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艾格:这个时代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276   最后更新:2019/04/26 11:03:32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9-04-26 11:03:32

来源:798艺术  王薇


奇妙的不确定性

2019/04/15-10/21

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

“奇妙的不确定性”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展览现场


在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最新举办的绘画群展“奇妙的不确定性”中,策展人罗兰·艾格有感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方向性危机及主线清晰性的缺失,通过展现四十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北美及南美的艺术家作品,试图探讨当代绘画创作的可能性,反映人类自身复杂的生存状况,并从中呈现一种智识与情感上的共性存在。

艺术汇:本次展览名为“奇妙的不确定性”,据了解展览的灵感来自哲学家爱德蒙·柏克的理论,这传达了怎样的一个展览核心概念?

罗兰·艾格:对于任何一个展览而言,我灵感的来源都不是唯一的,在这个展览中有各种不同的元素,整个布展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真正的灵感来自于艺术本身。我一直在观察艺术的发展,我认为在过去的20年,也就是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当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不确定性”。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方向感的危机,也就是在智识、政治、道德、哲学的层面都产生了一种真空感。虽然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同的碎片,各种体系依然存在,但是和之前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瑟斯《水的边缘》100×142cm 纸上石墨、铝板 2014


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的例子。我们把20世纪称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世纪,现代性发源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下半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个世纪中人们有一种科学的理念,不管是文学界、艺术界,还是哲学界,都认为科学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扶持。但是一战的发生却破坏了这种梦想,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和科学也有负面性,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破坏。20世纪,特别是前苏联时代的建构主义思潮,认为我们应该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到了30年代,又出现了经济危机,当时前苏联有斯大林,德国还有纳粹,在这样的叙事环境下,30至40年代的主要思潮就是反法西斯。当时还出现了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明确指出,在人类的生活当中哪些是受害者,哪些是敌人,以及人类的发展和反人类发展这样的对立关系。到了二战的时候,新一轮的破坏开始,人们产生了怀疑。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中,艺术创作者认为我们的存在要有自己的价值,要有自己的表达,人类的存在需要一个正面性。到60年代又产生了消费主义思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及享乐主义,但基本上来说,还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还出现了反殖民主义的思潮,当时还有越战的发生。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中都会有一个比较主流、清晰的方向和思想,但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更多的却是这种不确定性,一种方向性的缺失,艺术家尝试用他们的作品表现这样一种叙事。

尼娜·科瓦彻瓦《天国与地狱的婚礼》150×550cm 300克法布里亚诺纸上水彩、丙烯 2015


刚才你也提到了爱德蒙·柏克这样的哲学家,其实在这种情感上、精神上、智识上出现的不确定性及方向感的缺失在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浪漫主义时期,柏克第一次把这种不确定性描绘出来,另一个例子是文艺复兴的矫饰主义时期,因为文艺复兴实际上是非常有秩序性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不管是音乐、建筑,还是其它的艺术形式,都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秩序,并且有固定的形态,比如三角形。但是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15世纪后人们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个世界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人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的大陆,随着印度和非洲的发现,人们的世界观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变,同时人们对历史也有新的发现,比如对希腊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现,所以这一切都使文艺复兴这样一个非常有秩序性的思想产生了一种摇曳不定的状态,这可以称为一个不确定性的危机。浪漫主义时期也是如此,在发生了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动之后,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同时又有了对原始人类和文化的新发现。在此之前的美学都是清晰的古典美学,但当人们看到印第安人在脸上画着各种各样的符号,跳着原始的舞蹈时,一切都不同了。

德克·兰格《永远的旅行》185.5×135cm 纸上印度墨彩、色粉、铅笔与色素铅笔 2016-2017

柏克是第一个真正把这样一种情绪写入书籍中并且以智慧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清晰地对这样一种不确定性进行描述。所以柏克的思想并不是我们这个展览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是柏克思想的灵感来源,这次展览的主要灵感也是来自这些活跃在当下的艺术。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有这么多的艺术家虽然艺术方式各异,但彼此之间却有这样一种相同的情绪,并且在表达这种不确定性时具有一种连贯性,所以柏克的思想和他的论述能够帮助我把这样一种不确定性统筹并描述出来,更重要的是柏克和我都是艺术的观察者。

另外一个人也帮助我将这种思想及趋势加以阐释,他就是艺术家丹尼斯·奥本海姆,他的很多情绪也是来源于他的艺术,同时他对这种不确定性也有很多论述,不管是演讲还是写作。他在论述中把这些人类学的开放性和具有建构性的艺术语言融合在一起,充分地阐释人们以前用理性的、有组织的方式思考,但现在我们却用这种不确定性思考,他也回顾了历史上各种奇思妙想的时代。想象以及思想当中的隐晦性也是柏克思想中十分重要的概念,这些并不与现代性相关联,因为现代性是非常清晰的,有自己的结构,特别是很多现代性作品都是抽象作品。奥本海姆更想说明的是,我们其实是具有这种所谓的隐秘力量。

丹尼斯·奥本海姆《光芒喷泉》76×57cm 纸上铅笔、彩铅、油彩、油画棒与喷彩 2010


艺术汇:这些艺术家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北美及南美,你更加注重他们作品中的共性因素,抑或是各自的地域性、文化性差异?此外,这样大型的绘画群展,作品的呈现是以何种线索或逻辑展开的,比如是否是以主题性或地域性为依据?

罗兰·艾格:对我而言这个逻辑是比较清楚的,我想找到描述不确定性情绪的最强有力的证据,所以作品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我本人认识其中的每一个艺术家,当然对一个策展人而言这不是必须的,但我希望能够跟艺术家认识并且跟他探讨作品的含义,以及为何用这种方式进行呈现。对我而言,这些艺术家来自何方,他们的性别、年龄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展览当中有一些年长的大师,像奥本海姆,还有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可能并不是那么知名,但是他们在展览中都有同样的地位。

举个例子,尼古拉斯·迪埃特勒的作品。十年前我在巴黎一个小画廊里看到了他的作品,当时我对这个艺术家一无所知,但是我非常确信他的作品是非常棒的,而且充满了力量,真正能够展现出智慧和情感上的信息,那时我就想找到这个艺术家,但通过画廊了解到这个艺术家实际上已经自杀了,后来我又去找他创作的其它作品,发现他也是一位作家,会有一些自己的论述,所以他可能是这次展览中最不知名的一个艺术家,但是他的作品却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这样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所以这也可能是导致他性格上有脆弱的一面和自杀的原因,所以我认为他是不确定情绪的真正创造者。

尼古拉斯·迪埃特勒《无题》45×32.5cm 纸上墨彩与蜡笔 1992-2000


另一个例子就是封面这个作品,它的创作者是朱·克拉捷,之所以把这件作品作为封面也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应该是在1994或1995年的时候,当时是在一个西班牙的画廊里,我并不认识这个艺术家,所以我就想向画廊多了解一些他的信息,但是画廊告知我他是一个生活在鹿特丹的荷兰艺术家,后来我也一直在追踪他的信息,大概十年之后我才结识了这个艺术家,并了解了他的相关情况,所以我把这样一幅画放在了封面,它几乎成为了我们这次展览的象征性标志。这幅画的内容像迷宫一样,展现的是一种困惑的现实,同时我们看到它是一棵树,树根肯定隐藏在地面以下,但是在树根当中又有人的面孔,也就是一个人处在一个有机的迷宫当中,一方面展现的是隐晦性和不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诗意,因为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生长力,所以它传达的又不仅仅是负面的信息。

朱·克拉捷《无题》180×125 cm 纸上炭笔 2007


艺术汇:传统绘画始终与叙事性或现实性紧密相关,但这些作品却更多显现了一种精神的、主观性的存在。尽管“绘画已死”的说法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有人提出,但绘画这一古老的形式在今天依旧被艺术家广泛地运用、探索,在你看来绘画在当下的可能性更多存在于哪里?

罗兰·艾格:首先我不同意“绘画已死”这样一个观点,因为我们看到这并不是事实存在的,不管是现代性还是之前或之后,我们都有成百上千的艺术家在进行绘画,从巴比松时代到印象派,到立体主义、建构主义,都产生了伟大的绘画作品,所以我认为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或语言体系并没有死亡,也不是再生,而是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当中。我们也要看对绘画是如何定义的,原始洞穴中的壁画也可称之为绘画,所以最关键的并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和情绪,比如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囊括了摄影、绘画、文学、雕塑,这些艺术形式展现的是一种美学观点,这是哲学上的、情感上的、智识上的世界观。当然在艺术的发展中这种艺术形式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前苏联建构主义时期,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建筑出现,这些建构主义艺术大师会倾向于制作大体量模型,以此表达对新世界的观念,比如塔特林制作的塔的模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同时期还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也在作画,比如马列维奇就创作了很多建构主义绘画作品,所以我并不认为绘画死亡了。回顾历史,每个时期都有这样伟大的画家,绘画作品也同样是当下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