   最后更新:2019/05/29 09:46:07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9-05-29 09:46:07

来源:Ocala艺术之眼  钟山雨


展览现场:蒋鹏奕,“预见”,香格纳画廊,北京(2019年5月18日-7月6日)。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第二届JINGART艺览北京即将于2019年5月30日至6月2日与公众见面,场馆由劝业场搬至北京展览馆。这座中苏风格的建筑与上海展览馆风格相似,而后者正是由同一团队自2013年打造的ART021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地。横跨当代与近现代艺术,高级珠宝,家具与古董等领域,JINGART自去年一亮相便吸引了诸多蓝筹画廊——卓纳画廊、贝浩登与豪瑟沃斯等纷纷以此博览会为契机,首次试水北京的艺术市场。今年的JINGART不仅有上述画廊的回归,更有22家新展商的参与,参展画廊数量由去年的32家增至41家。在博览会期间,北京的诸多美术馆、画廊与独立空间亦各自呈现了精彩展览。以下是Ocula推荐的一系列近期展览。

任戬,《上街下厂》(1991),照片记录:任戬在武汉汉正街街头采购制作《任戬集邮牛仔服》的布料,C-print。尺寸可变。图片提供: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人间指南(上)

陈劭雄,任戬和新历史小组,王晋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人间指南(上)”回溯了中国九十年代早期的社会状况及艺术家对此的回应。其时,消费主义迅速蹿升,社会波动与思想变化随之而来,困惑与焦虑弥漫在大众之间。乐观、机会主义、行动派乃至隐而避世,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应对方式。这段时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并不遥远却常被视作过渡期,而展览通过详尽的梳理将视线再次投向该时间点。“人间指南(下)”将自8月31日起面向公众。


展览的上半部分以陈劭雄、任戬和新历史小组与王晋的创作为案例,穿插诸多文献记录。九十年代涌现出众多艺术团体与小组,致力于探讨与厘清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武汉的新历史小组即是其中之一——他们仿效消费文化,发展出“产品艺术”的概念,与工厂和公司合作,将艺术品作为批量生产的日用品向大众消费者贩卖。


作为小组成员的任戬,其独立创作实践同样也根植于彼时的社会现象。《任戬集邮牛仔服》(1993)是一万套印有邮票国旗图案的牛仔服,被艺术家放在武汉和北京繁忙的商业街售卖。展览同时也展出了王晋的系列作品“叩门 – 美元上的总统”(1999),在这组大型绘画中,艺术家将美元各种面额的图像印在故宫的城墙砖上。


广州的“大尾象工作组”为该时期的另一艺术团体,活跃于1991至1998年间。作为大尾象成员的陈劭雄,在艺术实践中观察并记录下其家乡广州的城市图景。在包括《街景-2》(1998)在内的系列作品中,陈劭雄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剪下并拼贴,创造出一幅城市生活的透视画,随后他将拼贴照片置于繁忙的街道前再次拍摄,为城市添上了一丝想象的、客旅式的意涵。

展览现场:蒋鹏奕,“预见”,香格纳画廊,北京(2019年5月18日-7月6日)。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蒋鹏奕:预见

香格纳画廊,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2019年5月18日-7月6日


将物品直接置于感光纸上曝光成像的摄影创作方式,一直可追溯到1920年代曼·雷(Man Ray)的实验。底片摄影(analogue photography)的最终结果总是无法预期,这样奇异的炼金术仍旧吸引着艺术家,蒋鹏奕也不例外。他的“发光体”系列(2012)是一场激烈的摄影实验,将荧光粉与蜡混合,创造出鬼影般的图像——主体成为了它自身的光源。


蒋鹏奕的创作是一曲对摄影自身媒介的颂歌,不断推进摄影的界限。在香格纳北京的最新个展中,他呈现了自2017年开始的“预见”系列。这组作品使用无相机摄影方法,将水果与蔬菜等物品直接置于底片上,在漫长的曝光过程中,这些有机物质渐渐变化、腐坏,给予照片以流动的质地与笔刷的触感。最终呈现出的图像虽陌异却也具有强烈的情感,它们有机的抽象不指涉任何外界表征,只属于自身。


作为本次JINGART的参展机构,香格纳将在展位上呈现陈晓云、何伟、蒋鹏奕、林奥劼、陆垒、唐茂宏、闫冰与杨福东的作品。

展览现场:Tobias Rehberger,“Blind and a little less”,麦勒画廊,北京(2019年5月25日-8月11日)。 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托比亚斯·雷贝格: Blind and a little less

麦勒画廊,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2019年5月25日-8月11日


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的创作实践横跨建筑、观念艺术与室内设计等领域。在本月26日刚在上海外滩美术馆闭幕的个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2019年3月23日-5月26日)中,美术馆的每一层都被雷贝格转化为了特定场域的不同装置:肉食店,插花的花瓶,茶屋,酒吧,广告灯牌……而观众也能在馆内真正买到肉食,喝茶或小酌。而就在外滩美术馆展览闭幕前夕,艺术家的个展“Blind and a little less”在麦勒画廊北京空间揭开帷幕。展览呈现他自1997年持续至今的“花瓶肖像”系列,雷贝格此次特邀麦勒画廊代理的九位艺术家,分别挑选各自喜爱的花朵放在他所设计的花瓶中;16盏魔术贴制成的灯(“Infection”系列,2002至今)在墙壁和地面上投下奇谲的阴影。一道在此次展览中呈现的还有水彩画作,吊挂的玻璃球,像素化的大型墙画,以及戏仿广告的LED灯牌等等,艺术家意图通过介入画廊空间赋予物品新的语境,用这一切刺激观者的感官,颠覆我们对既定规范的认知。

于伯公,《绘画笔记》系列(2016-2019),纸上水彩。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


于伯公:果壳

魔金石空间,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2019年5月31日-7月27日


游牧艺术家于伯公回到了北京,带来其2013年以来的首次个展。九十年代,于伯公曾在圆明园艺术家村居住创作,心理疗法、宗教和生命力等都是他创作的重要元素,而他的雕塑与装置也充斥着超然浪漫的独有特质。如在《两个小魔鬼》(2007)中,两座玻璃钢人形雕塑好似象征着人性的矛盾与对立;《其因在果》(2005)则通过建立佛陀被狼群围绕这一显然对立的场景,询问文化与宗教符号的脆弱。


近年来,于伯公致力于在实践中探讨艺术对社群与个体的影响。他从福建、山东到内蒙古,开设“移动的课堂”教授沙盘疗法,搭建印第安帐篷,手工制作弓箭等。类似的实践也见于他所参与的“家园计划”中。“家园计划”是一项激进的尝试,2009年由唐冠华发起,通过亲手种植,制作食物、服装与日用品,同时实验低成本与减少环境影响的建筑,“家园计划”旨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少数群体的生存境况,以及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同于伯公对当今社会境况的关注息息相关,强调当代艺术的社会功用。展览将呈现艺术家长期互动性社会实践的纪录影像,同时将开设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工作坊,观众得以参与灯笼制作、绘画与创造文字等活动。

李涛,《宇宙》(2019)。铝,铁,不锈钢。245×115×70 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abula Rasa Gallery。


李涛:宇宙

Tabula Rasa Gallery,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三街

2019年5月30日-7月30日


李涛:次生

金杜艺术中心,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东楼2层201

2019年5月30日-6月29日


JINGART期间,李涛的两个个展将在798的Tabula Rasa Gallery和东三环的金杜艺术中心同时开幕,各呈现一组大型装置作品。1971年出生的李涛常在其雕塑与装置中将工业材料与现成品结合,呈现物体模糊地介于完成和未完成之间的“未熟”形态。艺术家将金属部件拼接组合、弯曲或重铸为新的形态,赋予其某种物体自身的逻辑。Tabula Rasa Gallery呈现灰色调的装置系列“宇宙”(2019), 钢筋、螺栓、螺钉与带有十字花纹的铝板,令作品宛如述说着某种工业废料的遗迹。


金杜艺术中心所展出的“次生”系列(2019)则拥有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与质地。李涛使用可回收与工业材料如PVC,橡胶,聚甲醛,尼龙等,将其组合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并且唤起了某种熟悉的感知——从《次生2》(2019)中仿佛像堆叠的旧纸张的黄色与蓝色条纹,到《次生》(2019)中常在化学课堂上使用的试管,通过李涛精妙的改造手法,物体脱离了它们原处的功能与性状,仿似抽离出了人的影响。

展览现场:刘辛夷,“应有掌声”,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19年4月28日-6月30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外交公寓12号。


刘辛夷:应有掌声

外交公寓12号,展览参观为预约制

2019年4月28日-6月30日


指向这一公寓楼背后的历史语境,似乎是艺术家在外交公寓12号举办个人项目的某种规则。这一建于1971年、坐落于建国门外的居民区,曾经独享与外界联络不受限制等特权,而这也令外交公寓12号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的“公寓艺术”场所,如艺术家王鲁炎及顾德新在北京的住所。从王友身每天寄送包裹到公寓里作为装置陈设的“外交公寓”项目(2016年8月30日-10月30日),到刘展在公寓阳台上安装了60个收音机来接受境外各个短波频道(“阳台”,2018年6月9日-9月9日),外交公寓的政治性历史被艺术家们一再重访。


这一次,刘辛夷则彻头彻尾地将公寓装修成了仿造的签证办事处,配有齐备的等候区、安检区、洗手间和会议室等。过度真实和细节化的复制近乎恐怖,繁琐的官样程序在此虽不果真存在,置身其中却仍令人感到高度不适甚至排斥。而由于外交公寓居民区严格的管控,在此的展览均采用邀请制,历史与当下层层嵌套,不适竟也成了某种特权。

展览现场:“漫游者之歌”,空白空间,北京(2019年5月25日-7月14日)。图片提供:空白空间。


漫游者之歌

高磊,高露迪,何翔宇,简策,郝经芳&王令杰,Christine Sun Kim,李燎,李姝睿,刘诗园,刘文涛,刘辛夷,钦君,石至莹,谭天,童文敏,Ignacio Uriarte,王强,王海洋,王拓,谢帆,杨健,翟倞,张子飘

空白空间,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55号

2019年5月25日-7月14日


空白空间2004年由Alexander Ochs创立于北京798艺术区,作为798艺术区的早期进驻者,空白空间曾代理多个中国重要艺术家如缪晓春、丁乙等,并呈现了Joerg Immendorff,Franz Gertsch等国际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的对话展览。2009年,空白空间迈入全新的篇章,将画廊迁至草场地,并将关注点转移到国内外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上,为石至莹、何翔宇、简策、刘辛夷、王拓等艺术家举办了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见证了众多新锐艺术家的迅速成长。如今,空白空间代理的许多年轻艺术家已经走向国际大型画廊与美术馆。


2019年,空白空间已沿着这条路线走到第十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图景中的重要一员。为此,画廊推出了群展“漫游者之歌”,将画廊各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一齐呈现。展览并非用某一主题框定艺术家所展示的作品,而是强调每位艺术家在个人创作生涯中的求索,各自寻找回归精神家园之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