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格罗斯,数字时代是我们逃不掉的悲剧现实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585   最后更新:2019/05/20 09:09:14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9-05-20 09:09:14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Shin


5月10日,艺术家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的展览 “悖论湖(Paradox Lake)” 于武汉K11艺术村开幕。马丁·格罗斯是K11 Art Foundation(KAF)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联合推出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第三阶段的驻留艺术家。此前,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和毕业于皇家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分别于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和沈阳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驻留创作和项目展览。


马丁在武汉度过了八周的时间,创作了五幅大型纸本绘画和一件LED装置作品。在展览“悖论湖”中,马丁密集呈现了他对于武汉的印象,他说武汉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在武汉,他遇到很多友善又有趣的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收获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艺术家马丁·格罗斯于武汉KAF“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工作室


悖论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马丁没有想到,武汉这个几个月前他从未听说过的城市居然这么大、这么繁忙。如果从他驻留的K11艺术村工作室前往市中心拜访一个朋友,来回的路程要花费半天的时间,路途中陌生的人和风景令他着迷,他用作品《时间扭曲》形容初到武汉的印象——他像一只虫子爬在一张报纸上,除了语言不通之外还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这个城市大到无法一眼掌握全貌,而且武汉独特的多中心分散式布局也赋予了这个城市很强的层次感。

马丁·格罗斯,《时间扭曲》

纸面油性粉彩,153 x 185 cm

2019


本次展览围绕“悖论湖”这个概念展开讨论,马丁理解的“悖论”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表象往往不只有一种形态,也不尽然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画面只是世界通过景观、文化和历史沿革折射出的一面。正如武汉这座“百湖之城”中,庞大的水系反射出城市密集的建筑物和来往人群的不稳定镜像,这种反射的镜像片段作为城市的一个截面不停变化,但我们不能从水面的反射断言“这就是武汉”。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博的著作《景观社会》中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认为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这个概念和“悖论湖”展览的中心思想异曲同工,马丁认为我们在看到事件表象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件都远比我们看到的样子更深刻和复杂,就像他的作品《白云》中的画面一样,马丁通过点彩的笔触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人们可能从画面中看到一匹白马,一朵云或者一条龙,这些意象可以随着不同的时间和观众的心情变化,这种不确定的场景也许更贴近事物本来的样子。

马丁·格罗斯,《白云》

纸面油性粉彩,153 x 185 cm

2019


数字时代是我们逃不掉的悲剧现实  


马丁的作品充满有趣的二元性,虽然本次展览的新作中大部分是纯手绘作品,但是呈现的效果却非常数码化。这种信息时代碎片堆积式的抽象语言来源于马丁的个人经历,作为千禧一代的一员,马丁坦言自己看过的电视远远超过自己看过的展览,电子时代的印象会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

数字时代,每个人都离不开数码产品而生活是我们绕不开的事实。对于这种现象,马丁认为“今天,每个人的手机都像是自己身体的延伸,这种现实虽然令人无奈,但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过程。在武汉期间,马丁有一次不小心摔坏了自己的手机,他不得不度过了五天完全没有手机的生活。“这段日子非常难熬”马丁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仅仅是摔坏了手机就可以让我几乎和世界断联,我一边觉得数码产品对人的侵蚀是一种悲剧,一边希望这种事情可千万不要再发生了。”

马丁·格罗斯,《悖论湖》

墙上喷绘、LED板,716 x 428 cm

2019


本次展览的名称,“悖论湖”也是马丁这件LED装置作品的名字,马丁运用了他标志性的LED屏作为媒介,但与之前的创作不同的是,这次的作品他采用了云朵状的颜文字表达。之前他也曾想过用中英双语表达湖面上悬着的云朵这个意向,但是他发现颜文字是一种更直接、更有趣的文本语言,可以非常生动地表达情绪。这个装置的背景是马丁拍摄于东湖的景观,和LED屏中的颜文字形成鲜明对比。马丁说:“这个作品隐喻当代符号语言的强大作用,仅仅是一个颜文字就可以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我可以说“我爱你”但是紧接着发一个假笑的颜文字,或者说“我恨你”却跟着一个充满爱意的表情,这些网络语言形式可以改变我们原本的语义,这也是文字符号发展到今天呈现的特殊现象。”


 个人风格生长于琐碎日常中  


艺术家往往在混乱的悖论和不同的经历中产生独特的个人风格,就马丁而言,他出生在德国,2013年毕业于德国著名的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2017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马丁在伦敦的工作室,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艺术家工作室,仅仅八平米没有窗户的空间非常逼仄,但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因为伦敦房租很贵,他住在远离市区的公寓,花在路途中大量的时间让马丁积累了创作的素材。马丁认为他的作品灵感和身边事物没有一对一的直接关联,但是所有的经历都会不自觉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马丁·格罗斯,《RCPZAO》

纸面工业颜料,716 x 428 cm

2018


在不同的国家和教育环境的沉淀自己对于社会景观感受的同时,他也热爱不同的表达手法,写作、铅笔绘画、油彩和装置都是他擅用的表现形式。在创作中,马丁认为在不同媒介中不断尝试是形成个人风格的有效手段,在一种媒介无法充分表达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转战另一种,他发现就在这样的往复试验中,作品的表现力和个人风格的音量也在螺旋上升。


在武汉期间,马丁多维度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跟随武汉本地的艺术家去观看了武汉的朋克音乐演出,也在与本地艺术家的交谈中,马丁了解到中国流行于1930年的著名漫画《三毛流浪记》,对小小的黑白四格漫画可以具有的故事张力和作品的影响力印象深刻。他的作品《你好早晨》的灵感就来源于《三毛流浪记》。作品表现了他工作室的一角,每天早上醒来已经发现太阳高高挂起,他还有好多作品要忙着去画,这也是我们当代人早上的普遍面貌。

马丁·格罗斯,《你好早晨》

纸面油性粉彩,153 x 185 cm

2019


虽然对武汉恋恋不舍,但是展览开幕之后马丁就要马不停蹄地回到柏林进行自己下一阶段的创作。接下来,他将和柏林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完成一件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这对于马丁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此前他没有尝试过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也没有尝试过和其他人合作完成作品。对于如何着手开始这个项目,马丁说:“平衡团队协作和个人风格是一件难事,但是这些经历积累的个人风格能让作品呈现更强的表现力。“


马丁把他对武汉的印象留在了这次展览,而武汉的经历也许也将在他之后的创作中绽放迷人的蝴蝶效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