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钦双年展呼唤“非异化”生活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438   最后更新:2019/01/08 11:13:05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9-01-08 11:13:05

来源:艺术中国ArtChina  凌敏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主题


12月15日我搭乘印航班机前往科钦参加国际双年展协会年会。科钦是位于印度西南部的港口城市,为什么要在那个地方开年会呢?因为那里正在举办双年展,这是了解印度情况的好机会。而在科钦这几天,我跟其他与会者一起参观了科钦双年展的大部分展馆,同时走进巷弄、走向海港。我的感受恍若穿行在不同时空之中,除了疑惑、感叹,更多的是对科钦双年展主题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呼唤“非异化”生活?

科钦双年展策展人安妮塔·杜布(Anita Dube)


一、繁富的艺术与简陋的市容形成巨大反差


按照科钦双年展策展人安妮塔·杜布(Anita Dube)的说法,本届科钦双年展旨在探讨“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安妮塔生于1958年,拥有德里大学(历史)学士学位和沙耶若大学艺术批评硕士学位。她是个非常活跃的策展人,曾参与多个印度和国际艺术大展。这次她联络95位来自世界各大洲的艺术家,试图在科钦为“非异化生活”揭示出某种可能性。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什么是“非异化”?这要从“异化”说起。在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异化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分离与敌对。就人而言,是指人的生产及产品反过来对人形成的压迫。换句话说,人本来是主人,是劳动、工具、产品的主人,但结果刚好相反,人失去了自由,成了劳动生产和工具产品的奴隶,这就是异化的过程和结果。尤其在工业社会,在资本环境下,人的异化是非常明显的。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安妮塔认为,非异化的世界是一个相互拥抱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和别人一起享受我们的智慧与美丽;在那里我们可以相爱;在那里我们不需要把“他人”当成敌人,就能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在她看来,现实世界是有敌意的。如果我们想在地球上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以谦卑的态度拒绝为资本服务。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为此,她构想以“非异化生活”为诉求,将本届双年展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展览,将同步的、历时的、有影响的、有现实性的作品组合成拥有不同思想色彩的交响乐呈现给大家。另一部分是营造一个随意而有力度的对话空间,在那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策展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而关于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可以在这种没有权威的对话中发问并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说实话,也许是因为语境关系,也许是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不够,对安妮塔的想法一开始我不太明白。不仅我是这样,其他外国同行也有类似感受,对这届双年展的主题心存疑问。要知道,科钦是个具有五百年开放历史的港口城市,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在这里,葡萄牙人来过、西班牙人来过、英国人来过,中国船队也来过。而目前这座城市的简陋程度与它厚重的历史是那么不配。反差之大令人吃惊。来客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照理说,这座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都会,本该是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竞豪奢的地方,起码也应该是个小康城市。为什么五百年来好像没有发展。走在窄窄的沙土路上,两边是破破的平房。漫步海边,那平缓的阿拉伯海海滩基本上是原生态模样,很少看到高大上的基础设施。沿街的铺子相当简陋,卖着一些不知来路的日常用品。而从当地人的脸上,从他们做事情的节奏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平和,一种未开发的神情。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这里做“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这种主题的双年展意义何在?令人费解。

中国艺术家宋冬作品《水庙》


不过,如果你只是从市容市貌来推测一个地方的社会发育程度,那可能是错的,甚至错得离谱。因为还有一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当地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因为艺术是最集中最能反映当地人精神状态的镜子。在本届科钦双年展上展示的作品以及主办方推出的互动交流活动,它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相当明显,尤其是那种地域特色和当地人的参与态度,那种紧紧地将现实生活和作品的构成联结在一起的做法,那种对当代艺术的独到理解,让与会的国际同行感到意外。这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中国艺术家宋冬作品《水庙》


二、在当代艺术中照见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


佛教产生于印度。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冥想与修行的文化。要理解印度人的思想,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印度人的意义,理解科钦双年展的意义,理解“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靠推测是不行的,还是要回到双年展本身,看看当事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在印度,科钦双年展是该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展,每两年在喀拉拉邦的这座滨海城市举行。从第一届到今年第四届,每一届都有不同主题。前两届主要探讨一些国际性话题。比如,第一届的主题是“模糊了界限的可能性”,探讨模糊的疆界问题,第二届主题是“扭曲的探索”,将视野从地球引向太空。在首届双年展举办不久,工作团队很快意识到只展示国际艺术是不够的。他们决定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当地的男女老少、向更多观众来解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要在双年展的印度化方面下功夫。

学生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们


所以从第三届开始他们另生创意,在举办科钦双年展的同时,搞了一个平行的学生双年展,作为科钦双年展的组成部分。而这个学生双年展并不是由某家机构单独举办的,它是由科钦双年展基金会、印度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印度艺术教育基金会三家合作开发的。作为基金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双年展还延伸到南亚各地的艺术学院,鼓励年轻艺术家反思他们的实践,利用全球双年展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提高曝光度,为艺术学校和艺术生产注入活力。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在本届科钦双年展上,国际同行确实看到了不少学生的作品,看到了印度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具有印度特色的创造力

学生双年展作品


而本届科钦双年展在空间上的分布不仅包括科钦,也扩展到了穆兹里斯地区以及周边岛屿。因此它的全称是“科钦-穆兹里斯(Kochi-Muziris)双年展”。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据科钦双年展基金会介绍,科钦是印度少数几个前殖民时期文化多元化传统继续蓬勃发展的城市之一。这些传统可追溯到穆兹里斯这座在14世纪被一场洪水掩埋的古城。该古城遗址前两年被发现,目前正在挖掘中。他们认为,有必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并检视过去,提出一种根植于印度经验的新美学。

学生双年展作品


所以,基金会方面表示,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意在创造一种世界主义和现代性的新语言。这种语言植根于科钦这个古老的贸易港口的现实与历史。根据这样的办展思路,他们把很多展场设置在现有的建筑物、公共空间和历史遗迹中。包括一些弃而不用但是藏有故事的旧工场、旧机构,遗址建筑,甚至是一些民居和巷弄。就连一些断壁残垣也成为他们布展的地方。而最为可贵的是不少作品是跟那个有故事的场地高度相关的,抑或是根据那个现场来创作的。这样的作品自然会让当地民众有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感,在与历史和传统链接的同时也带有浓烈的当代色彩。

学生双年展作品


显然,在这个具有印度特色的双年展上,展示国际艺术家的当代作品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更为策展人在意的是当地艺术家创作的当代作品。这种饱含印度经验、印度审美语言的作品,是未经资本奴化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的自由表达,不管它们是否成熟、是否达到“国际水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

学生双年展作品


这里,需要再次介绍一下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和艺术总监安妮塔女士,她不仅以博爱的情怀细致地论述了“非异化生活的可能性”,更在她的策展安排中将这种情怀变现为对女性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比如,在这次参展艺术家中有半数以上是女性。而在总体安排上,除展览外,双年展还为学龄儿童和所有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讲座、研讨会、影片放映、音乐演出、讲习班和教育活动。

学生双年展作品


可以说,从2018年的12月12日到2019年的3月29日,这一百多天时间内,本届双年展既是艺术盛宴,也是艺术课堂。它很好地体现了科钦双年展基金会设定的如下宗旨:加强当代艺术基础设施,通过多种多样的项目,扩大印度公众对艺术的接触。介绍当代国际视觉艺术理论和实践到印度,展示和讨论新印度美学和国际艺术经验。让双年展成为一个欣赏和教育艺术表达及其与社会关系的项目;一个保护和投射艺术家的自主权和不断重塑我们生活的新空间。

学生双年展作品


在回程飞机上,我细细阅读了从科钦带回来的文字材料,渐渐理解了科钦双年展基金会的用意和策展人安妮塔的诉愿,他们是要通过举办双年展这个国际平台,向内传递世界风,向外呈现印度美,呈现非异化生活在印度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我们这里可谓设施新颖豪华,国际大牌纷至沓来,但对自我的呈现又怎样呢?是不是有点“脱离民众”?特别是对公众,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又是什么程度呢?不禁让人陷入另一种沉思当中。


(本文作者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副主席,国际双年展协会会员)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2018年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