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BLG LAB:海面之下是火山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1   浏览数:1727   最后更新:2019/04/04 11:57:40 by guest
[楼主] 猴面包树 2019-04-04 11:48:31

来源:博而励画廊


海面之下是火山

There are volcanoes under the sea

2019.3.21 – 4.14

策展人:杨天歌

Curator: Yang Tiange

参展艺术家:鲁兹贝赫·阿卡赫巴里、托马斯·盖勒、贺勋、黄成、李昶、李俊男、梁超洪、克里斯塔·齐格勒、宋兮、唐潮、王云冲、文皆俊杰、新工人影像小组、朱湘

Participating artists: Rouzbeh Akhbari, Thomas Galler, He Xun, Huang Cheng, Li Chang, Li Junnan, Alvin Luong, Migrant Workers Video Collective, Song Xi, Tang Chao, Wang Yunchong, Wenjie Junjie, Zhu Xiang, Christa Ziegler


本次展览并未选择立意于喷薄与爆发的抵抗性、宣言性作品,而是选取了有调查性、纪实性且独具艺术表达的创作——也许是一种更加深入与直指人心的艺术方法;此外,有别于“火山”的躁动,另有一些情感性极为丰富的作品穿插于展览之中,为社会现实下的挣扎苦痛辟出一条心灵出路。


BLG LAB——“海面之下是火山”现场









BLG LAB是由博而励画廊与艺术家们共同发起,旨在突破常规展览空间的限制,结合Pop up store、休息区、展览、放映、座谈及现场表演等形式,为艺术家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实验性平台。我们将持续发掘当代艺术领域新的可能性,就当代艺术与公众形成进一步的对话。

[沙发:1楼] guest 2019-04-04 11:57:40

来源:博而励画廊


【BLG LAB】“海面之下是火山” 艺术家与作品介绍



展览现场:“海面之下是火山”,2019.3.21 – 4.14,博而励实验室,北京 ,图片由博而励画廊提供


艾米莉·狄金森(1830 – 1886)

一座静止的—火山—生命—
在黑夜里闪烁—
当天黑得足以这样做
又不会抹去景物—

一种安静的—地震风格—
太微妙自然不会疑心
这边是那不勒斯—
北方无法察明

庄严—酷热的—象征—
从不说谎的嘴巴—
它嘶嘶的珊瑚分开—又关上—
而城市—慢慢地挥发—

(蒲隆译)






视频装置


唐潮

唐潮,需要回应的是皮肤,影像,2018,11'5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唐潮与地方刑警的合作初见于2016年的摄影和影像作品《地方摄影》。彼时,他和刑警就刑侦现场拍摄的照片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处理,“不断去诱导和纠正刑警本身的工作逻辑”以模糊“摄影作为证据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艺术家语)。唐潮寻求这一合作模式,多源自艺术家对创作媒介的专业性和直觉,同时不期然地构成了一种好似平淡无奇却又富有现实调查性的纪录视角。在2018年的新作《需要回应的是皮肤》中,刑侦现场的素材继续被取用,而现实性、现场感却更加减弱,艺术家在刑侦事件基础上通过摄影媒介的言说进一步转向影像叙述的迷恋……


唐潮,艺术家,生于1990年,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新工人影像小组

新工人影像小组,团结者(第二、三、四章),影像,2018,21'56''; 16'35''; 3'2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新工人影像小组,由工友王德志和艺术家宋轶在2016年共同发起成立。此前,王德志已经创作了10年的相声、小品和影像作品,他邀请宋轶来共同成立这个工人小组,意在将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拧合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力求不仅仅要揭开掩盖在这个群体身上遭受着苦难的幕布,还要清晰地展现出这个群体当下的自我组织状况和所处的斗争阶段。2018年,二人将不同时期的大量影像素材进行重新编辑和归纳,梳理为影像作品合集《团结者》,分为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居住+儿童,以及斗争五个部分。尽量呈现底层群体的整体面貌。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合集着力表现的是底层群体善良的本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团结的愿望。


梁超洪

梁超洪,年轻的同志,影像,2018,16'3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年轻的同志》是一部虚构的纪录片,将戏剧家布莱希特于1930年创作的共产主义宣传剧作为历史事实进行演绎。该剧名为《采取的措施》,旨在指引人们成为更好的共产主义者,内容是关于一个假想的中国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在艺术家将戏剧当作历史演绎、故意神魂颠倒的处理中,西方当今以及历史中政治舞台上的矛盾、荒谬和相似之处被展现出来。《年轻的同志》共有四幕,艺术家根据《采取的措施》改编,重构了戏剧人物的阴谋故事,并融入了来自北京的私人影像记录片段。这部影片主要在中国拍摄,是一部将当代与历史融为一体的作品,叙说着希望与幻想,搅乱着革命与更美好未来之间的界限。


梁超洪,艺术家,生于1993年,现工作生活于加拿大多伦多。


鲁兹贝赫·阿卡赫巴里

鲁兹贝赫·阿卡赫巴里,来自仙境的奖品,影像,与阿敏·罗珊合作,2018,9'5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来自仙境的奖品》是艺术家所做的一个调查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回访了英国殖民统治在伊朗的历史事实和影响,结合了各种艺术方法,包括雕塑、故事虚构和伪纪录片。本片在伊朗阿瓦士的油井附近拍摄。这是一部五幕剧,复现了历史殖民绘画以及英伊石油公司(现在的英国石油公司)在此地区运作时所留下的摄影文献。这一调查性作品嵌构于艺术家游走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筑学和规划之间的研究性实践。视频的叙述始于1901年波斯国王和威廉·诺克斯·德阿西之间虚构的茶道仪式,由当代石油工人协助;继而描绘了当地“巴克提亚里”式的服装图案,这后来成为受到英国支持的当地民兵的标志性制服;随后,视频模拟展示了军事化烟雾器的绘图和拒绝石油计划的相关图纸;最终强调伊朗后殖民时期石油国有化时期视觉模式的响应重塑。


鲁兹贝赫·阿卡赫巴里,艺术家,生于1992年,现工作生活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和亚美尼亚耶烈万。






墙面1

宋兮

宋兮,人民日报,报纸、中性笔,2017,59.4×42.1cm,图片由博而励画廊提供

用主流的敏感词过滤器强行介入另一类似背景的报纸,艺术家对语言系统以及更广义领域的发问与诙谑态度不言自明。在展览中,这和李昶的《空白之诗》一起,粗略描摹了后真相时代(从国内至国外)话语系统被操持、反映真实的调查性报道的减少与缺失。

宋兮,广场(沈阳、南京、上海),影像,2018,7'25''; 5'08''; 7'2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同诸多涉及“广场”题材的创作类似,宋兮也将其视为一个公众与人民所拥有的、具有激发性的公共空间;从较为个人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则将此项目视为一种“自身的游牧状态”(艺术家语),并身体力行地模拟、转述着在虚拟游戏中为不断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反复运动。他无限循环而毫无意义的脚步也许是在发问:在广场上往复是为了什么?是否徒劳无益?是否只不过是真实的想象和虚拟的现实?


宋兮,艺术家,生于1983年,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李昶

李昶,空白之诗,报纸、碳素墨水、铅笔,2017,58×4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昶的《空白之诗》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她在创作中通过具有时间延展性的媒介去模拟个体经验、记忆、思想和意识在时空线上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出反思性的借喻和质询。由是,在针对经验时间的研究中,她选取了大数据研究发现的20世纪最无“新闻”一日的《世界新闻报》,以此为创作的媒介。通过覆盖特定的内容,艺术家完成了一首很有现代诗歌意味的创作。恰巧之间,取用“世界新闻”的举措同时勾连了当下的媒体生态。展览中,这和宋兮的《人民日报》一起,粗略描摹了后真相时代(从国内至国外)话语系统被操持以及反应真实的调查性报道的逐渐缺失。


李昶,艺术家,生于1986年,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北京。


李俊男

李俊男,哈尔皮埃,铜版纸、中性笔,2018,23×42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俊男,楞诺斯岛的屠杀,铜版纸、中性笔,2018,23×42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两幅基于古希腊故事《金羊毛》的绘画创作,都讲述了屠杀与死亡的故事。鹰爪女妖哈尔皮埃是宙斯的爪牙,它们经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一股恶臭,最后被北风之神的儿子杀死。艺术家在画面中想象并描绘出了哈尔皮埃以臭气熏晕众人的场景。另一幅作品中,楞诺斯岛上的妇女因为丈夫带回出轨对象,出于嫉妒而屠杀了全岛的男人。对艺术家而言,这些故事“胡乱、疯狂、充满想象力”,在此,他们披着寓言的伪装凝结着隐藏的失望与丧痛。这些历史的伤痛令人揪心,也注定会被后人寻访。


李俊男,艺术家,生于1987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墙面2

朱湘

朱湘,无题书系列,艺术家书,2018,尺寸不一,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朱湘的艺术家书中,她关注的个体生活因为特殊时代的狂热效应而成了一种集体记忆。艺术家书的底本是“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日记本。朱湘从街上的旧书摊淘到这些本子后,再通过图像拼贴的方式为这些日记“插画”。虽然日记本本应是个人化程度很强烈的物件,但因“文革”前后的极度政治化,个人的生活于是流露出了一种单调的集体主义相似性。艺术家描述道:“日记内容大多为当时普遍化的政治即生活、偶像崇拜、写个人自传以及语录学习等,偶尔夹杂着一些老照片、剪报、日历、信纸,还有一些内页是用浆糊黏上或者已被撕除。在这些日记中极少能挖掘到关于个人的文字和图像,当然,它们不被规划入历史档案,只是一些‘无聊’个体的政治生活,但往往是这一个个‘无聊’个体,才筑造了狂热年代的集体图像。”


朱湘,艺术家,生于1991 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贺勋

贺勋,育儿百科——家书,艺术家书,2019,21×14.5×14.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贺勋将“艺术家书”理解为“家书”的一种。母亲离世早,彼时还不知他后来会做艺术家。儿子深知“家书抵万金”,以汇报新动态和新展览的契机,与隔世的母亲写了一封温存的家书。而书的来头,书的名称,深深沁着亲情而再次传递。尽管在本次展览中,我们表现得对外在世界被塑造得一如海面般平静颇有不满,而希望直面海平面之下翻江倒海的现实——但这绝不意味着和煦温情的消逝和对抒情自遣的排斥。贺勋的《家书》无疑是个人的抒发,而亲情的寄托永远是我们所有人面临无奈与痛苦时的出口。


贺勋,生于1984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克里斯塔·齐格勒

克里斯塔·齐格勒,城市图像,艺术家书,2013,21×2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克里斯塔·齐格勒的摄影书《城市图像》,由她2007年至2011年的城市旅行摄影构成。期间,她主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旅行,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空间现实。摄影镜头捕捉的主要是建筑和人,凝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切片和都市人的精神状态。极简的黑白相片和设计装帧,冷静地呈现着这些极具活力的城市:从开罗到曼谷,从达喀尔到圣保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城市占大多数:厦门、上海、深圳、香港。

克里斯塔·齐格勒,艺术家,生于1970 年,现工作生活于瑞士。

托马斯·盖勒

托马斯·盖勒,棕榈树,日落,混乱,艺术家书,2017,16×20.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托马斯·盖勒的摄影书《棕榈树,日落,混乱》是数码时代的直接产品。他在网络社交平台搜集了从2001年到2016年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照片,汇编成集。图片的拍摄者都是战地之人,有士兵、雇佣兵、记者和当地人。两场战争的合法性常有争论,这也是盖勒批判的焦点。不过不仅于此,本书的照片着实刺激着当下现实的痛点,也许是永远的现实,即战争。艺术家在呈现战争与混乱的同时,目光还聚焦于自然:棕榈树是中东地区的常见植物,日落又是无限循环往复之景。翻阅间令人不由感叹自然之永恒,物是而人非;景色的静谧中孕育着无限的创伤,源自过往的战争,来自当下的遗迹,更因不可期的未来。只是,太阳照常升起。

托马斯·盖勒,艺术家,生于1970 年,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慕尼黑。



文皆俊杰

文皆俊杰,wifi 诗选,艺术家书,2016-2018,10.5×14.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wifi诗选》是文皆俊杰近些年来搜集、创作出的对句诗歌。上句是他在各地搜索到的wifi信号,下句是他在密码区的回应。从2016年开始,他以wifi信号为基础,在密码区作诗。在回顾自己的作诗经验时,文皆俊杰发觉了wifi命名的阶级性:“在城中村,搜索wifi信号,会跳出来很多张牙舞爪野蛮生长极具创意的名字,但在较为中产的住宅区,名字往往是默认的、无趣的。”在集结成册的诗歌集中,我们看到爱恋的,甚至色情的wifi命名,同时有故作诗意的,也有抱怨生活的。对应着这些信号,文皆俊杰好似一位心理医生,又或许是病友,温暖地回应着这些陌生人,透出些许讽刺的幽默,揭示着细微的病痛。

文皆俊杰,艺术家,生于1980 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广州。





王云冲

王云冲,夜雨,布面丙烯,2019,50×6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云冲,鸭子,布面丙烯,2019,50×6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尽管《夜雨》多少呼应了同一面展墙上其他作品的压抑气氛,而《鸭子》则是轻快无比的公园景象,但总得来说,王云冲的绘画是如此恬淡,平涂技法举重若轻,好似在为展览标题中的“火山”熄火。这两幅小幅习作被艺术家宽容大度地置于旋转门之上,在移动开阖间,为本就轻松的画面撷来一丝灵动,更为展览的阴翳氛围撒上一点光明。艺术家说:“我2018年的画作,追求形式的美感,几乎到了抽象的边上,这让我觉得情绪被压抑了。所以2019年,我更多地尊重情感来画,把2018年的理性训练试着容入这些带有情绪的画里。我的状态,有压抑,也有自适;等一个出口,在找到之前,安静地做准备。”各种事情,总有彷徨,期待出口,安静地做准备。


王云冲,艺术家,生于1980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声音装置


黄成

黄成,《白石洲》《湖贝》《皇岗村》《新基》《白塔寺》,CD 声音专辑,2015-2018,14×12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黄成的系列声音作品关注城市化议题,尤其是城中村的现状。展览中作为公共声音出现的创作,是2015年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录制的,以村名为作品名,分别为《白石洲》《湖贝》《皇岗村》和《新基》;以及新近于北京完成的《白塔寺》。每张唱片各有特色,关注回忆,关注个人与集体;有自述,有噪音;有纪实性,有意识流。在一次采访中,谈及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艺术家表示:“从纪实的角度讲,我更想用VR机器来记录白石洲,将其作为史料留存。作为深圳这座城市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成长文献库。在更多的情况下,我把这些‘纪实’的声音当‘音乐’来听的。用这些‘纪实性’声音来呈现作品的观念性,至于是否纪实本身我不是太考虑。”

黄成,艺术家,生于1983 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