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热过后,这5部影片才是艺术家传记电影的鼻祖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2095   最后更新:2019/03/04 11:30:58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9-03-04 11:30:58

来源:artnet


左起:1936年《伦勃朗》(Rembrandt)、1952年《红磨坊》(Moulin Rouge)和1956年《梵高传》(Lust for Life)的电影海报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艺术家传记电影蓬勃发展的年代。


有机会的话,翻翻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英语: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中有关艺术家和雕塑家电影的记录,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趋势:以艺术家为背景的电影层出不穷,比如像文森特·梵高的 《永恒之门》(At Eternity’s Gate)和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无主之作》(Never Look Away)这样的传记电影,还有正热拍的杰利柯·西奥多(Théodore Géricault)、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还有英国画家L.S. Lowry的传记电影。


看来是时候打卡这些电影了。什么才是经典电影?什么又是极品之作? 它是如何限制或开辟新途径将艺术的故事传播给大众的?


以下这五部影片是20世纪30至50年代的电影集锦。它们早在今天的艺术家传记电影被大放异彩之前就搬上了大荧幕,这五部影片才是艺术家传记电影的鼻祖。


《本韦努托·切利尼的故事》

The Affairs of Cellini

1934年、1934年两版《本韦努托·切利尼的故事》的海报


在IMDb艺术家传记电影这一类别中,第一部要看的电影就是《本韦努托·切利尼的故事》(The Affairs of Cellini)。可以说,它是这类影片中的异类:一部地地道道的喜剧。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画家、雕塑家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 的自传与他的雕塑一样出名。毋庸置疑,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描绘了罗马神话中尼普顿(Neptune)和特拉(Terra)的金盐罐。


从表面上看,《本韦努托·切利尼的故事》是一部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卧房闹剧。有些时候,艺术家站在他工作室的风箱前,展示着他身为金匠的一面,但焦点还是放在这个可爱的,精力充沛的无赖男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切利尼(Fredric March饰)的真实刻画)


影片一开始,切利尼就试图勾引模特安吉拉(Fay Wray饰,在1933年出演了《金刚》),这一幕包括了两段引人深思的对话(安吉拉:“你甚至都没正眼看过我干针线活。” 切利尼:“有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有爱的时候!”)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场景,他与安吉拉的母亲对她的贞操权进行谈判。


接下来是剑斗和阴谋了:(“谁要是在还没吃完饭之前就把切利尼给毁了,那就是自作自受毁,”他警告他的敌人)。艺术家、他的模特和情欲冲动的佛罗伦萨公爵和公爵夫人(由《绿野仙踪》中的男主角弗兰克·摩根(Frank Morgan)和康斯坦斯·贝内特(Constance Bennett)饰)交换了床铺。


地位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最早的艺术家电影的魅力在于,表现了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艺术家的技艺——这很好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的人设是:充满异国情调、非道德、充满激情,这种想法才是艺术流派的真正基石。


《伦勃朗》

Rembrandt,1936

《伦勃朗》电影封面


时至今日,匈牙利电影导演亚历山大·科达爵士(Sir Alexander Korda) 这版的《伦勃朗》(Rembrandt)仍被视为影视经典。在演员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的塑造下,将这位艺术大师伦勃朗引以为傲的童年,到厌世的晚年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深入刻画了伦勃朗传奇人生中的重要节点。


影片中有一段描绘艺术家进入到灵魂深处的戏,伦勃朗(演员查尔斯·劳顿将傲慢与深情这两种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用一段有关他缪斯--萨斯基亚·凡·优伦堡(Saskia van Uylenburgh)的史诗般的演讲,让这个鱼龙混杂的小酒馆的客人陷入了沉思。


这里还有艺术家被误认是天才的场景,当我们看到伦勃朗揭开《夜巡》(Night Watch)的面纱时,一位品味不佳的观者对着这幅旷世巨作目瞪口呆,要回了他们的钱(众所周知,公众拒绝接受这位最著名艺术家的画作)。当年迈的伦勃朗失去了一切,却意外地留在了一位炙手可热的新晋画家的身边,这是一位伟大艺术家作为殉道者的结局。


“虚荣、虚荣,一切都是虚荣,”他吞吞吐吐地吟诵着《传道书》(Ecclesiastes),还不忘引用了教会人士的话 —— 在这一点上,他们认出他就是陨落的巨星 —— 伦勃朗,而他的眼神令人震惊。


地位与意义:在《本韦努托·切利尼的故事》上映的两年后,《伦勃朗》基本上为后续的艺术家传记电影提供了绝佳范本。影片有争吵场景,也有浪漫的氛围,但这些华丽的场面都是建立在电影试图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焦点转移到了艺术家的痛苦,以及天才与庸俗社会之间的冲突。


《月亮和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1942

《月亮和六便士》 宣传图,1942


导演Albert Lewin的电影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家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是改编了英国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于1916年创作的小说。


不过,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是明确的。故事围绕着画家(George Sanders饰,他后来凭借《关于伊芙的一切》(意译《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饰演影评人一角,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展开,他从乏味的股票经纪人到巴黎画家,再到大溪地的冒险家。毋庸置疑,这段经历取材于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生活,只不过是英国版的高更而已。


“这是一个关于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 (Charles Strickland)的故事,他的职业走向一直被舆论所裹挟。我们的目的不是保护他。”这部电影被一股神秘色彩所笼罩,影片中,作家(Herbert Marshall饰)试图弄清楚是什么导致查尔斯突然抛妻弃子,为何用与世隔绝的方式,追求他的理想。


第二幕中,这位可怜的艺术家被好心的荷兰画家Dirk Stroeve(Steven Geray饰)收留,因为Dirk 相信查尔斯是一位天才画家,深信查尔斯在艺术界占有一席之位。然而,查尔斯却狠狠地羞辱了Dirk。当Dirk的妻子提出要离开Dirk投奔查尔斯后,查尔斯却没有回应她的爱,不久后Dirk的妻子自杀了。


然而,即使在Dirk的生活被彻底摧毁后,他发现自己被查尔斯为他妻子创作的一幅裸体画所迷住了,并恳求查尔斯,允许能资助查尔斯的艺术。实际上,这部电影用Dirk来表现对艺术天才的崇拜,让你陷入一种病态的关系中,为所有的“虐待”找借口开脱。


奇怪的是(或者不是,考虑到电影创作的时间),第三幕,当电影转到大溪地时,故事中令人讨厌的怀疑态度消失了。大溪地是影片中高更传说去神圣化的地方。他在那间小屋的墙上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作品前,查尔斯与年轻的大溪地姑娘(Elena Verdugo饰)相识。这是创作激情如何驱使艺术家超越社会界限,并感染所有与之接触的人的最后一个象征。


地位与意义:《月亮和六便士》的怪异趣之处在于它颠覆了对艺术家传奇的预期:查尔斯不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对生命满腹信心的人;他出奇地高冷。同时,他也不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事实上,艺术家越伟大,就越能摧毁周围的人。《月亮与六便士》驳斥了艺术家高更本人在该官方传记片之前,被塑造的英雄般的灵魂冒险家神话。


《红磨坊》

Moulin Rouge!1952

《红磨坊》海报,1952


继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以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


何塞·费勒(José Ferrer )饰演的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有一种僵硬,但令人信服的智慧,她用各种自己所擅长的技巧来表现这位艺术家小巧的身材。在这部电影中,图卢兹-洛特雷克因双腿畸形而变得自卑,但他却因多次失败的恋爱经历,获得了在艺术上的成就(并养成了酗酒的习惯)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品行不端的妓女Marie Charlet(科莱特·玛钱德,Colette Marchand 饰,被提名最佳女配角)侮辱她,导致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试图用毒气自杀,却突然被创作《红磨坊夜总会的舞娘:拉·古留》(Moulin Rouge: La Goulue,1891年)海报的灵感所挽回一条生命,可以说是艺术让他起死回生


然而,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当图卢兹-洛特雷克了解了真实的拉·古留(La Goulue,Katherine Kath饰)--她曾是《红磨坊》红极一时的明星,如今却沦落到醉醺醺地在街角大谈自己的往日辉煌 。“他们说男人扼杀他们最心爱的东西,” 图卢兹-洛特雷克严肃地说“我的海报破坏了磨坊,随着巨大的成功,它变得受人尊敬。拉·古留——或者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了容身之地。”


《红磨坊》电影中最生动的莫非是艺术家临终场景:生了病,被生活所击垮的艺术家在他的父亲(奇怪的是,由何塞·费勒饰演)面前摆出了一种麻木的状态,他的父亲曾威胁要用“马鞭”抽打他,因为他的艺术玷污了图卢兹-洛特雷克名号,如今却乞求原谅:“你听到我说亨利了吗?你的画要挂在卢浮宫里!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于是,奄奄一息的图卢兹-洛特雷克看到了他在自己的艺术中永生的《红磨坊》中的人物(包括Zsa Zsa Gabor)。

《红磨坊》预告片


地位与意义:这是约翰·休斯顿的电影,一部有男子气概的作品。这位男性艺术家的“恶魔般的缪斯”既鼓舞人心,也能给人带来痛苦。她被赋予了象征的重任,代表着超越资产阶级异化的激动人心的世界。这种比喻在后来的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


《梵高传》

Lust for Life,1956

《梵高传》海报,1956


即使是60多年过去了,文森特·明柰利(Vincente Minnelli)执导的作品仍可以称的上是艺术家传记片。该片着重展现了我们所熟知的梵高故事(年轻的梵高去矿区担任牧师,继而走上艺术道路,发现自己不容于世后,选择了自行了断)。事实上,这可能是这些情节如此令人熟悉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好莱坞电影演员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饰演的梵高听起来有点纽约口音,骨子里透着一股力量:这个环境适应力极差的荷兰人慢慢地在艺术中寻找自我,然后又迷失在他自己的艺术之中


预告片中有一段梵高与酒友保罗·高更( 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饰)探讨女性话题的片段 —— 这证明性冲动是向公众解释艺术行为最简单的比喻( 安东尼版的高更为了引人关注曾表示,他“喜欢又胖又小气,不太聪明的女人”,我猜这有一种虚张声势的意思)


但电影本身确实对阐释艺术家们的创作,以及个人的分歧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还包括了一场对巴比松画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的争论。


《梵高传》预告片


地位与意义:这个关于艺术殉道者的故事被认为是赢得奥斯卡的“潜台词”。柯克·道格拉斯凭该片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终安东尼·奎恩则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他表示感受到了高更的“真传”,学会了如何手握画刷。


根据预告片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使这部电影成功的并不是讲述(梵高)孤独痛苦的那部分,而是梵高和高更的兄弟情谊(尽管他们的情谊中途破碎)。关于艺术殉道者的这个故事,你是知道结局的。所有的正义之痛都让人生厌,然而,拥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能化解一些痛苦


碰巧的是,《梵高传》使这两位艺术家的原型在不同的模式中进行着不断的重复和融合。梵高的精神对于世界而言,太纯净太天真了;还有一些艺术家用他们自发的热情唤醒了他人的觉醒(比如像高更)。我们相信还会有机会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


文 | Ben Davis

译 | Weixin Ji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