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景:疏离的时间沉淀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596   最后更新:2019/01/14 16:18:04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1-14 16:18:04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我”的风景

常青画廊 / 北京

2018/12/8 - 2019/3/3

常青画廊 “我”的风景 展览现场


事物在朝向不同时间段,在面向不同身份,世界观的人时也会呈现出不同面孔。举以色列的哭墙为例,这座建筑物本身是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登基之后修建的所罗门神殿遗址。但公元1世纪时神殿的重建却成为波斯人希律王统治犹太的残酷罪证,因为对于破国之后的犹太人而言,重建所需的巨额花费和人力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重罚。但公元70年的神殿再次被罗马人毁灭,遗留下来的西墙,成为之后流离失所的犹太人团结的象征。从而我们能看到虽然墙只是简单的垒砌,但当其每一块石头都超出单个个体能力之外时,因超出普通个体的意志和精神范围,其产生的聚合力量也就承载了更为凝重的文本。而就哭墙而言,它既记录了以色列的辉煌和神圣,也记录了历史中的奴役和残暴,此后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聚合或分离。

而就常青画廊展览“‘我’的风景”而言,其中的艺术家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让人疑惑的是什么让她们聚合在一起,假如套用今天流行的多元化,后现代等名词,反而失去了真情实感,也隐没了串联其中的维度。策展人玛瑙 (Manuela Lietti)选择的艺术家跨越年代从70到90出生的艺术家,而地域上跨越了西北到东南。这些因素决定了展览本身不仅仅是对“风景”或“我”的一个简单提问,亦不能用女性五人展来概括。

秦晋《白沫》 三通道录像(彩色,有声)39'48'' 2014年


艺术家秦晋的作品占据着第一层主厅,在画廊西墙,也是画廊最大展墙上,艺术家将墙体漆成黑色,再用粉笔描绘出巨幅风景。漂浮着火烧云的黄昏,天空中漂浮着两条彩带——“你给了我一切,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让人联想到15世纪丢勒的木刻版画。在东墙上展示的是黑板报装置,艺术家将空间构架出学校场景记忆,这些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集体性的生存经验,对于70后艺术家而言,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截然不同的社会阶段。早期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信守来源于献身(牺牲)精神,对于某种理念的认同,维护,甚至牺牲自我的个体利益不是故事。在70后的经验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是身边人的生存状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故事也发生了改变。

秦晋《新编故事园地》 黑板、粉笔、金色木相框

101× 259.5×11cmx (3)  2016年


三块黑板报上写着四则故事,从左到右《新编故事园地》系列,第一块黑板“墙东的自白”说的是杂技演员墙东的受邀出国演出,因为练功太勤,所以暴食而肥的故事,末尾附加了一则如何去污的说明。第二块黑板故事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邱少云童年家庭往事,后半部分是邱少云在部队的生活记忆。第三块版将阿里巴巴的故事和邱少云为了掩护队友就义的故事隔字穿插,编织起一个模糊而嘈杂的文本。艺术家通过文本的交叠和错置将时代修辞和印痕呈现出来,而以往的集体主义精神遭遇时代编码后,变得割裂而陌生了。


展场中也布置了艺术家的视频作品,在一个封闭的四方形空间里,三块荧幕播放着三段视频。一段是一名女性站在海边,镜头游移于海浪,水草和脚边的裙摆;第二幕中女性有两位,一老一少,躺卧在床上,枕头与床的的夹缝中不停地溢出泡沫,镜头偶尔切出一封信的信息,与思念和海有关;第三幕是一个女孩在植物园漫步,穿插一对母女在林荫道上的镜头。三个荧幕的图像互为指引,艺术语言更加抒情贴切。同时也能看到艺术家惯用的修辞手法:穿插,转译。关键的是,所有的呈现又都是在主厅的仿革命叙事中发生。

杨光南《结石1号》树脂,不锈钢等 4×60×60cm 2016年

常青画廊 “我”的风景 展览现场

杨光南作品涉及艺术样式非常多,雕塑专业出身的她喜欢将日常工业用品与自然物重构组合,采用的表现形式多样,涉及到雕塑,装置,影像。在早期创作中有大量创作利用到仿生和拟态的方式来创作。但此次展览中,杨光南采用了一种更加形式化的语言:设计构成的抽象语言结构着作品,在选取材质上艺术家更加用心,使得这些现代主义图像成为了沉淀物。《结石》系列作品利用到了水泥,工业金属,树脂等材料。树脂材料的利用使得积累的物产生了仿生效应,树脂的沉积会让人联想到动物油脂,因此几何化的作品仿佛是从某种生物身上剥离下来的残片。是谁的残片,是城市集体的还是个体的,作品给于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只是在展场中延续着风景的枯萎,最后圆柱形的装置集合像是为沉寂准备的烛台。

常青画廊 “我”的风景 展览现场 杨光南 《结石》系列


阚萱的作品《138元》是两屏的视频作品,作品中能够看到的器物和空间都来自2012 年。艺术家在创作《大谷子堆》时,她住过的不知名小旅馆的房间,它们的价格不约而同地被统一为138元。而《大谷子堆》是艺术家以地理考察的方式获取中国历代帝王王陵的视觉信息。而作品《138元》显露出来的整齐划一,也让人意识到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左右着这一切。此外,作品的背景音乐其实是雨水滴落在桶里发出的撞击声,艺术家有意识将声音反复循环与视频中的廉价梳子的抖动相呼应,并循环播放旅馆中脏乱,单一的浴室结构,以小见大地构成一部日常史诗。《无题》为安全铁丝网的节扣被放大为花岗岩雕塑,映射出历史性的禁锢,作品凝重,痛苦,持久难解却彼此相同。

阚萱《138元》录像装置 30分钟 2018年

阚萱《无题》 尺寸可变 花岗岩 2016年


王凝慧是唯一利用天文学材料的艺术家,她善于利用自然物和镜像来创作作品。面对现代性,王凝慧将其置放在一种未来主义的幻觉当中,无论是被篡改的航天照片,还是被刻上铭文的铁陨石。作品映射更多的是因日常平民因无知和恐惧而幻化出来的科技憧憬,而背后又勾结着社会和历史种种重复和阴谋。日常镜子中投射出来的行星影子与其说是肖像,不如说是一种为了适应社会制度臆造的距离和空间而驯化的集体人格。

常青画廊 “我”的风景 展览现场

王凝慧《无题》 铁陨石 30.5 x 8.9 cm 2017年


陈丹笛子的作品《细枝末节的风景》以散落的游记影像串联起主体与记忆。所有照片又被归纳在一片假绿的背景当中,照片中艺术家面向植物的根系,岩洞深处,因植物怒长而撬开的砖石,这些影像看似描写景物,但又像是映射那些执着于本质,生命本源,知识的个体。而在作品《未来症》中艺术家将自己的语言穿插在两位诗人波德莱尔和博尔赫斯的诗句之间,以日光灯的方式呈现,以一种弱视觉的方式来获得白日梦般的恍惚。

陈丹笛子《未来症》 灯管及刻字 (6件)  尺寸可变 (每件高:90cm) 2015年

陈丹笛子《细枝末节的风景》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2018年


整个展览从小件物品到大的风景墙,都没有脱离策展人的理念,“‘我’的风景”因艺术家不同年龄生存经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不同层面的知识结构带来了不同的透视视角。但艺术家们没有脱离对社会现实的阅读,也没有提出任何假大空的理念,假如谈论共同点,艺术家都有着对时代的批评视角,但又是以破碎疏离的方式缓缓地流露在作品的间隙。


文:李旭辉

图:常青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