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思考的呈现与实践:谈劳丽丽《欲壑难填》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582   最后更新:2019/04/16 11:12:48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9-04-16 11:12:48

来源:本来画廊  文/Fizen Yuen

矮树林,灌木丛,草地,灯心草……

我对你们说的一切只是独白,你们都没有听见。

和你们的交谈虽必要却不可能。

如此急切,在我仓卒的人生,却永远被搁置。

——辛波丝卡《植物的沉默》

香港艺术家劳丽丽刚刚赢得WMA委托计划。从新闻稿的相片,劳丽丽表面上是纪录自然、以及自己「半农半X」的生活实践。不过,在丽丽去年年尾在广州本来画廊的展览,观众会发现,艺术家透过展览建构出来的世界,更加错综复杂。虽然展览偶有务农生活的纪录片段,不过核心却是回归自我欲望的叩问。

展览所在地本来画廊栖息的地方精灵古怪,既不是繁华的商业地区,在一条卖五金杂货的长街其中的一条窄巷中,邻居是卖女性内衣的一条街,还有国民党澳大利亚支部的广州旧址。在一片混沌的小区中,本来画廊就在其中一幢矮楼的二楼。攀上两层楼梯,打开画廊的大门,马上就会看见一块轻柔的布幔在飘。和混沌的小区相比下,混乱和轻柔,马上形成很大的反差,令观众从环境中抽离出来。

细心观察之下,会发现在空中蔓延的布幔,和画廊的地砖图案是一样的。地砖图案是本来画廊的「特色」,但当代艺术经常强调,空间如何影响观众感知展览,所以画廊的地砖对展览来说,可以是一种很强的干扰。丽丽没有减少或略过干扰,反而推向极致,将地砖图案印制成布幔,将展览的空间限制,化成作品一部分,逼观众直视「现实」。而骤眼看来,布幔悬浮在半空,很轻很轻;不过,间中吊臂会令布幔下沉,形成一种张力和压逼感。而这种介乎轻与重之间的角力,正是贯穿丽丽所有影片作品的一条锁匙。

地砖所言 - 冰川  Message from the Tiles -Glacier

装置  installation, 尺寸可变  dimensions variable, 2018

If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

展览英文名字Down into abyss,令人想起尼采: 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 丽丽在香港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本身会予人一种很强烈的印象。所以观众切入理解时,很容易将作品简化成「农业就是理想生活」的印象。而事实上,丽丽过去的作品,像《飞天潜水艇》,独立来看,的确容易令人理解成一种对「半农半X」生活的纪录。不过在今次展览,不同作品在展览空间中共同展示,会发现丽丽展览表面上对焦的是日常生活的片段,不过在她重新剪接下,却建立了一种指向人类欲望的叙述。

综观整个展览的铺排,会发现她有意识地退后一步,谈冰川与雪糕、咖啡和朱古力、煮食,偶尔才会加插在耕种过程中拍摄的片段。如果不知道她本身的背景,甚至不会发现她半个农夫的身份。再者,无论是《米花》中纪录农夫以高速收割机收割、还是《焉知之后》中渔民捕鱼的画面,都呈现务农并不如想象般「浪漫」。

因此,展览中艺术家不断地追溯和敲问,显示她要提出的问题,明显不可以简化为香港的单一现象,而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类普遍要面对的处境和矛盾。与其说她是纪录务农,务农更加像一个让她理解世界的过程,追溯下去,才会见到核心的问题: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

冰川  Glacier

单频录像,彩色,双声道,粤语对白,中英文字幕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tereo, Cantonese,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7′07″, 2016

米花  Rice Flowers

单频录像,彩色,双声道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tereo, 3′20″, 2018

生态式的叙事手法

再拉近一点看,观众独立看作品时,之所以容易简化作品,可能跟丽丽斑驳如掌纹的叙事手法有关。她彷佛有意打乱观众逻辑阅读的习惯,所以当观众发现艺术家的叙事与自己期望不同,所以往往抽取最容易理解、最鲜明的元素,作为展览的「意义」。简单来说,丽丽作品叙述的推进,并不是逻辑性的,而是靠大量的直觉、模拟和想象接驳。这种关联,绵密地出现于文字与文字、影像与影像,甚至是文字和影像之间,令作品出现不同维度,犹如在影片中编织出天空、陆地、大海三层 —— 上一秒说天的故事,下一秒跃到海的问题,但身在海中未必可以看得清海的问题,从天空看海,反而有机会看得更加清楚。

她总会漫不经心、不着边际地谈论远方的一些事,例如Glacier雪糕的历史、或是西藏捕鱼的传说,令影片弥漫一种传说/神话感,但又似乎一语双关,令人猜度如何扣连自己的生活;又例如 冰川 中,旁白讲述冰川的流逝,画面却回到农田耕种的画面。这种关联除了见于影片,亦见于不同作品之间。像《呼吸总是成双成对,除了开头和结尾》和《日常赌注》两条影片,同样捕捉了泡沫,是人和生态同呼同吸的共生想象,丽丽却选择将之分布在展场的两端,要观众自己串连。(虽然她极力去浪漫化,但这里看到她心底里还是有一份浪漫的)。

泻溢的雪糕和欲望,融化的冰川,暗中生长的盆栽,一语三关的概念装置相当精致。

冰川制作中  Glacier in Progress

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玻璃量杯  CPVC, glass measuring cup,30×20×11cm, 2017

逻辑性思考,容易令人跌入功利的圈套,衍生种种问题。在逐渐碎片化的世界,我们有太多立场太少体谅。艺术作为表达形式,终归是一种人文精神与思考方法。丽丽的作品固然有其愤怒,不过她始终冷静克制,直接的批判近乎全无、拒绝简化和一概而论。透过整个展览,她将造成生态问题背后的欲望勾勒并串连起来,将世界(不完整)的真实面貌还原。独到之处在于,她用一种设计生态的形式处理展览,然后最终呈现的内容也是一种对生态的想象,可谓形神合一。人类的欲望必然存在,而每个人如何与欲望、自然相处,相信观众在穿过布幔离开展览时,自会感受到生活应有的重量。回到本来画廊周边的小区,龙蛇混杂的面貌,可能才是世界「美丽」的本相。


关于艺术家

劳丽丽生于香港,毕业于中文大学艺术硕士,她是一位「退役」旅游记者,现专注于与旅游及大自然生态有关的艺术创作。丽丽现时在生活馆学习务农之余并探索「半农半X」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实践促使她对另类生活模式、以及作为一位香港人兼艺术创作者的自主性作出提问。她成立了漫慢电视,主要硏究课题跟食物、农耕、蕴酿、慢驶、监视、冥想等相关。

近日她对自然及人类间相互牵引、相互制衡的情绪及欲望深感兴趣,她相信个中的角力与矛盾更引人入胜,犹如深不见底的潭。她曾参加的个展包括香港据点.句点的”漫慢电视——安.伊莉亚森的凝视”(2016)和中国广州观察社的”纪念品与礼物”(2014)。 最近参与项目包括「鱼塘源野艺术节」(2018)、「廿年回归前后话Talkover/Handover 2.0」 (2017)、「油街实现即日放送项目:Interlocutor—我与你同在」(2017)、「香港农民历 HK FARMers’Almanac」(2015)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