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体空间“尘埃与琐事” | 全面清洁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065   最后更新:2019/03/07 10:54:01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9-03-07 10:54:01

来源:典藏Artcoco  栾志超


我逐渐地习惯了掩体空间的诸般昏暗或明暗的强烈对比,甚至在每次顺级而下时,便毫无意识地给自己的身体和知觉做好这样的准备。这是从地上步入一个位于地下的空间的惯性设想。而且,掩体空间的内部因为其由来已久的结构而分成了五间狭仄的屋子,连接房间通道处的门框和屋顶一样地低矮。观看展览的过程于是就是一次只能顺着单行道走进去再走出来的折返,连在其间的腾挪都有些艰难。因而,当步入高倩彤在掩体空间的个展“尘埃与琐事”时,当一个干净且明亮的空间敞开在我眼前时,我在入口处阶梯的底部给了自己三秒的时间进行自我调整。这一天是北京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也是我再熟悉不过的看展的日常,但那一刻的周身反应让我回忆起2008年奥运前夕的某一日。具体的日期我已经不大记得清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走上大街时看到一座座楼宇全部翻新、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夜之间全部换新,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本应熟悉却倍感陌生的城市空间中的那一刻。

艺术家高倩彤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掩体空间)

阶梯口处的通道正对的尽头播放着一则录像,一双手正在悉心地用刷子在一个物件平整的切口处涂抹蓝色的油漆。它在尽头处沉默却明显地提示着一种在此刻就应该开始的略显强迫的小心翼翼——是对其工作方式的礼貌,抑或是服从。的确,全部重新刷白的空间看起来明亮洁净,透明的塑料薄膜似乎一触即破,亮堂堂的铝合金框架又透出冷冷的金属质感,显出一股拒绝靠近、自成一体的坚固。本就狭小的掩体空间因而显得更加逼仄,一条单行道更加没有腾挪的余地。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在用这套结构封闭起来的内部空间中,切口平整的打印机、餐盘、抽屉、挂钟等日常用品的残缺部分零散地放置在手术用的工作台或手术用的托盘中。精密的仪器并不在场,取而代之的是墙面上的视频。这些视频像是微创手术台边供医生观看病人体内状况的录像,镜头对准一双不知名的手和正在被细致处理中的切口。灯管无死角地让所有这一切都暴露着,又被这套结构封锁着,只可观看。这里是修复,也可以是改造,抑或是重新制造。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这套结构在掩体的前四个空间中封闭出这样一间手术室,一条生产线。走得越到内里,它就越是给出更多的工作细节和贯穿始终的精确理性和整齐划一、清洁如新的严密逻辑。直至最后一个空间,封闭被取消,一切又再次敞开。在两边的墙壁上各有三个通道,通道口处堆积着前面几个空间以切割或粉碎的方式处理那些物件而产生的粉末。这个空间甚至用笤帚和簸箕这样的简单姿态邀请观众加入,来清扫这些粉末,成为这条生产线所遵循的逻辑之最终补充者和完善者。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展览现场

从隔离到敞开,从旁观到参与,从进入到折返,共谋在此时诞生了。一如2008年步入一个全新陌生的城市空间时尽管如幻觉般不可思议,但身体所作的不自觉的自我调整——不管是否成功——这些粉末是这个空间里最后的尘埃,等待另外一双不知名的手清扫。当再次折返时,我们会再次与封闭空间里的逻辑相遇,与空间里正在依据逻辑处理物件中的不知名的手相遇,踏入外部的城市空间。


掩体空间

高倩彤:尘埃与琐事

2019.1.26—3.29

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内


文|栾志超

图|掩体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