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剩余空间丨此地有狮展览开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652   最后更新:2019/03/20 16:00:54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9-03-19 10:58:27

来源:剩余空间


2019年317日,剩余空间新展《此地有狮》开幕。


















此地有狮

Hic Sunt Leones

出品人:眭群

策展人:鲁明军

展期:2019.03.17—2019.05.15

艺术家:方迪,高磊,葛宇路,龚剑,贺子珂,李继忠,刘野夫,茅昊楠,王海洋,王拓,许家维,徐震,严瑞芳,杨福东,杨振中,张萌,张培力

特别展映:崔之元《在慕尼黑构想21世纪的苏维埃》


致谢:博而励画廊,胶囊上海,空白空间,Vanguard Gallery,魔金石空间,没顶画廊,乔空间,香格纳画廊,尊彩艺术中心(台北)

[沙发:1楼] guest 2019-03-20 16:00:54

来源:雅昌艺术网  洪镁

此地有狮:“这里没有文明人”


2019年3月17日,展览“此地有狮”在武汉剩余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鲁明军担任策展人,展出方迪、高磊、葛宇路、龚剑、贺子珂、李继忠、刘野夫、茅昊楠、王海洋、王拓、许家维、徐震、严瑞芳、杨福东、杨振中、张萌、张培力等艺术家的作品17件,并特别展映崔之元《在慕尼黑构想21世纪的苏维埃》。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同时举行,一部分在798艺术中心,一部分在武汉剩余空间。展览以“‘利维坦’的幽灵”为序曲,沿着“希望之城”、“我以为我找到了凶手”、“硬世界,软世界”三个单元的叙述,最后以“这是一部宣言?”结尾。30余位/组艺术家的近50件/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多个隐蔽的感知视角和思考的向度,这看似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最紧迫的当代议题,即: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以及个人与政治偏执狂之间的分裂、紧张等复杂的关系,以及,这样一种关系又是如何在重塑着我们的感知机制和世界观。

“hic sunt leones”(此地有狮)原本是一个拉丁词,常被古代水手用来在地图上标注一些未知的领土,这里有危险的狮子、龙和海蛇等各种野兽。因此,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指那些唯有勇敢的先驱者才敢于冒险进入的危险地区。除此以外,还包括“这里没有文明人”、“这是未经授权的领地”、“狮子就在这里”等多个寓意。这是一个来自西方的预言,然而在今天,它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态势。也即是说,我们其实早已被裹挟在其中,甚至对我们而言,所谓“此地有狮”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意涵。毫无疑问,我们处在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境中,甚至可以说,“此地有狮”在中国不再是应验预言,而是现实本身,且由来已久。只不过,那些一度“隐伏”的“怪力乱神”和“暴力机器”不再是“伺机出没”,而是变得“明目张胆”并“肆无忌惮”,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思考乃至生命安全。

杨福东 《另一章/ 明日早朝》 日记节选 2018 彩色单屏录像 11分21秒


《明日早朝》是杨福东美术馆新电影计划的首发之作。该系列计划的想法萌生于艺术家2005年在意大利都灵卡斯特罗美术馆的一次个展。历经十多年的时间,于2018年在上海龙美术馆实现了其第一部的拍摄。艺术家将《明日早朝》的背景聚焦于文化、艺术与科技百卉千葩的宋朝,并以摘选出的近三百句尼采语录作为拍摄的唯一脚本。古老的东方情境下的历史演绎与德国哲学家笔下的人欲,物欲,情欲的哲思交织出现,创造了一瞥感受宋代时局知识分子和文人情怀的现实写意。美术馆内设置的两大拍摄场地在三十六天的连续拍摄过程中变幻出以此背景延伸的十多个不同的主题场景,如“储君之争”、“荒芜之塔”、“众臣之阶”等。电影拍摄的现场过程以流动的观展方式以及早朝日记展区构成了最核心的展览内容。主拍摄场地与地宫的生命之塔是艺术家带领演员以及摄制组实现这场超长时“艺术行为表演”的主场。而连接这两个拍摄场地的“早朝日记”单元,随着拍摄进程的推进逐一在对应的三十六个屏幕之上呈现了持续拍摄中的每日片段。有别于常规展览,艺术家长期的在场性,影片制作与观看者观展的同时性以及对展览、电影、艺术创作的定义与实践的颠覆性都在这场浩大的展览中得以展现。

高磊《反射》2017 手枪模型 餐叉、玻璃、亚麻布 150×200×5cm;38×50×5cm(×2)


艺术家高磊在介绍作品时说:“反射源于一种名为犰狳的动物,其灵感来自两则新闻报道。一则报道称有人因食用犰狳肉而身染麻风病毒,且据科学发现,它是目前唯一一种体内携带人类麻风病毒的生物,而它们的麻风病毒则是四五百年前由人类传播的。后一则是一美国男子在自家院子发现一头犰狳并朝它开枪,不料子弹却从犰狳坚硬的甲壳上反弹击中那名男子,导致其下颌受伤”。

张萌《象牙塔》2018


超验的存在于张萌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它超乎理性和语言,在张萌的作品中,艺术家试图寻找同质的价值。“作为生活在欧洲的中国人,我试图用我的作品反思我的文化处境和文化身份。“我是谁”成为了更加艰难和紧迫的问题”。

李继忠《复还、缮修与进退维谷》


复还、缮修与进退维谷旨在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纪念雕像作为一种具社会性的物料如何被流通和转化。在1941至1945年香港日据时期,日本帝国军队夺去11尊铜雕像;战后,只有四尊雕像幸存下来并运返香港,包括维多利亚女皇像、两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铜狮子像和昃臣爵士像(汇丰创办人)),其他铜像不幸地被融掉以及制造成武器和弹药,而武器很可能被用于太平洋战争和侵略其他亚洲国家。

在艺术家李继忠看来,雕像的物理性的变化,除了记载着战争记忆和历史,还印证了战争中的物质并无常态;此外,它否定了“雕像”作为永久性的存在。此外,维多利亚女皇像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雕像,她在战争略夺中幸存下来,而且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牵涉在不同的社会运动和事件中。同时,她也是集体记忆、政治象征和殖民主义视觉呈现的载体。雕像的意识形态源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空设置,亦记载着主权过渡的历史。

贺子珂《电子梦:我们将如此继续》2018 离线网页程序 尺寸可变 8小时 技术支持:高鹏飞


作品中无始无终的信息流以Jack和Rose的角色身份混合在由文本和图片序列构成的碎片世界之中。这些梦呓般的叙述来自智能程序对主流英语国际新闻文本进行的改编和翻译,同时利用搜索引擎在中文网站进行图像联想。通过机器认知的重组,戏剧性的加工以及语境的置换,纪实信息被浪漫化地重塑和消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内容将随着当下的发生与媒体世界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不同时段内呈现不同的面貌,而Jack和Rose的故事也将如此继续。展示版本为该程序于2018年的运算记录。

龚剑《苹果树下》2018 布面丙烯120×88cm;45×35cm

王拓《审问》2017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8分35秒


审问是一个由胶片摄影,图像拼贴以及画外音组成的动态影像。作品由两部分叙述交织在一起:一部分是取材自艺术家对一位地方纪检委官员的采访记录,内容由其陈说当年成功面试该职时所需的心理技巧,慢慢演变到描述其日后审问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心理手段。另一部分是一篇以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66年的电影《假面》为灵感,由艺术家写作的短篇故事。故事中,一个拒绝说话的演员和一个试图使其开口的护士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悄然变成了彼此,互换了身份。在这个隐喻我们所处的复杂现实的作品之中, 人们熟悉的现实情境与隐蔽于日常的极端情境借由一种类似的沟通结构产生了丰富的交集,而在其中的人的境遇也因此发生变换。

徐震《"我的俱乐部"系列》2005 摄影 彩色喷墨打印 120×160cm×6

徐震《饥饿的苏丹》2008 表演 录像 12分10秒


《饥饿的苏丹》是1994年普利策 (Pulitzer Prize) 摄影奖的获奖作品,作者卡文·卡特(Kevin Carter)在获奖后不久自杀。徐震的作品饥饿的苏丹用真实元素还原了照片中的环境,并制作了真实的秃鹰模型。雇佣了一个年龄和形象相似的非洲小孩摆放在现场。表演持续了21天,人们以卡文·卡特的视角重新体验照片中的情景。艺术家从这个作品所引出的提问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人类道德评判话语,也远非简单的图像学研究系统所能概括。真正需要追究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以利用视觉来建构和在适当的时间里重构其权力经验作借口?艺术家以再现的方式质疑了重构的目的——包括质疑自己的这件作品本身。

特别展映:崔之元《在慕尼黑构想21世纪的苏维埃》


茅昊楠《Manifeste?》 2016 高清影像 28分30秒


《Manifeste?》是一个单屏影像,是《假说》中关于语言的部分,记录了不断翻译一篇文章的过程。这里利用了雨果贝尔发表于1916 年的《达达主义宣言》,在谷歌翻译中用90 种可用的语言,进行了90次的连续翻译,每一次的翻译,都造成了文章信息的扭曲,直到最后,信息被完全的摧毁,新的文章奇怪抽象而无法阅读。

许家维《黑与白-马来貘》2018 四频道录像装置 6分55秒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开发之际,选择新加坡作为商业的据点,开始了当地的现代性建设。商业开发的同时,欧洲也同时快速发展动植物学与博物馆的资料搜集与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任马六甲的第一任司令威廉・法夸尔(William Farquhar)曾雇用中国画师,针对马来西亚的物种做大规模的绘制与整理,因而记录了一种黑白生物:马来貘。在生物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命名与资料记录成为众多生物爱好者相互竞争的范畴。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槟城司令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与马六甲司令威廉・法夸尔,从政治的竞争关系延伸到科学的纷争。他们当时的动植物纪录收藏历经殖民时代的海上移动,辗转回到新加坡,收藏在新加坡国家文物局。

《黑与白-马来貘》希望从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处理一种人与非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等非主从的关系,并探讨现代人观看影像的方式变化。画面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自然科学博物馆、新加坡动物园、搜寻引擎与多重视窗的场景间移动,开展出东南亚地区的动物园历史与殖民时代的政治关系,继而牵引出科学绘画、生物学、城市区域划分与马来貘在当地的传说。

葛宇路《COOL》2018 单屏录像 14分47秒


出汗在精致的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像是一种失控。高温和运动量,必须得到规划和控制。而这两者恰好是艺术家葛宇路对遥远的南方城市展开想象的基础一炎热的天气与勤苦的劳作。艺术家决定动用自己的特权,命令美术馆严防死守,彻底屏蔽他们,让汗液彻底消失。

严瑞芳《堕落如羽》2017 单频道录像 11分54秒


这是集体的个人演出,探索政治性或诗意之间的界线:在演出前的工作坊中,艺术家严瑞芳以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于1982年9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跌倒的事件为引旨,讨论宿命与暗示,个人的掌控与个人跌倒/失败的经验的三部分的关联。在街上严瑞芳把背景抽空,逐格重演跌倒的情境,任由观者对演出的意义作猜想,即使是那是随意联想、对号入座的个人体会。旁白为参与者对这次演出的传译。

杨振中《栅栏》 2017 双频道录像 29分55秒 38分24秒


杨振中用一堵与周边同样颜色单调的墙和一扇铁栅栏窗替代了原本的玻璃推拉门。窗户的大小和高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通民居的门窗,然而站在街头的观看者在其中看到的不是家庭场景而是纵向铁栅栏后一面双面镜中的自己。在玩弄内外对立的二分法中,笼窗提供了一种不明确的表述,即哪一面是栅栏之内而哪一面又是栅栏之外?杨暗中在双面镜后安装了一个监视器,进一步指向了我们的自我痴迷和被监视下的状态。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路人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监视器将记录日日夜夜里的一切举动,并显示在隔壁的咖啡馆中。因此,观看者不被监视的话就无法看到这件作品。这种观看体验——从自我到自己的镜像到作为“偷窥者”的监视器,编织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眼网”,使所有人都同时是观看者又是被观看之物,谨慎地看与被看。

张培力《水——辞海标准版》 1991 单频道录像(PAL格式) 有声/彩色 9:35分钟


作为中国国家媒体的代表形象,女播音员邢质斌以标准语速朗读《辞海)中以“水”字开头的条目。影像画面按中国电视新闻的标准拍摄,并委托北京梅地亚电视中心拍摄制作,使得作品的制作显得荒诞。此作品中那种过于典型的新闻广播的严谨,恰恰暗示了某些实际内容的缺失。

王海洋《皮囊》2018 单频道录像 3分08秒

《皮囊 01-06》(×3)2017-2018 纸上色粉 66.5×51.5cm


王海洋着迷于仿制特定的形象来体现人性的极限状态,由此创作出皮囊(2018年),它由六幅色粉画及其动画视频组成。这组画作描绘了男女毛人祖先,其超现实意境颠覆了时间观。这些出人意料的生物从远古时代降临到当代舞台,展示并重演了现代人的习性,同时颇为讽刺地、不自觉地评说着当代的荒谬性。

刘野夫《约克新闻(独白)》2014 高清录像投影 彩色 有声 10分40秒

方迪《希望之城的终点》2017 单频道录像 33分55秒


作品《希望之城的终点》讲述的是关于非洲移民背井离乡来到陌生之地,都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但哪里才是幸福?用每个个体鲜活的视角,全方位透视二十一世纪初近十年来非洲移民在广州的各阶层百态,反思狂热的移民现象及其背后的根源。记忆闸门的打开把来自不同国家的非洲人带到了最现实的问题:哪里能赚到更多的钱,哪里就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