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为作品赋予了基因,但真正决定其语境的,是观众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860   最后更新:2019/05/05 09:41:08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9-05-05 09:41:08

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坐在美术馆外的一块金属立方体上等人。那其实是 Richard Serra 的一件雕塑,舒服又凉爽。我当时就想,这何尝不是作品的一种属性?为什么你只能用眼睛来理解艺术,而不能用你的臀部?」艺术家 Tobias Rehberger 回忆道。

正是他,三年前将装置作品《如果你想要彩虹,就要忍受雨水》「置入」了 MCM 香港中环旗舰店;也是他,不仅在今年 3 月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的新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中设置了一间“肉铺”,质问「为什么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能售卖印有毕加索的杯子,却不为观众提供可消化的食物」,更在馆内开设“酒吧”,畅想「如果“酒吧”是一件雕塑,在此形成的小世界又会为身临其境的人带来怎样的想法」。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设问,实际上揭示了另一种理解事物的角度。如他所言,「这些作品不会强制让人意识到它们的艺术品属性。你可以说,我就想要一块肉,我就想小酌一番,我不在乎它是否是雕塑。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会将这些物品认作雕塑,但另一方面,它们却具有极强的雕塑意味。你可以绕着“肉铺”或“酒吧”行走,就像(绕着)古典雕塑一样,它们介于这两者之间。」在如此玩味的基调背后,Rehberger 连接着截然不同的线索,在被调和的失控中,展现出了新视角的合理性。

Tobias Rehberger 斜戴着他从香港购得的金刚面具,背后是他收藏的蘑菇摆件

「他的艺术比本人幽默得多。」摄影师 Daniel Woeller 是 Rehberger 的好友,说笑间有毫不遮掩的坦率。他背着拍摄器材,在初春阴雨绵绵的法兰克福市内,从一家街角的咖啡厅出发,前往 Rehberger 的家。家门前停放着一台锃亮的黑色摩托车,似乎在暗示主人的叛逆,但步入室内,温馨与别致扑面而来。鲜艳的色彩是贯穿全局的线索:橙色的楼梯、蓝色的墙壁和绿色的橱柜勾勒出轻松的氛围。摆件也透露着 Rehberger 的情调。他收集了不少陶瓷茶壶,也喜欢蘑菇摆件。「我享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 Rehberger 说,「为什么艺术必须意味着某种对峙?我们理解艺术的方式太局限了。」

但质疑并非目的,而是观察生活的工具。事实上,生活本体才是 Rehberger 创作的出发点。「『我看着你』,这仅仅构成一种单向的维度。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让两个人从不同的方向注视同一事件?」Rehberger 说。基于这一点,他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了「肖像花瓶」的系列创作。来自友人馈赠的花束被 Rehberger 安置于他设计的容器内,如此一来,Rehberger 不仅塑造了某种「对视」,也以花瓶的形式「物化」了人们潜意识中的美学认知:「这个系列从我的艺术家朋友开始,随后扩展到其他朋友,因为对我来说,花束往往意味着一种潜在的审美。比如你选择一束捧花,你并不会有意『反省』什么,你会说它们搭配得很好看,但这其实无关『概念』。我认为有趣的是,经常清醒地做出美学决策的艺术家,他们会如何处理这种相对无意识的情景。」

于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影师 Wolfgang Tillmans 送来了娇俏的粉色玫瑰,关注社会题材的 Sharon Lockhart 选择了白色天竺葵,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Rirkrit Tiravanija 将长茎黄玫瑰、蓝紫鸢尾与金橘组合在了一起,定居墨西哥的 Jorge Pardo 则钟情于百合兰,至于 Olafur Eliasson,他偏爱白色和紫色的鲁冰花。一期一会,在缤纷的色彩与形态中,Rehberger 的花瓶和朋友的花束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视觉趣味。这种趣味的源头是「清醒」与「无意」的反差 —— 正如 Rehberger 本人 —— 与其说他幽默,不如说他擅于在平铺直叙中制造波澜起伏的惊喜。

Rehberger 的家中洋溢着色彩,不论是淘来的家具,还是橱柜中的瓷茶壶,会客厅的各个角落皆展示着艺术家的收藏

看似逆流而行的 Rehberger 也从未远离传统。一方面,新路径和传统手法的对比为艺术家更清晰地阐述了创作的来龙去脉:「尽管我的确希望开辟超越既成体系的领域,但这种方式却令我们无法更加精准地思考。固然,我的作品可以被称作『装置』,但为什么不叫它『可以环绕行走』的雕塑呢?当我们通过差异来诠释世界时,传统能为你提供稳定的坐标系,新鲜事物则缺乏与周边的关联。」另一方面,除了引用并重塑常规的美学分类,Rehberger 更不忘在创作中影射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肖像花瓶』的脉络就像开发一种工具并熟练使用它的过程。在二十余年的创作中,我总会找到作品的不完美 —— 或许我的表述应该更准确,也或许我应该更放松,而这些心得都为下一件作品的诞生埋下了伏笔。除此之外,我之所以没有中断这个系列,也是出于它的连续性。委任肖像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于我而言,它又是个全新的实验。」

某种程度上,发掘并精通工具的能力一直扎根于德意志的土壤。除了高精工业体系外,也是这里拾起并推动了古希腊逻辑辩证的发展: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是黑格尔的唯心;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这是马克思的唯物。不论哲学家的最终论点如何,在对立中追求统一,在表象下发掘实质,早已构成这片国度的智慧。

对于 Rehberger,这种意识并不深奥 —— 它有赖于生活的感触。「变迁是人生的体验之本。万物都具备不可预测的维度,以至于能完全改变你对它们的看法。因此,不要太快、太轻易地下定决心。即便你已经了解它们,你仍然有义务意识到,总有概率与你背道而驰,」Rehberger 解释说,「你必须承认并接纳事物无尽的可能性,这是最基本的处世之道。」

Rehberger 躺在红色沙发上,背景的「壁纸」也是一幅艺术作品

在论证中刨根问底固然是德意志精神的重要支线,但求索中获得的多元答案又使这里的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个体的潜能。这里是浪漫主义的故土。歌德笔下,浮士德回答魔鬼,「如果当我在某时吐露:美好的片刻不要消失。那时,你便可以用锁链使我失去光明,我将成为你或任何人的奴隶」。而在瓦格纳的歌剧中,音乐、诗歌、戏剧、视觉艺术如同一股「整体艺术」的洪流,以复杂的旋律织体、丰满的表演层次和磅礴的情节脚本,构成舞台的海纳百川。这种严谨的思维与不羁的情感看似彼此驳斥,实则相辅相成。古老的传统并不会因为新体验的出现而消亡,反而友好共存,共同阐释本就包罗万象的世界。

无疑,这解释了 Rehberger 对艺术的忠诚与他对多种手法的糅合。「我并不认为自己是跨界的行家,」他否认外界授予的褒奖,「因为不论我是否引用了设计或建筑学科的知识,我对这些领域的了解都堪称寥寥无几。我的目的是借用不同的观点、策略与想法,用它们回馈艺术。在我看来,采纳外行的眼光更容易发觉有趣的瞬间,所以我并非意在挑战艺术的界限,而是希望为它开辟新的创意维度。」Rehberger 的话道出了他的创作要旨 —— 他并非在否定艺术的现状,而是充盈艺术的意义。于是,他为其带来外界元素,将二者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的思维使 Rehberger 的作品超越了德系文化的渊源,在当下社会引起了更广泛的共鸣。本次外滩美术馆展出的「像素」系列就是极好的例子。作品由大量单色瓷砖构成,每块瓷砖均是现实意义的「像素」,它们在展厅内的墙面、长凳和其他陈设上组成了马赛克式的图像。谈起这件作品,Rehberger 再次提及传统,却话锋一转,以传统指向社会的发展:「五年前,几乎没有图像能与当今任何图像的传播范围相匹及,但如今,指尖上的简单一点便能使人们将图像分享至社交网络。这种操作虽然新颖,但它的核心其实基于数百年间不断发展的『像素』技术。」话至此处,Rehberger 忽然露出狡黠一笑:「这也是我对图像转换产生兴趣的原因。即便图像保持不变,但通过调整距离,你总能捕捉到不同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是你『制作』了图像,完成了它的内容。因此,如果你站得近,面对的是有些抽象意味的点;而如果你站得远,大脑就会通过润色眼前的图像,使你看到具象的图案。我觉得这很有意思,等于是用现实的意味告诉你,你的角度决定你的看法。」

橙色的楼梯连接 Rehberger 住所的不同楼层,这件银色短夹克是他日常中意的单品之一

除了作品的视觉特征,「距离决定视角」其实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Rehberger 在展厅内部不仅修建了一面「像素墙」,更用瓷砖环绕了整个空间。当观众接近某一端点时,他们也在远离这一端点的对立面 —— 也就是说,如果观众仔细地观察作品,那么,他们将牺牲眼前的全局,却同时获得了对另一区域更加清晰的理解 —— 如果他们回头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手机应用的快速推送视作 Rehberger 作品中的「像素」:当我们沉浸于单条新闻的内容时,投入的精力既会激发我们对其他结果的想象,也让我们忽视理解事件的其他角度。因此,我们用许多「如果」发问 —— 如果人工智能将导致失业,如果宇宙发现外星人 —— 却并未意识到,许多问题就建立在错觉而非事实之上。在不断地假设中,问题的话题性常常掩盖它们的复杂性,不论是大数据背后用户隐私的岌岌可危,还是宇宙探索中形成的太空垃圾。而这,正是我们的时代为全人类设置的困境。

与此同时,Rehberger 同样强调观众对作品的决定性作用:「我并不认为事物本身携带定义自身的元素。这只是真相的一半,因为它们在世界的立足之地同样会影响其特性与身份。」他直言自己无法把控诸多可能,「作为艺术家,你的责任是赋予作品基因,但在此之后,是观众决定了它们的语境。所以即便你是作品的创作者,也无法确认它们被公众观察或使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做的就是赋予作品某种不可变的结构,让元素彼此之间通力合作」。

Rehberger 对厨艺的热情并非纸上谈兵

是的,沟通中的误解反而成了 Rehberger 的灵感。这种误解似乎并未为他带来困扰,反而让他如鱼得水:「我没想到误解居然给我带来了最大的启发。就像我说过的,是误解让我突然找到理解事物的缺口,让我以不同的眼光来接触事物。这种差异看似『错误』,但其实是另一种观点与我常规思维的失衡。它让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见解可能是『错』的。因为如果它没错,误解就不会产生。所以,正是这些小缺口激励我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也最为深刻地启发着我。」

距离与视角、视角与人物 —— 这是其作品背后隐藏的「双重重要性」,而比「双重重要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信息带有的多元价值。在外滩美术馆呈现的另一组作品《免费咖啡免费泊车自由(即插即用版)》中,Rehberger 重复着英文单词「free」,并用「free」搭配不同名词形成词组,以霓虹灯广告牌的形式悬挂于墙面。在他看来,这一既可以被解读为「免费」又意为「自由」的词汇,表达了人们在当下遭遇的信息悖论与个体危机。「街头上总能看到很多标志诱惑你,告诉你某些东西是「免费」的,但如果你想要「免费咖啡」、「免费停车」、「免费无线网络」,甚至「免费的水饺」,这些「免费」并不会将你带向形容词「free」的名词终端 ——「自由」(freedom);相反,它们禁锢了你,」 Rehberger 说,「我很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似获取的和实际获得的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

这种差异同样属于 Rehberger 口中的「误解」。一词多义是世界语言共享的现象,但在当代社会,这些词汇的能力之强,足以凭借单一的信息将接收者引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对信息来源的警惕,成为 Rehberger 传递的另一信号 —— 这种警惕不仅来自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形,更来自信息本身的多重含义 —— 社交媒体上,公众讨论着「演员」与「明星」的区别;家庭生活中,「快递」与「闪送」代表着两种相似却截然不同的物流服务。某种程度上,这些含义丰富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得以意识到或好或坏的微妙细节,但同时也模糊了差异。

上海的繁华则恰好代表了这种「单一信息、多重含义」。不知不觉,大街小巷中的「网红店」既有值得「打卡」的商户,也带来「拔草」后避之不及的体验。而面对「盒马」「荷马」「河马」这些有着全然相同发音的名词,没有白领将它们轻易混淆。这样的都市环境影响了 Rehberger 对展览的筹备,他回忆起上海的趣味与喧闹:「我无法具体说明究竟是上海的哪个方面影响了我,但它的确让我选择了特定的主题,比如“肉铺”、“酒吧”和花束。这可能与城市的生活气息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 他们会结伴聚餐,并在意食物的选择。就是这样的点滴让我认为展出的作品更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

Rehberger 于家中一角,远处是摆放有艺术收藏品、书籍的隔板架

他又将自己的喜好与上海的特征联系起来:「即便如此,总的来说,我是个喜欢玩耍的人,也爱做饭。我认为放松与集中精力同样重要,放松精神也是控制的一种。所以,我的作品意在营造一种体验。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体验,更是脑力的体验。通过挑战既有意识,我希望人们可以用大脑的边缘而非中心来思考。就好像我提问,一幅 Andy Warhol 的画挂在眼前固然美观,那把它挂在脑后又如何?无时无刻不注视这件作品定会疲劳,但偶尔的回头一瞥已然能为你带来极大的愉悦。」Rehberger 以观众在美术馆首层看到的展览同名作品为例 —— 那是一个眼花缭乱的瓷砖组合,从地面延伸至天花板,「我们通常都带着朝圣般的心态走进美术馆,观众与作品之间有人为的距离,但我希望艺术可以进入公众的生活,所以我赋予了这些瓷砖掩护色的图案。我更想让公众将它视作能轻松玩耍的场所。」

警惕现实但也享受生活 —— 这样的心态与作品选择,令 Rehberger 唤醒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那就用来哭』并非某种恐吓,」他玩笑道,「但如果你不仔细地观察世界,不识别它们的意义和本体,你会以更深刻的方式学上这一课。」

毕竟,这是一个多棱角的世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