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普利策奖得主黄功吾:越战摄影《火从天降》不会再有了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821   最后更新:2019/01/16 09:50:29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9-01-16 09:50:29

来源:澎湃新闻  陆斯嘉


对于越战,美籍越南裔摄影师、普利策奖获得者黄功吾黄功吾的新闻摄影作品《火从天降》因纪录汽油弹喷烧后赤裸的越南女孩一直是难以忘却的,黄功吾因此作一举成名,他和他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皆因这张照片扭转了生命轨迹。

黄功吾去年已宣布退休结束其长达 51 年的摄影师生涯。不久前,黄功吾先生来到上海并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他详细回忆了发生在1972年6月8日拍摄《火从天降》那天的故事,也分享了他的近况以及对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未来的“担忧”,“不会再有《火从天降》那样经典的新闻照片了。”

黄功吾(Nick Ut),1951年出生于越南隆安,一个曾经拥有电影梦想的少年,因为战争彻底改变了轨迹。黄功吾的哥哥,是一位阵亡在战场上的美联社站地摄影师,少年黄功吾继承了哥哥的事业,重返战场,以一张轰动世界的照片《火从天降》(又名“战火中的女孩”)记录下20世纪人类的一个重要历史瞬间。
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写道:“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越南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这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
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以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奖,也被誉为是提早结束越战的摄影作品。拍摄那年,黄功吾年仅22岁。
不久前,上海IG映界影像艺术馆联合美国露西基金会共同举办了为期四天的中国首届露西摄影大师工作坊,由黄功吾和另一位美国知名摄影师马克·爱德华·哈里斯共同主讲,向中国学员传授故事专题摄影的经验技巧。

黄功吾(1951-)

工作坊期间,黄功吾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他详细讲述了《火从天降》的拍摄、刊登始末,同时也分享了他此后的摄影生涯和近况。谈及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工作和出路,他表达了忧伤,随着美国报纸逐渐取消摄影记者的岗位以及战地新闻报道自由度的下降,越战战场上那样经典的新闻照片“不会再有了”。
《火从天降》与越战记忆

《火从天降(战火中的女孩)》 ,黄功吾,摄影,1972年6月8日

黄功吾在拍下这张照片后,就拍摄了他最著名的《火从天降》。

澎湃新闻:去年您从美联社退休了,听说在最后一次拍摄时,身后还有美联社的摄影师在拍您,之后会为您出版传记和纪录片。回顾一生,您认为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黄功吾:
我在美联社工作了51年,对于一位记者而言,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最大的成就应该说是拍照本身,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那幅照片,全世界都认识了我,即使在中国,人们也会关注这张照片。这张照片,让我的生活忙碌并充实。

澎湃新闻:您一生一定无数次讲述起《火从天降》这张照片,但依然想听您本人谈谈1972年6月8日拍摄这张照片的经历。
黄功吾:
那天,我在早上七点离开西贡。大约七点半左右乘车到达全邦。在战争期间,我一直在高速公路1号上,当时高速公路上没有灯,这是一段非常危险的路程。到处都有埋伏。在美国人和南越军队向越共开枪后,他们会在路边留下尸体作为警告,不要参加或协助越共。一些越共非常年轻——仅仅15岁。
6月8日,全邦周围已经是激战的第二天。当我开车到达那里时,我看到成千上万的难民正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是一名美联社摄影师,那天有很多其他媒体,ABC新闻、BBC……有超过10名摄影师在那里。那天早上,村里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和轰炸,所以一些媒体在凝固汽油弹被投放之前就离开了,因为他们认为获得了足够的资料。但是中午12点半左右南越空军投放了凝固汽油弹。
当时,我有四个相机:两台尼康和两台徕卡,以及24毫米、35毫米、50毫米、105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的镜头。四十年前,需要携带很多镜头。这不像现在我们拥有非常锐利和快速的变焦镜头。我有大约50卷Tri-X胶卷和一些彩色负片和几卷反转片。

黄功吾在越战期间拍摄的照片

黄功吾在越战期间拍摄的照片

黄功吾在越战期间拍摄的照片


当我第一次看到凝固汽油弹爆炸时,我以为村里已经没有平民了,在前两天,成千上万的难民已经逃离了这个村庄。四枚凝固汽油弹被投下后,我开始看到人们从火球里跑出来,浓烟弥漫,我拿起我的尼康相机,装上300毫米的镜头,开始拍摄。当他们靠近时,我用了徕卡。首先有一位祖母带着一个婴儿在我的相机前死去。然后我透过我的徕卡的取景器看到,这个裸体女孩正在奔跑。我想,“哦,我的上帝。发生了什么?这个女孩没有穿衣服。”我一直用35毫米的徕卡M2拍摄,光圈是f2。那台相机现在在华盛顿的一个博物馆里。

我几乎用了一整卷Tri-x胶片拍她,然后我看到她的皮肤在脱落,于是停止拍照。我不想让她死。我想帮她。我把相机放在路上。我们把水浇在这个年轻女孩身上。她的名字是潘金淑。她不停地大喊“太热了”。那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在震惊的状态中。
她的叔叔问我是否会把所有的孩子带到医院。如果不这样做,我知道她很快就会死。我立刻说,“是的。”潘金淑不停地尖叫:“我快死了!我快死了!”她的身体被烧伤得很厉害,眼泪喷涌而出。我那时以为她会在我的车里死去。当我们到达位于古芝的医院时,没有人可以救她,因为那里已经有很多伤兵和平民。当地的医院太小了。他们问我:“你能把所有的孩子带到西贡的医院吗?”我说,“不,她会在任何一分钟死去。” 我向他们展示了我的美联社媒体通行证,并说:“如果其中一人死了,你就会遇到麻烦。”然后他们首先处理了潘金淑,因为她受了重伤。然后我回到西贡的美联社办公室去冲洗我的胶片。
澎湃新闻:当时你是自己冲洗照片的吗?对于选择一张裸体照片是否有过讨论?
黄功吾:
我和东南亚最好的暗房操作员,同时也是一名编辑的石崎·杰克逊一起操作。我们把胶卷卷到片轴上。一共有八卷胶片。他在我刚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就问:“黄功吾,你拍了什么?”我说:“我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胶卷。”所有的照片都是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的。杰克逊看着这些照片问道:“为什么这个女孩是裸体的?”我说,因为她被汽油弹炸伤了。他听到了这一消息,并裁剪了一张负片,并冲印了样片。当时值班的编辑是卡尔·鲁滨逊,他说, “哦,不,对不起。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在美国使用这张照片。”
然后美联社在西贡的图片编辑霍斯特·法埃斯, 以及美联社的记者彼得·阿内特在午餐之后回来。霍斯特看到我的照片,问道:“这是谁的照片?”其中一位编辑说是我。他让我讲述这个故事。然后,他对每个人大喊:“为什么这张照片还在这里?马上传照片!”然后他开始看着我的胶片放在灯箱上,裁剪出他想要的画面。这张照片在西贡时间下午三四点左右,由西贡送到东京,然后由无线电传真发送器从东京送到纽约。
澎湃新闻:纽约办公室收到后是什么反馈?
黄功吾:
我们接到来自纽约的电话,说这是“一张惊人的照片”,并要在世界各地使用。其新闻价值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裸体元素)在这里是OK的。

黄功吾摄影作品

黄功吾摄影作品

黄功吾摄影作品

青年时代黄功吾(右)


摄影记者的未来:“让人忧伤”

澎湃新闻:隔了那么多年听您亲口讲述,依然震撼。让人感动的是,同样在灾难现场,您救助了越南女孩。但另一位非洲小男孩,趴在海边,摄影师拍下后离去,小男孩生死未卜。这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饥饿的苏丹》让拍摄者凯文·卡特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他却在获奖后不久,因为饱受谴责和自责,选择了自杀。您怎么看这件事?

《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摄影,1993年

黄功吾:我和卡特不直接认识,他的照片的确激起了很多人的怒火,后来有人拿我和他作比较,我为此也曾经接受过不少采访。我想说,假如我当年拍下了那个越南女孩又没有去救她,我也会杀了自己。

澎湃新闻:回到您的摄影,《火从天降》无疑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对你之后的记者生涯有哪些影响?
黄功吾:
这张照片不仅给我,也给照片中的女孩潘金淑带去很大的转变,她后来移居加拿大,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很多当年参加越战的美国兵说,因为这张照片,他们不想死,想早点回家。有些没有上战场的年轻人写信告诉我,因为照片让越战提早结束,他们很高兴,不用卷入战争。我拍过很多战争照片,那一张无疑是最好的。

黄功吾与《火从天降》的主角,从战火中起死回生的越南女孩潘金淑成为朋友,经常通电话。

澎湃新闻:您曾说,越战之后就不喜欢再拍摄战争题材,那么移居美国后,您的主要拍摄方向是什么?
黄功吾:
越战结束后,我先在东京美联社工作了两年,之后去了加州好莱坞,因为结婚,有了孩子,我不再想拍摄战争。我当时差一点被派到伊拉克战场报道,在越南我们有充分的报道自由,但在伊拉克却不再自由,最终我也没有去那里。在加州时,我拍摄各种各样的题材,体育、影视明星、大火,几乎所有内容我都会去拍。

在加州工作时期,黄功吾拍摄各类题材,体育是其中之一。

黄功吾新闻摄影作品

澎湃新闻:2008年您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对上海的一切都很有兴趣,这十年来,您拍摄过哪些关于上海或中国的内容?
黄功吾:
我到过全世界很多城市,上海是一座非常干净的城市,市民都很友好,食物也好吃,我很想搬到这里来生活。我这几天都早起到公园转转,拍上海市民打太极拳。

2008年,黄功吾第一次到上海,拍摄了独特视角的图片。

澎湃新闻:您这次来沪的工作之一是举办摄影工作坊。从学员的反馈来看,您觉得中国当代摄影师的摄影意识、表现手法,是在怎样的水平?
黄功吾:
我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摄影师,他们都很棒,他们都有很好的“眼睛”,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年轻的摄影师都能负担起很贵的相机,很多美国年轻人也未必能买这么好的相机。

黄功吾(右一)在上海参加工作坊,与中国摄影者分享拍片经验并指导拍摄。


澎湃新闻:近十年间,全球媒体经历重大变革,纸质媒体衰落,新媒体崛起,短视频大幅代替了图片新闻。图片新闻黄金时代过去了,“决定性瞬间”也逐渐消逝,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功吾: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美国,对摄影师来说是比较艰难的,有些摄影记者不得不转而从事文字工作。但很多记者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依旧会坚持拍照,我现在每天都会出去拍摄。在美国,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记者用上手机拍摄视频。

澎湃新闻:那摄影记者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黄功吾:
也许就消失了,很让人忧伤。据我所知《纽约日报》取消了摄影记者岗位,给文字记者配备了手机拍照,《芝加哥太阳报》也如此。
澎湃新闻:也许再也不会诞生《火从天降》那样经典的新闻照片了。
黄功吾:
我想,不会再有了。
(感谢范筱苑女士对本次采访提供的帮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