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当代艺术和中间城市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723   最后更新:2019/05/08 13:37:40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9-05-08 13:37:40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万丰


广州K11

广州K11,陈维个展“你今晚去边WHERE ARE YOU GOING TONIGHT”展览现场


零。


运营大半年后,2018年底广州K11正式营业,这种被称为“博物馆零售”的商业模式在十周年后加快了自我复制的速度。正式营业时开幕的艺术展“放纵的超体”由胡斌策展,以技术加速和后人类为主题,与同期举行的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在思考方向上不谋而合。不久后我又去到广州,观看广州设计周中的特别艺术展“来处”在广州太古汇的开幕。策展人杨青以家与个人的精神关系为线索组织了十二位艺术家作品。这两场商场里的当代艺术展,因带来一些有趣的话题而值得观察。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现场(林恩·赫什曼·利森,《无限的引擎》,壁纸、2 扇实验室门、带透明硬质塑料盖的底座,各种大小,2014 年)


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地区常给人已经发展成熟的假象。和香港、上海相比,这里的城市化其实才刚刚开始。近年来,广州有了许多精致的CBD,更多高耸的写字楼和舒适现代化的商场。来自香港的地产开发商们给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生活形态带来了巨大变化。但也许只有亲身在广州典型的城中村或是广州设计周的人潮现场才能体验到的某种粗粝的真实,提醒我们这里仍是一个生产集中地,一个连接工厂和世界的中间城市,一种中国现代城市的真实举例。无论是胡为一的作品《低级景观》还是李景湖的作品《白云》,都是这种中间城市的特殊的自觉典型:在这中间之地,它一面用怀旧的眼光回望正在发生的历史性真实,一面用想象遥望未来的世界。


胡为一 ,《低级景观 5》局部,尺寸可变, 鸣谢K11艺术典藏

李景湖作品《白云》(灯管装置),2018广州设计周

李景湖,《海风》,尺寸可变,混合媒介装置、餐具、水,2014年


二。


进行中的现代化,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一视同仁地催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现代性:科技进步、物质改善的社会现代性,以及对这种加速变化带来的紧张、冲突甚至非人化充满批判的审美现代性。商场里的当代艺术已不是新鲜事,它是这两种现代性合二为一的征兆,提示着我们这两种现代性来自的共同根源。在这种合二为一的中间状态里,当代艺术身上来自二十世纪的革命批判的激烈和冒失似乎退去了,转而成为一种理性化了的激情。曾经的一味猛药,现在是一杯温水,在我们不适时温馨地提醒我们多喝两口。一种无奈的包治百病。

“放纵的超体 众物狂欢”展览现场,鸣谢chi K11 艺术空间,摄影:朱锐


三。


高呼“实体经济已死”的声音似乎不再那么惊心动魄了。许多人意识到,消费主义不只是买买买那么简单。购买的动作除了能满足物质上的具体功能,更提供一种精神上的“马杀鸡”,连接着一整套熟悉的描述性词汇:“休闲”,略有些年代感的词语,消磨时间的方式;“品味”,和经济能力和社会阶层紧密联系;“生活方式”,重申当下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指向更好的进步的未来。这一整套话语邀请人们重新走进商场体验生活。某种意义上说,商场成为普通人追求进步的历史主义的每日修炼场,是消费主义的瑜伽和冥想,必须需要通过身体去感受和体验。消费可以降级,消费体验不能降级。

广州K11,陈维个展“你今晚去边WHERE ARE YOU GOING TONIGHT”展览现场


四。


商场引入当代艺术不是哲学思辨,它是纯粹的商业逻辑。商场需要有吸引力的、同时可以盈利的商业和一群前来消费它的顾客们,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新建立的商场常会给一些重要的商家(定位形象的奢侈品牌或者导入流量的超市和餐厅)许多优惠,例如一段免租期,甚至提供装修费用。如果一间商场能通过当代艺术的展示获得形象定位和流量导入,意味着它不必再付出“多余的“优惠吸引商家入驻。“更强的议价能力”,这大概是市场化的商业逻辑能给予当代艺术的最高肯定。商场试图借用当代艺术的光环,将它连同它的神龛——美术馆标配的白盒子空间一同搬入。这是避免艺术品沦为商场装饰的一种努力,虽然本质上可能适得其反。

2018年上海兴业太古汇,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张鼎作品《肉铺》


五。


需要打开的不是空间,而是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而适当的空间帮助这种关系。“休闲”、“娱乐”、“体验”,在一个完全世俗化的世界里,我们对艺术的绝大部分观看使用这些词汇足矣。“观看”也许还是太西方了,东方的我们习惯”雅集”,习惯“把玩”和“玩味”。我们所谓的”艺术的神圣殿堂“并没有真的绝对真理般的神圣性。超越性的体验早已不在对神的膜拜里获得。我们的超越性在各种“玩”里,在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日常真实里,在老话说的“大俗即大雅”里。希冀艺术能被真诚的把玩是一种东方式的奢望。奇特的是,这也许正是当代艺术创作和策展的一种方向,即打破原有的单向的说教形式,以体验代替。消费成为体验,当代艺术也成为了体验。这么说来,当代艺术确实可以成为商场生活的有机的一部分。

Gabriel Kuri, Untitled (magenta comienza 2s) (detail), 2013

六。


商场空间算的上公共空间吗?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公共领域是从文学沙龙开始的,围绕文学的评判形成某种公共话题的雏形,媒体的发展将它进一步放大。当商场开始提供精神消费的各种形式——书籍、电影、当代艺术,当人群开始聚集、围拢在一件装置艺术前,一种公共领域的原始雏形出现了。但是按照现在的趋势看来,这种公共空间是过于另类了。它可能已如维利里奥所说成为“视觉机器”的一部分,“公共空间”让步于“公共图像”,一方面是语言的受限和自身限制,另一方面是源自图像在现代科技生活中的优势。商场里的当代艺术,即是这种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替补了主体和客体的真实空间。如何让这种当代艺术的公共图像在商场这样的地点(以及任何的地点)发展出交换意义的可能性,这依然是对从事当代艺术的人们提出的巨大问题。

2017年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公共艺术项目“镜像”,何岸作品 《“...... 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及作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