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对谈:姜宇辉&李汉威 | 3月9日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2280   最后更新:2019/03/05 10:49:53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9-03-05 10:49:53

来源: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对话艺术家


时间:2019年3月9日,周六,16:00-18:00

嘉宾:李汉威、姜宇辉

主持人:陈嘉莹

语言:中文、英文

地点: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318号华设大厦101室

消费:无需预约,免费入场


曲水流觞——液态对谈:姜宇辉&李汉威


液态健康的名字来源于艺术家李汉威对文明状态的认知,中国式的审美像液体一样包裹住流淌过的所有物品,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挂在枝梢上的鎏金佛像、在花园中被种植培育的唐三彩、站在冰箱冷藏柜里耸肩的兵马俑;这些被赋予灵性的文化物件通过生产线、厢式货车甚至是冰箱火箭发送至目的地。艺术家通过液态的概念,将中国文化元素聚拢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将生产性的概念通过视觉形象与镜头语言表现出来。




© 李汉威

有趣的是,Hito Steyerl 在2014年也创作了一件与水有关的作品——Liquidity Inc.,同样挪用了李小龙的 “be shapeless, formless, like water,” 将液体化为一个流动的比喻,谈论从天气、作为物质资源的“水”、信息流动到资产等等的问题。这件作品最终被认为是对经济危机与当代文化有趣又深刻的寓言。与姜宇辉教授约见展览的时候,他就抛出了德勒兹的名字同时也谈到Hito的这件作品。而这些对象之间的交叉点或许在于“液态感知” (liquidperception) 的概念。德勒兹在他谈电影的两部著作中就大量谈到了法国电影与水的关系,将液态感知视作超越固态感知的状态。而“液态”传达的流动特性也让人自然的想到意识流文学……




© 李汉威

这次对谈的题目援引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飘到谁的面前,谁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这个形式不仅挪用了李汉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资源的方法,也形象地切合了“液态”的意象,更为重要的,也隐喻了这次对谈决定的方式——事先不设定议题,由姜宇辉教授与李汉威共同抛出的“液态”意象出发,将艺术家的作品视作酒杯,顺水而流,与观众共同“取杯饮酒”,以“即兴”的方式任思想以根茎的方式拓展、蔓生。

© 李汉威


嘉宾介绍
李汉威

© 李汉威

199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行隐喻,利用电脑技术创造了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平行宇宙。他以此作为出发点,逐步构建了不同的品牌;以一种在当前社会中切实有效的宣传方式,展现当今文化形态与社会景观。曾参加过的展览有:“环形狩猎”,没顶公园,上海,2018;“上海热六人斩”,要空间,上海,2018;“BABEL7”,BabelsbergerStrasse 52,柏林,2018;“多样性”,尼斯维拉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尼斯,2016。

2017年,李汉威创立了史莱姆引擎线上当代艺术空间,并以策划人的身份与刘树臻、方阳共同运营该空间。史莱姆引擎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呈现出丰富的当代艺术形态。李汉威在史莱姆引擎参与策划制作的展览有:海洋,2019;Bysanz x 33EMYBW x 方阳三人项目,2018;李竞雄 & ChillChill 双个展,2018;超距感应,2018;侏罗纪,2018;洞,2018;你的世界,2018;James Turrell的冥想空间,2018;诺史莫登陆,2017;太空站,2017;Baychimo 号,2017;核磁共振,2017;等等。


姜宇辉博士

© 姜宇辉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CAC-CAFAcat写作计划顾问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目前专注于后人类主义与影像研究。


主持人
陈嘉莹

© 陈嘉莹

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系,后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曾翻译学术论文发表于《学术评论》等刊物,且以长期评论写作活跃于艺术媒体平台。2018年,参加并完成第一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学习;凭借展览方案“你看起来很好吃”入围PSA“青策计划2018”;策划史莱姆引擎虚拟空间展览“超距感应”与没顶公园展览“环形狩猎”。2017年,作为青年学者参与中国美院首届网络社会年会青年圆桌论坛,并连续第二年参与三亚华宇艺术论坛。2016年参与策划展览“信息雕塑公路” 与“像素公园”。她的文章《亲特网内外的后网络艺术》收录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的论文集《网络化的力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