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玥:她从《易经》里走出,用当代时空对话古老智慧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06   最后更新:2019/05/01 20:25:2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9-05-01 20:25:21

来源:墙报


易经思想——“变”的研究,综合材料,2017年至今


梁玥对易经的理解,难说能让观者完全信服,但她于此的兴趣,应该并不是去完整阐释这一伟大哲学体系,而是凭借和依托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来化现她对于当代视觉图示的理解。从作品多材料和多媒介的介入来看,梁玥并不需要一个能明晰解读的固定概念,此中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可以呈现更多未知但让人期待的感官体验,这其中既有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她无意之间彰显出来的某种野心。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黄文智博士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梁玥作品阐述


文化、物质、思想、空间等种种的“变”使我产生了思考,又恰是易经中“变”的思想与我所想要表达的初衷极为契合,再一次受到启发,于是我借用着古人的智慧,传达着我对“变”、对自然、对中华传统的个人理解。


在创作的实验过程中,“变”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从木的由死至“生”、树的形态与文字形态的相互交融转变、水与冰的物理状态转换、方与圆的概念与应用于生活、以及文化在时间流逝中的发展与掩埋……这其中所蕴含的联系与变化是深层次的。

我的创作手册在这个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将更详尽地呈现出我思考的过程与作品的变化。

作品的可持续性也是我在构思作品最开始时没有预见到的,在我将他做出如今所能呈现的状态时,我就已经知道,这不再只是简单的雕塑作品或是装置作品,这是一项贯穿着我整个创作历程的创作计划,一切正在进行……

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出的《易经思想——“变”的研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通变与化形

——简评《易经思想——“变”的研究》


文/黄文智


梁玥的《易经思想——“变”的研究》并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组关于材料表现、关于物质形态转换并作用于视觉的装置作品,这也是她创作的两个兴趣点所在:一是关于物质迹化的观察,二是物质形态转化的观念表达。


我们所认为的形态,是物质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呈现,而迹化,则可理解为对物质外在形态的主观认知。《周易·系辞上》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指治道的方法,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根据事物的种类不同而作相应的区别对待,此中物物相遇,产生吉凶。梁玥花了不少时间来阅读这种原用于占卜的系辞,但她更在意的是,这古老智慧转化出来的当代视觉图示——她在树枝形态中寻找文字的空间结构,在浩淼星空中感受物质的高低位移。这种视觉图示中,还包含了更高层面的生命感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同样出自于《周易•系辞上》的这句,契合了宇宙大道规律,著名的洛书图像,既是这种宇宙大道的哲学表达,更是梁玥阐释她对于时空感悟的精神投影。她将洛书的象数以卵石和九宫格的框架固定下来,并在图像下方涂抹文字,填海造山,这一刻,她是自己画卷中的创世主。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易经思想中,最值得关注的观念是变易之道,这种“变易”并非无迹可寻。所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是说生生不灭就是物质的相互转化过程,此中能与天地合者,就是顺应乾与坤的物质呈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揭示了占筮的究极是穷蓍策之数,预知未来之事,而处事的准则,是能做到通晓变化后再行动,最终可称之为神,则是那难以琢磨的阴阳不测。梁玥强调这些易经中的变异思想,并不是去重复和模仿古人的卜筮之法,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找寻材料物质形态与观念表达的多种可能。她看到冰与水的形态置换、木头(香)在火焰作用下的形散神离、绿苔在朽木上的四时枯荣,这些自然界的转换与变易,实际上都是在天道法则下的自然反映,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可预知的神秘,那种阴阳不测的多种可能,以及在此条件下呈现出来的装置与实验过程,是《易经思想——“变”的研究》这组作品所要传达给观者的思想理念。


梁玥对易经的理解,难说能让观者完全信服,但她于此的兴趣,应该并不是去完整阐释这一伟大哲学体系,而是凭借和依托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来化现她对于当代视觉图示的理解。从作品多材料和多媒介的介入来看,梁玥并不需要一个能明晰解读的固定概念,此中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可以呈现更多未知但让人期待的感官体验,这其中既有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她无意之间彰显出来的某种野心。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墙报×梁玥

墙报: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基于《易经》来创作?出于什么缘由选择探索这一类话题?

梁玥:我是从2017年底开始有这个想法的,在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我的导师谭勋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对我的帮助很大,最后这个计划得以实现,得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探索这一类话题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我对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这些文化的根源的好奇,也渴望能够改变某些看似不可改变的事情,我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找些帮助。

其实最开始很简单,就是对“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这些古人告诫后人的句子的一些思考,小时候的我经常从一些家长或者老师口中听到这些句子,被用来当作他们对孩子们失望的抱怨,我便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这些话语当中并不是存在着一个固定概念的,朽木自然不适用于雕刻,但可用于燃烧;烂泥确实不适用于糊墙但可以用来提供养殖环境……也就是说是事物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更适用于哪些方面,如果放在一个不太适合的地方则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么既是如此,这些话语到底是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才转化而来的?这些告诫人们的道理用于何处更为适用?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吗?改变之后会是与原来的思维背道而驰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呢?于是我就在这种辩证的思维中想要再进一步深究中追溯到了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的易经,它深刻影响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主流学说,甚至由印度入华的佛家思想,也汲取了其中的很多养分。易经思想的“变”深深的吸引我,而我在对它进一步的了解后又从多方面去寻找了“变”的可能。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墙报:在你的作品中看到自然界的生死轮回,你如何体会人在这一轮回中的位置?

梁玥:从我的作品中看到的这个“生死轮回”也可以说是对“变”的体现,因为我所认为的这个“死亡”后的“生”,其实是另一种物质或者另一种形态的基于原有的条件和环境下的出现进而产生的改变,这便是一种“生”。在生死轮回的概念中,我所体会到的“人”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传承文化与发展文化的载体,既是如此,那么这样的轮回下,人的“死”,则象征着一种文化的流逝,人的“再生”,则象征着延续的文化或新的文化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到来。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墙报:为一块枯木浇水和作品中树枝向下的形态,这些因素乍看似乎和“轮回”的概念悖逆,你如何理解易经的“变”?

梁玥:我理解的“变”,是一种不受固有概念所捆绑的“变”,这种改变具有着微妙的联系与规律(改变之后形成的另一种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也是一种规律)。

为枯木浇水,枯木正是一种生命死亡的象征,但也正如在上一个问题里我所回答的,我理解的“生”其实是另一种物质或者另一种形态的基于原有的条件和环境下的出现进而产生的改变,浇水后的枯木,出现的也可能是生出的另一种植物的嫩芽,也可能是生出蚂蚁昆虫,可以说这个“生”是由自然规律下给的、也是必然的;树枝向下的形态,准确来说并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轮回”,而是一种形态的转变,使文化和自然之间出现了些微妙联系,也是我在研究“群”“聚”“人”“从”“众”这些文字形态的时候恰好偶然发现了树枝倒置的形态与文字形态的相似性。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墙报:作品的车轮部分,形式上让人想起杜尚的《自行车轮圈》,这里出于什么考虑?

梁玥:其实是之前看到杜尚有说过:“感觉轮子的转动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对于他来说轮子能转动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所以我就想说如果他的这个轮子转不动了,那会是怎样呢?轮子之所以能转动起来是因为轴是圆的,假如我将轴换成方的,那么运动轨迹就改变了,就停止转动了,于是思考也就这么产生了。


和这个车轮部分在一块的还有一个无法转动的地球仪,也是因为轴不再是可转动的圆柱,而是被我替换成的方柱子。


被更改了轴的形状而停止了转动,地球沿着那个看不到的“轴”做着圆周运动,这其中微妙联系大概也就是像《易经·系辞》中“曲成万物而不遗”说的那么回事了,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了。

易经思想——“研究(局部)


墙报:近期是否在延续这一主题,有什么新的作品或新的思考?

梁玥:有的,近期有一些在这一主题上新的思考,进一步将文字结构和树枝形态结合形成改变,这些我都还在继续试验,思考不能停。

墙报:聊一位你最喜欢的艺术家?


梁玥:喜欢的艺术家很多,最喜欢的应该是徐冰,在他的很多的作品中都呈现出时间性、持续性,以及将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的艺术方式,激起人们去探讨作品之外更多的维度。我很喜欢他说的那句话:艺术家生活在哪里,就会面对哪里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框架,60*40*40cm(主体),树枝,棉线,2016

不可言说,钢管,换热器,铁板,矿车,钢筋等500*200*150cm


墙报谈谈你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吧?

梁玥:目前在意大利学习生活,出来学习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但当我真的处于一个与从前大不相同的环境时,碰到了很多的窘境,并让我又重新开始反思一些自身的问题,也反思与周围环境给我带来的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这种陷入思考的状态并不让人感到快乐,却很享受,希望能让自己体会到更多的东西,获得一次思维上的成长与解放。

梁玥

1994年生于广西柳州,201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于意大利锡耶纳学习。

2019  参加“墙势力:第四届墙报艺术家展”

2018  参加2018年度“千里之行”作品展

2018  参加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

2018  入选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展优秀作品

2018  获得2018天津美院造型学院雕塑系学院奖

2018  获得天津美术学院2018届“优秀学生”称号

2018  入选并参展渡口——天津青年当代雕塑与装置作品展

2017  参加全国大学生雕塑创意文化活动周——特等奖

2017  参加太原金属雕塑创作夏令营——“钢铁之夏”

2017  天津美术学院会生活绘心情展一等奖

2017  北京朵儿芬芳当代女性艺术展

2016  初心•出新——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员师生作品展

2016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展览月金陶工作室展优秀作品奖

2016  参加美国费城When we fristmet-exhibition of cast paper sculpture

2016  天津滨海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设计大赛入围

2016  滨海天津当代公共艺术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