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报告|画廊周北京2019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839   最后更新:2019/04/12 11:28:44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9-04-12 11:28:44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Tessa Moldan


画廊周北京2019现场(2019年3月22日-29日)。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画廊周所引发的热闹声浪,常常令人心生疑问,这样一个事件是如何作用于城市的?今年的画廊周北京(2019年3月22至29日)期间,一个寒冷的周六早上,由Mari Spirito策划、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一届“北京艺术峰会”的一隅,与会者就此问题作出了讨论。

“更高更强——宏大愿景与城市更新”论坛由《Frieze》杂志副主编艾米 • 夏洛克(Amy Sherlock)主持,讲者包括七星集团总裁、798艺术区创办人王彦伶,建筑师Alexis Şanal,及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合伙人马岩松。四人的讨论围绕艺术之于城市生活文化的功能,以及艺术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能力展开,并透过不同个案研究加以阐述。其中,王彦伶谈及798艺术区的成功故事:这个画廊周北京的核心地点从前是工厂区,2002年被王氏收购后开放给艺术家进驻,随后在形式及功能上均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区域,被其他艺术区争相仿效。

Olivier Christinat,《形态II》(2016)。展览现场:“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2019年3月9日 - 5月19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本届画廊周北京27个参与机构之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2019年3月9日-5月19日),探讨人类如何透过科学与科技、建构一个渐趋融合的全球化世界。展览由William A. Ewing与容思玉(Holly Russell)共同策划,由摄影展览基金会、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协办,超过120位来自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及美洲的艺术家参与,共展出超过250件摄影作品。展览共分八个章节,每节以城市化、社会关系、秩序结构、操控等21世纪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特点作区分,以严谨、仔细的方式,提供一个容易消化且信息丰富的渠道,反映现在与未来的条件状况。

Peter Bialobrzeski,《天堂此时 - 18》(自《天堂此时》系列)(2008)(局部)。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举行的“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2019年3月22日-6月16日)展示了相似的未来性。展览诘问艺术与科学的交叠,探讨生物科技、共生、以及实验室形式之于艺术创作的应用等主题。其中,艺术家任日长期以来探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同时是一个养蜂人,在他的雕塑作品《元塑II》(2013)之中,一只蜂后被置于一个胶箱的正中央,艺术家让其在七天内自由生长、筑巢,及后再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翻转盒子的方向,最终形成看似外星物种结构一般的雕塑,作品依附在透明压克力箱内部的每一面,观者可清晰看到作品的图案与细节。

展览“准自然”反映了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把环境可持续性、当代艺术和科技共冶一炉的理念。它的建筑本身已然宣告了这种精神。中心前身为厂房,改建后设置了太阳能烟囱,并附设空气净化设备。设备吸收太阳能的时候,通气效能增强,室内已净化的空气再回归到城市的大气之中。

左至右:任日,《元塑II》(2013);徐维静,《蚕计划》(2014 - 2019)。展览现场:“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2019年3月22日 - 6月16日)。


带入其他领域的知识的同时,艺术能够对人性作出更为广阔、深入的反思。这股富人文主义色彩的能量充分反映在常青画廊举行的利拉 • 阿拉维(Leila Alaoui )个展之中。阿拉维为摩洛哥裔法籍纪实摄影家兼录像艺术家,她于2016年在一次由基地组织于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发动的袭击中不幸身亡。“离别的你”(2019年3月23日至6月2日)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举行的个展,画廊选取了阿拉维作品中最重要的数个项目,展现其新闻式的创作手法,当中包括早期作品《禁止穿越》(2008)——艺术家以一系列照片捕捉摩洛哥少年对“既远又近的欧洲”的憧憬。


阿拉维的人文关怀在她的肖像作品中表露无遗。以《摩洛哥人》(2010)为例,艺术家游遍摩洛哥国土,透过拍摄当地居民,纪录国家现状。每一张肖像照片都以黑色作背景,衣着的颜色和细节,每个人物面部的细纹和表情,被拍摄者的身份由此逐一呈现。这些照片被放置在常青画廊偌大的中央大厅之中,散发出扣人心弦的力量。

利拉 • 阿拉维,《波米亚市集,中阿特拉斯山脉》(自《摩洛哥人》),2011,粒子打印,三明治装裱,120 x 80 cm。图片提供:常青画廊。


“在中国的首次展览”这一标签经常出现在798艺术区,仿佛这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质量保证——这种情况在画廊周北京期间尤为明显。偏锋新艺术中心为弗兰兹 • 艾稞曼(Franz Ackermann)举行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由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展(2019年3月21日至4月27日),展出一系列高至天花、风格狂野的壁画,以及一批色彩和形式跃动于画面之上的大尺幅绘画作品。艺术家在游历香港、马尼拉、雅加达、新加坡等地时受到启发,以当地都市环境所见所闻的视觉元素为材,重构出一个个广阔又破碎的场域。理查德 • 塔特尔(Richard Tuttle)则于木木美术馆举行其首个中国美术馆级别个展,“回赠”(2019年3月16日至6月2日)由王宗孚策展,与佩斯画廊的“双拐角与有色木”(2019年3月16日至4月27日)联合展出。“回赠”以100件作品检视这位美国后极简主义艺术家如何细腻地打破绘画及雕塑两种媒介之间的形式规范。展览空间被特制墙面划分为压缩、细小的空间,以纸张、纸板、木材、电线等物料为媒材的看似脆弱的作品,或紧挨墙边,或躺在地上,仿似一只只小型生物到处爬走。《26个》系列的“字母”中,三个文字符号形状的镀锌铁作品安坐在白色墙上,乍看之下仿如飘浮于空中。

展览现场:“弗兰兹 • 艾稞曼”(2019年3月21日 - 4月27日),偏锋新艺术中心,北京。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区域性和本地性的对比是798艺术区作为当代文化中心的重要根基。除了国际画廊及展示,一部分重要的展览则切入了中国艺术的历史和语境。其中最为全面的是“中国风景: 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2019年3月21日至5月5日),展览铺陈了由1942年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挑选了包括陈劭雄、赵赵、刘野、丁乙、罗中立等55位艺术家、展出共约70件作品。


“中国风景”避开线性时间叙述的圈套,赋予每件展览作品足够的空间以表达其内在逻辑,也容让作品之间产生细致的关联。举例来说,在“表述和聆听”部分,马秋莎作于2007年、题为《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的自白式录像作品,探讨1949年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制定的艺术政策所带来的冲击,政策要求艺术作品“需服务集体想象,并应要得到群众的允许”。在录像之中,马秋莎面对镜头,细数成长过程中因面对过高的期望和严格的纪律所带来的压力。她在舌头上放置了一片刀片,妨碍着自己说话,在后期她把刀片拿去,终于从不适和痛苦之中解放出来。

马秋莎,《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2007)。展览现场:“中国风景: 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2019年3月21日 - 5月5日),泰康空间,北京。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其他蕴含历史意味的展览包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王焕青:85新潮以来的艺术创作”(2019年3月2日-4月17日)回顾展,展出的作品风格多样,由作于80年代、色彩缤纷又富质感的城市景观和抽象画作,到近期色调幽暗、描绘末日后景观吞噬着鬼魂般人物的绘画,呈现出艺术家在风格上惊人的变化和发展。展览透过王焕青的艺术生涯,捕捉了“85新潮”所遗留下来的前卫精神,并展示出过往的艺术风潮如何在时间长河之中发酵,而非单单凝固在单一语境之中。


由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举行的“彩排”(2019年3月21日-5月12日)则是画廊周期间另一个重要的展览。展览空间中翠绿的墙面上放置了超过20幅宫立龙的绘画,作品横跨艺术家30年的创作生涯,大尺幅的画布上描绘着圆滚滚、矮胖的人物,他们或在跳舞,或在拥吻,或在到处跳动,散发着一股沉着的优雅之感。宫立龙活跃于80年代中国北方绘画圈,当时艺术界对“保守与激进”和“精神与俗世”等议题正进行热切的讨论,写实绘画为宫立龙的具象创作提供切入点,探索人类的欲望。

展览现场:宫立龙,“彩排”(2019年3月21日 - 5月12日),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距离798艺术区10分钟车程、相对宁静也较不商业化的草场地艺术区中,墨斋正展出生于天津的水墨画家李津的早期作品回顾展“骨与肉”(2019年3月22日-5月12日)。李津精通传统水墨画技巧,以其如梦似幻、描绘食色享乐的场景而广为人知,但本次由杨浚承策展的展览则聚焦艺术家的早期作品,梳理艺术家青年时代从创作初期到留驻西藏期间的变化,表露他在入藏期间,透过造型手法,探讨肉体的原始性和离异性。展览共分两部分,一层划分为一个个窄小、幽暗的区域,铺陈艺术家的发展路径,为观者创造艺术家经历创作转变时期的共鸣。


上层展厅则罗列一系列小尺幅画作,人体置身在泼墨渲染和强烈的线条笔触之中,渗透出一种扭曲的哀愁氛围。在《无耐图》(1998)中,墨黑线条勾勒出一个瑟缩成一团的人体,墨色渲染的脸庞上,人物眯眼而视的动作几乎难以察觉。

展览现场:“中国风景: 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2019年3月21日 - 5月5日),泰康空间,北京。图片提供:Tessa Moldan。


798和草场地两个艺术区在画廊周北京期间展现了国际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热烈交流,两者的运作模式成为了艺术区的模板,北京艺术峰会的举行更强化了它们作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实验室的角色。但当夜幕渐渐低垂,日间人潮散去,让人不禁反思——艺术区该如何与非艺术相关的群体和社区互动?或许这是未来值得考虑的问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