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痕的语言特征——逻辑经验主义之僭越
发起人:renke gallery  回复数:0   浏览数:1418   最后更新:2019/01/15 10:03:31 by renke gallery
[楼主] renke gallery 2019-01-15 10:03:31


诺然

世界赐予物以物之本质,艺术家赋予作品以作品之灵魂。


1993年,李秀勤以松木和金属创作了雕塑《被开启的记忆》。1994年,李秀勤以同样的材料和形式,创作了《被开启的空间》。这是艺术家本人身体的觉知,记忆的痕迹。这觉知,来自于身体的本能,这痕迹,来自于心灵的创伤。而本能和创伤,都来自于艺术家的虔诚。


所有艺术都是关于生命的艺术,而生命的实质意义是呼吸与存在。


 2000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大型石雕《开启秘密》,李秀勤以铜柱开启顽石的巨大身躯,向大自然敞开怀抱,但秘密已经不是记忆带来的疼痛。2013年李秀勤的铸铝作品《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仍有记忆的结点,但同一的轻型金属材料,让这组雕塑有了音乐般的轻灵和节奏,全然的美与呼吸是整件作品的特质。


李秀勤的艺术创作之路,就这样在记忆的命题与情感价值之中走来。


一次失明的经历,让她接触了盲文。盲文的盲点,给了她无限开阔的思维。她在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同化,她认为雕塑,不应该仅仅是视觉艺术。她的两件金属焊接作品《触痕一部推拿学》No1No22012创作完成。这两件作品像是例证性的多重记忆,盲文的点像夜空的星辰一样,落在被废弃的工业废料上,成为光的导引。一部病残呻吟的机器,有了新的呼吸。


西方艺术,表现的往往是特定空间里的时间定格;而东方艺术,则更多地展现无恒时间概念里的空间灵动。


西方的铸铁雕塑,属于特定意义的艺术形式,它强调有形存在的优越性。东方的抽象水墨,艺术家建立起观者与作品之间的非关联式的牵挂对应,属于绝对的无理由的必然性。每一个时代的水墨,都在创造其自身水墨的理型。而历代传统水墨,均以笔墨为其理型对象。


然而,李秀勤新近创作的水墨《触痕》系列,完全放弃了西方艺术纯粹逻辑描述的手法,同时也完全放弃了中国传统水墨必以笔墨表现的手法,通过对雕塑的拓印叩击,以平面的,边缘的和末端的触痕,将盘桓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意识或无意识状态呈现在宣纸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拓印,是触觉,一种留痕的艺术。这样的展开,贯通了西方和东方,没有所谓的建构和重建,将主题物象的有限事件直接解放出来。这一系列的作品,突破了三维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域化,没有设定任何目标和界限,将生成的意象直接对存有敞开。这种敞开并不强调任何创作意念,却似乎有了更宽泛的表达。


李秀勤的《触痕》作品,那些看似形而上的风景水墨静物画,像一个个时间系列的平行时刻中的空间变幻,没有情绪和情感的纠缠,只有纯粹的能量和光。这画面的光,是自我照耀的,并非等同于产生阴影的光线。我们无须去解读它的意涵,画面上的相对空间,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时间,而是时间散漫的流逝中,空间基于无序的有序,或有序的无序。这种无结构意境的纯粹表达,让观者通过自然的直觉即意识,来领略画面呈现的能量与呼吸,同时,又忽略事件之间关系的确立。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形式有两个构成,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而遗传学几乎是与之同时诞生的。这是人类伟大的二十世纪的开端。与此同时,西方绘画艺术开启从具象走向抽象的旅程。然而,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仍然以逻辑经验主义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无法摆脱西方工业化的特征和局限,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对自身有机体的物质结构及其机能已经了解愈来愈多。随之,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将成为当代社会追寻哲学冥思的源头。而当代艺术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将在纷杂繁复的追问中开启自身的深度。人的生命和意识自身会进化并回归,艺术和思想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奢侈。艺术和生命,将永远超越目的论和机械论。艺术创作,也将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当代人的意识状态。


当代艺术,已然不再把人作为主体或主题,艺术品也并非只是人类思想的纯粹目标或载体。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的事。艺术技巧和表达艺术的手段,可以是多样性的。然而,当代艺术语言表达的效应是趋同的:撇开人文主义范畴内的争执,回归生命存在的本质,意在唤醒人们对所有宇宙生物的关怀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毫无疑问,李秀勤的《触痕》拓印系列作品,作为水墨艺术的创新与实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