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马克思 | 第一次读书会:地表如何成为一台传感器?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767   最后更新:2019/03/10 23:30:16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9-03-10 23:30:16

来源:长征计划


我们如何感受那些正在感受我们的传感器?如果说地球的形象已经不仅仅代表大地母亲那样的自然土壤,而是一团加工稀土,我们如何重新感受和想象它?


在90年代,于光远曾以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诠释出后自然的视野,从中看出“地球之小与地球之大”。他的文章却也指出了当时视野的局限:真正后自然的观点,不会只是停留在“发展自然”这样的说法上。本读书会从此出发,发展出一系列的讨论,观测,试着从感知的角度,拓宽于光远勾勒出的图像所可能到达之各处。

墨鱼皮肤的肌理,图片来源: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 “城市穿戴着我们——关于分布式传感和感知范围的说明”,发布于Glass Bead网站


作为“行星马克思”系列线下读书会的第一站,本次读书会关注塑造想象的三个领域:科幻、艺术及政策制定,思考它们如何涉及想象及感受的工程。长征计划也邀请艺术家赵要及研究者王翊加,共同分享他们的读书体会。



地表如何成为一台传感器?


特邀嘉宾:王翊加、赵要

时间:2018年3月21日(周四)19:00-21:00

地点:长征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主办:长征计划

语言:中文

参与方式: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发送邮件至press@longmarchproject.com,注明您的姓名、电话、微信号,我们将及时与您取得联系并提供阅读材料


本期阅读


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美国,1968)

“城市穿戴着我们——关于分布式传感和感知范围的说明”,2017

节选自:Site 1: Logic Gate, the Politics of the Artifactual Mind, Glass Bead, online resource,译文来自道器哲学Philochina

本杰明·布拉顿的论文带有科幻文学的色彩,以此给我们一副3D眼睛来看待地表。他批判性的考察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阐述与当下的科技应用截然不同的视野,并指出一条在技术上和美学上都堪称激进的“生态不和谐”状态。


奥里特·哈尔佩恩(Orit Halpern,1958–)

“思辨感知”,2014

节选自:Orit Halpern, Beautiful Data: A History of Vision and Reason since 1945,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4,译文来自长征计划特区读本

作者以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的松岛新城的发展愿景,勾勒出一个背后的视觉文化脉络。作者探讨的控制论线索自冷战开始,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出以信息和理性为基础的视觉文化。选文透过松岛新城的案例,阐述它们具有冲击力的感知改造议程。


韩松(中国,1962–)

“基因决定你的官场沉浮”,1997

节选自:韩松,《人造人——克隆术改变世界》,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科幻小说家韩松在这本报道文学著作中,尝试发展一种故事之后的科幻。他以上世纪末各种生物技术所引发的相关时事,以及博记各类科幻小说家对技术的态度,而展开对技术、政治、媒体三者动态关系的讨论。他也以此引发或可称之为“科学幻想批判”的作者主体意识。


于光远(中国,1915-2013)

“地球之小”和“地球之大”——提出一个有关二十一世纪建设的大思路,1996

节选自: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南昌:江西科学技术,1996

在邓小平的政策智库中,鼓吹自然辩证法的技术哲学家于光远在1996年以地球之小和地球之大的说法,形象化了“技术圈”意识,也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态观。就今天的视角而言,也许这种从革命到生命政治的转向,可以说是加州意识形态的颠倒版本。另一方面,谈“自然的人化”,并认为人以及自然仅仅是资源,其生态观无疑是自然主义式的,但这种自然观确实仍是目前中国的主流叙述模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