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故事?荷赛说,新闻报道不再只靠静止的照片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569   最后更新:2019/02/26 11:21:03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9-02-26 11:21:03

来源:界面  蔡星卓


一场新闻摄影人们的狂欢刚刚平息。


阿姆斯特丹当地时间2月20日12点,2019年第62届荷赛获奖作品提名名单揭晓,迅速引起了国内新闻行业摄影人们的强烈关注。这些行业内人口中的“荷赛”,指的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因其总部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成立于1955年的荷兰,这个比赛被通称为荷赛。


除了对于获奖作品的讨论之外,人们纷纷关注到了荷赛的一个新变化——今年的荷赛新增了年度图片故事、年度交互作品(World Press Photo Interactive of the Year)、年度在线视频(World Press Photo Online Video of the Year)三个奖项。这似乎意味着,在新闻行业日渐转型的视觉报道领域,荷赛也在探索和鼓励着更多的可能。


荷赛在新闻摄影人眼中的权威地位不可否认,但也非人人都赞同它的“神坛”地位。此次荷赛,中国摄影师无人获奖,但依旧有不少中国摄影师参与到其中,甚至不乏被调原片的作品(被调原片说明已经进入了比赛的后期阶段,但不代表百分之百获奖)。我们邀请了六位摄影师,其中包括行业内的摄影记者,以及一位自由摄影师,讲述他们曾经距离荷赛一步之遥的作品。而他们“讲故事”的方式,除了图片线索本身,还包括视频的新媒体形式。当下新闻报道摄影转型的时期内,他们如何看待这场瞩目的比赛?他们的个人创作,在这样的时代里又将会怎样进行下去?


崔力(现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曾参与2017年第60届荷赛)


记得当时刚刚开始春节假期,我带着孩子和太太自驾去海口过春节。刚到海口的那天晚上半夜,我的邮箱收到荷赛让我调原片的邮件。我是早上七点刚过醒了的时候看到的,第一反应很高兴,毕竟这是行业内最高奖项。于是我赶紧定了当天往返重庆的机票,回家找照片。当时没票了,只能买头等舱飞回去,往返大概八千多块,现在想想蛮肉疼的。


当时投的那组《城市缝隙》是拍摄重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选择这一组照片是因为觉得题材和形式都还不错。最后被调原片的那张照片(如下),估计是被评为从中选出一张放入了单幅的单元之中。这组照片我到现在还在继续拍摄,但并不专门进行,碰到了就拍两张。


对每个做摄影的人来说,特别是报道摄影师,荷赛其实是一种认可。不过得奖这个东西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毕竟荷赛和我们最大的区别不是摄影语言上的,而是价值观上的不同。


我一直觉得摄影是个单张的艺术,单幅讲故事或者并列讲故事或者宏大叙事都不错,但我们现在拍得很多所谓图片故事我真觉得是一个夹缝产物,会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达被视频代替。现在我还在拍重庆,拍我看到的重庆。都说拍好身边的,其实也是给穷找借口,报道摄影师穷。


崔力投稿作品《城市缝隙》:

这张照片当时被调了原片






金立旺(现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曾参与2019年第62届荷赛)


我距离荷赛最近的就是这一届。在(投稿)截止日期前一天,我挑选了几组照片上传,1月17日收到调原片的邮件,2月20日收到通知落选的邮件以及“安慰”信。


我投稿的这一组照片叫《与受伤的候鸟对话》,是去年参加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采访团沿长江而下采访,在鄱阳湖边一家候鸟医院拍摄的。两大客车的记者,只有不到一小时的采访时间,拍摄环境嘈杂,时间非常仓促。在当地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我拍了5-6个还算过得去的画面。这只候鸟在这家医院已经多年,它所待的房间非常有氛围,斑驳的墙壁,破落的窗户,非常吸引我。因为我想拍一张这只候鸟和其他护鸟人一起的合影,这位医生去抓鸟前发生了这一幕“对话”,有点出乎意料,但对话的场面中的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戏剧性。选择投送这组照片,是因为鄱阳湖是我国对打的淡水湖,每年候鸟迁徙量非常大,有相当的关注度。我一直关注着鸟、湖、人的关系,以前就拍过几次。


荷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她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专业化的标准,对于职业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赛事。我认为,尽管荷赛本身带有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多年的实践下来,已经有些框框,比如对于一些题材的过分偏爱、对于一些表现手法倾向性明显、对于中国认识不够全面等等,这些我们需要批判地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项赛事的专业性,对于我国新闻摄影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就目前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具有借鉴性。参加荷赛,重要的在于参与,获奖是其次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于题材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一开始可以模仿,但是最后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为了获奖而去拍摄照片,低劣的模仿、投机性的选择题材去迎合评委的品味,是没有出路的。作为摄影专业从业者,最为重要的找到自己,对自己负责。摄影是一辈子的事情,最终的评价是基于对你所有作品的评价,而不是某一张或者某一组。


我目前进行的拍摄,日常主要从事科技条线的采访拍摄,工作之余,用大画幅相机关注中国的变迁,在拍摄《过渡》、《科学研究》等项目。


金立旺投稿作品《与受伤的候鸟对话》:




王翰林(自由摄影师,曾参与2019年第62届荷赛)


我参与的是今年第62届的荷赛,投的是Digital Storytelling长片类别。我知道这个奖项是看到去年看到摄影师罗晟文的作品获得短片提名,他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摄影师,于是就激起我把自己的视频作品也拿去试一试。因为我不是新闻从业人员,没有记者证,所以我在投稿的时候搜集了很多关于我的作品新闻稿和画册,最终他们才允许我进入。我是在2月1号收到通知,进入评委会评选,并提交了一些视频截图和一分钟预告片,还有海报,并被告知在2月10号出结果。


我的投稿作品是《寻觅鲁博》中的视频部分,我认为这部分最适合讲故事大赛的要求。这组作品是我在2017至2018年期间完成的,讲述的是我寻找与我相关的历史与记忆,又回到一些旧地,感受一些情感,搜集与我的身世有关的文献和物品,拍摄了我的家人和一些与我相关的景观。是关于我私人情感的一组作品。我对荷赛关注很久,但我没有新闻性的作品可以参与,所以觉得Digital Storytelling是离我最近的一个类别,从最终提名的那些作品来看,我的主题还是比较私人的,不太关乎人类得宏观命运,但我确实是在讲故事,可能这里面有契合点。


我认为荷赛是大家学习和了解多国文化的平台。它是一项专业性的比赛,有很好的宣发,但也不要过分迷信。我觉得他们本来就没有限制谁可以参加谁不可以参加,他们只是在追求专业性,以及是否符合奖项的宗旨——奖项本身并没有刻意去限制某一类人或摄影。对事物的表达方式多元化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目前在拍摄一组关于一种病症和濒临死亡的作品,也是比较私人化的,关乎我的家庭,正在进行中。


王翰林投稿作品《寻觅鲁博》(视频部分截图):








李隽辉(现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参与2019年第62届荷赛)


距离荷赛最近的一次就是这一次,2019年的第62届荷赛。1月17日我收到邮件,被告知需要上传原片,当天就传了。


我投稿的作品拍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工业园区中的当地雇员。是2018年8月份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两个中国工业园区进行的拍摄采访。选择这一组照片的原因,一是之前比较少看到有人拍摄类似的题材,再者影像的素质还可以。


作为行业内的一个比赛,荷赛一直是标杆之一。对于还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从这里能看到同行所做的工作,也能从细微之处的改变了解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比如增加了视频、多媒体等报道形式的奖项,还有长期项目和团队合作项目,每年都会有变化。


我目前的工作还是以报社的工作为主,在准备3月份两会的选题。


李隽辉投稿作品《在中国工厂上班》:






刘行喆(前澎湃新闻影像新闻总监,现梨视频内容与版权总监,曾参与2018年第61届荷赛)


我参加的是2018年61届荷赛时被调底,1月19号组委会发出了调底的邮件,结果邮件直接进了我邮箱里的垃圾箱,直到1月23日我在外地出差的时候才发现。邮件中组委会要求在48小时内提供原片,我因为已经错过了这个上传时间,所以给组委会写了一封邮件解释情况,后来在第二天收到了来自组委会的回复,让我24小时之内必须上传原片。我按照要求上传原片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期。


当时投稿的作品主题是当年非常热门但是鲜有摄影师问津或深入报道过的一个题材:比特币。为了这个项目的拍摄,我前前后后大概准备了一年半,因为众所周知比特币在国内是比较灰色的地带。从认识玩家,到进入比特币玩家这个圈子,到认识“矿”工,再到矿机生成企业,最后是国内最大的交易平台,我几乎把这个链条上的各个人群都摸了一个遍。拍摄分好几次完成,我试图完整地向人们展现神秘的比特币生态圈。因为投送荷赛的张数限制(组图十张),最终的投送内容偏向于向观众展示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间,这样一群“淘”金人的生活状态。


今年荷赛新增了三个奖项,分别是:年度图片故事、年度交互作品和年度在线视频 。我认为这不是变化,而是随着多媒体和数字化的爆炸式发展,传统的荷赛也在对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和对当下视觉报道新趋势进行调整和适应。


荷赛就好比电影届的奥斯卡或者音乐界的格莱美,是每个新闻或纪实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荣誉,是心中的一座圣殿,它激励着全世界的摄影师为之努力奋斗甚至付出生命,它也是我们观察世界、审视自己的一个窗口。同时对于中国摄影师来说,中文报道在世界报道中地位很低,荷赛是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摄影师的一个渠道。但是它的权威性也在降低。我知道有不少中国摄影师是抱着买彩票的心态在投送荷赛,这是对这个奖项的不尊重,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没有投送62届荷赛,但是未来有值得投送的作品,我还是会继续参赛的。


刘行喆投稿作品《逐梦神秘比特币:深山里的“印钞厂”(Inside the World of Chinese Bitcoin Mining)》:







张磊(现天津日报摄影记者,曾参与2016年第59届荷赛并获奖,并参与2019年第62届荷赛)


2016年我获得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当代热点类的一等奖,当时报送了两个题材的照片,一个是雾霾题材,另一个是天津港812爆炸的题材。当年这个两个题材都被调取了原片,雾霾是单幅,天津港812爆炸是组照,最终《中国雾霾》获得了荷赛。今年的1月17日,我收到了荷赛调取原图的邮件,是我投送的《绿地》主题的一幅照片——我在2018年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城市防尘网的图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当时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是被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绿色防尘网所吸引住了,虽然这些人造景观看起来很有趣,甚至有些魔幻,但它却真实的反映了人们对环境改变所作出的努力。我想这样的题材会非常适合图片来表现。


我个人对这次奖项的设置没有太多的研究,赛前只听说增加了年度图片故事类,摄影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用图片讲故事。之前年度图片都是单幅,这次增加了图片故事类奖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也会让我们见到更多的精彩图片。至于年度交互品和年度在线视频两个多媒体奖项我觉得应该也是随着新媒体时代而应运而生的吧,影像毕竟是多元化的,出现更多的呈现形式应该是一件好事。


荷赛的全称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顾名思义它其实是全世界的新闻摄影师(或者说是报道摄影师)每年一度的一场业内比赛,或者说是对一年重大新闻事件影像的一个总结,荷赛的权威性使得大家对它的期待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受到业内乃至摄影爱好者的重视。个人认为摄影记者是一个要靠激情与自觉才能做好的职业,然而这种看似散漫的工作恰恰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摄影记者的潜能。某些时候拍出一张好的照片,不一定在每天采访的过程中,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是一种不经意的感觉,这也许是摄影记者与其他工作不同的地方。


每年一度的荷赛开赛前,许多摄影记者都要挑选自己这一年拍摄照片,这其实是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总结,看看这一年下来有多少新闻图片可以达到参赛的标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荷赛揭晓后,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来年可以继续努力。荷赛对于我的意味着寻找差距。


从表面上可以说现在是中国报道摄影最好的时代,各种高性能的相机、多媒体的拍摄手段,以及众多的发表途径,这些都让报道摄影师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随之而来也让许多摄影记者走进了误区——他们逐渐没有了自己的摄影语言,大多为千篇一律的拍摄手法,一味追求点击率的拍摄主题等等。这些也使得我们忘记了要回归到“新闻”这个主题上来。荷赛还是比较“传统”的,这种传统是继承了影像报道的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荷赛不是图片展,他是对新闻的总结。虽然这些年新闻行业经历了许多起伏,但新闻本身不会消失,荷赛也不会改变,只有摄影记者要在这样不断的变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前我还没有确定要拍摄的主题。


张磊投稿作品《绿地》:

这张投稿照片当时被调了原片






文中所有图片和视频由摄影师本人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