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台北双年展不得不看的6件作品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927   最后更新:2018/12/27 10:49:28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12-27 10:49:28

来源:罐子艺术网  郑乃铭


观赏城市型艺术双年展,是否常常会让你有一种怀疑起自己智商不足的情态呢?别难过,我也曾经是城市型艺术双年展的重度受害者。但是,后来我发觉那是因为我们太渴望亲近、渴望看懂艺术的心理使然。


可是,我们却忽略掉城市型艺术双年展经常会陷入一股莫名的知识分子自我优越主义,也就是明明250个字能够讲清楚的一桩事,却以2500个字让你不得不怀疑自己的智商指数降低了。


因此,观赏城市型艺术双年展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放轻松,把展览的标题抓出来,从这个标题里面去循线找出艺术家与你的对话。其他语繁不及备载的文字,有空再阅读,一点都不会消失不见的。


台北市立美术馆第11届台北双年展,由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题订为【后自然 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包含来自19个国家及地区、共42名参展者/参展团队的作品。


美术馆,照理讲不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吗?怎会美术馆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呢?所以啦!现在,你应该开始觉得好奇了吧!美术馆何以是个生态系统?那,美术馆裡面到底又藏著什麽样生态链呢?它与我们从Discovery频道所看到的生态环境节目有哪裡差别呢?其实,北美馆这次的台北双年展,相当有意思,它就像是一首以笛子作为主奏的曲子,可以引导你慢慢来走入展场空间(先说明,我不是指策展人是童话故事的吹笛者,观众是老鼠喔)。


艺术家从不同的介面去梳理出自己对于环境议题的折射。当然,现在社会的环境课题说穿了都有政治议题隐藏在其间。只是,政治是个人意识形态,生态则是一个全民利益,透过艺术来谈政治不免流于煽情又扯不出定理,所以,谈生态则会在裡面更赤裸体会到政治的贪婪,这是一种骂人的方式,但又不会挨告。


整体来说,这一届的台北双年展,系将美术馆扩大成为一个全球的基地,在这个基地裡面能够容纳、发生不同的区块生态链,从中能够让人仔细端详出我们所处的环境、土地与自己;正在逐渐改变著我们的生存方法。


因此,当你进入北美馆时,你彷彿是戴上一个隐形的VR头盔眼镜,于是,眼前就不断又不断浮现艺术家把自己观察到的环境功课,放到你面前来一起讨论、感受。


大厅,瑞典籍艺术家亨利克‧赫肯森(Henrik Håkansson)那件〈颠倒的树(映射)〉,就是一件浪漫、唯美却也极度讽刺的作品。他将一棵不再有欢颜的树悬空倒挂,地板上则安置镜面,人一站在镜面上,地面当然会投射半空中的树身,隆重且圣美。


但是,人类对生态的维护往往存在著价值的偏差。一棵树不是长在土地,却被悬挂成为一个彷若水晶灯!生态物种在不同空间转换下,成为尖锐的嘲讽武器,人的自我价值也在这当中愈显自私。

亨利克.赫肯森(Henrik Håkansson)

颠倒的树(映射)  2018

杜英、钢、玻璃镜面、不鏽钢镜面、钢索、木板、溼度计、浇灌系统、喷雾系统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接著,泰国艺术家隆萨克‧阿努瓦特菲蒙(Ruangsak ANUWATWIMON)的〈人类世〉作品。这件作品取材台湾受到污染的土壤,就好像剖面出的蛋糕,表面颇具姿色,仔细一读才知道这竟然是土地受到污染的凿痕,这件作品的规格很细微,但精神却极端巨大,让你看了之后,心理闷闷的,有一股重量漫压的沉重。不过,这件作品的空间陈设,基本上是有点烂啦!20块土丘被放在大理石地板上、空间亮匝匝地,怎样看,都显得很轻率。但作品却值得按个赞。

隆萨克.阿奴瓦特菲蒙(Ruangsak ANUWATWIMON)

人类世  2018

複合媒材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


属于集体创作的〈菌丝网络社会〉,就好像是一齣科幻剧情片,可以推荐你慢慢一个个看著置身在透明压克力半球体、彷若一个压力舱的菌体培养皿裡以真菌产生的棒麴霉素。它们就好像外星球的社区,各自独立却也相互牵扯,生命的依存在这裡显得如此紧密又彼此依赖。

菌丝网络社会(弗朗兹.萨韦尔+太郎+马丁.豪斯+郑淑丽+全球网络节点)Mycelium Network Society (Franz Xaver+Taro +Martin Howse+Shu Lea Cheang+global network nodes)  2018

複合媒材、装置 1000×800×360公分 ©参展团队、台北市立美术馆


张硕尹的〈溪山清远〉,初看以为是茶席,再看竟然是艺术家收集台北市不同地点的空污,将空气裡的悬浮微粒製成墨汁,绘成图、并以影像记录收集过程。所谓溪山清远,竟然是空气污染的成果!够呛人的吧!

张硕尹  溪山清远  2018

複合媒材 尺寸视空间而定、影片片长约7分钟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张硕尹  空污水墨画


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带来的〈变质岩〉,在清亮的玻璃柜裡面,安置著一块块好像是珍宝的岩石,稀珍程度可见一斑。原来,艺术家发现每一支苹果手机竟然都含有稀土矿物,人类为了科技、生活便利而大量开采移置。


艺术家于是把六大块熔岩立于玻璃柜裡,彷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地质标本,每块都是经由不同的科技设备溶化后形成的人造熔岩,全然的数位时代的地质学。看了之后,让人当下吓出一身冷汗,下意识把手中的苹果手机藏在口袋更深处…!不发一语,落跑!


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

变质岩  2016

人造熔岩、熔化的电子垃圾 每座170×30×30公分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最后一件品,就属范钦慧的〈圆山附近:倾听基隆河畔的寂静与喧嚣〉,艺术家以1928年郭雪湖所画的〈圆山附近〉为结构,却以相同海拔生态物种的环境来模拟出90年前圆山附近的「音景」,戴上耳机、双眼看著郭雪湖那幅画,顿时好像陪著老画家一起在面对当时的圆山景致、一起聆听著当时周遭环境的鸟声、风声…。人类为了立足之地,不断开发土地,但有了身体的立身之处;却也失去了心灵的立足之地,即便再花了90年,恐怕也唤不回原初。

寻访郭雪湖当年的视角,范钦慧试图勾勒出九十年前遗留下的声音线索。

郭雪湖  圆山附近  1928

胶彩、绢  94.5×188公分

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北美馆在这次的双年展当中,化身为一个活体的支撑点,辐射出去许许多多的支点,这许多支点或独立或纠缠。所谓的生态,说实了;不也就是一种共生与共存。


艺术,真的不难懂,不懂的只是人的心…设限的心罢了。


展览平面图


其他展出作品

薇薇安.苏特( Vivian Suter)

拉拉山.帕纳哈切尔  2018

油彩、压克力、颜料、鱼胶、泥土、植物性物质和画布上的微生物

多幅画布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海伦.哈里森 & 牛顿.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 & Newton Harrison)

综观苏格兰的深层国富 2018

乙烯基印刷 221×213–280公分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陈珠樱+太阳能昆虫生态箱工作坊,法国第八大学

新伊甸园——太阳能昆虫生态箱 2015–2018

声光互动装置 160×80×45公分 ©参展团队、台北市立美术馆

赵仁辉  当世界碰撞  2017–2018(由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呈现)

複合媒材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古斯塔夫松 & 哈波亚(Gustafsson & Haapoja)

非人类博物馆  2016迄今

影音装置 ©参展团队、台北市立美术馆

尼古拉斯.曼甘(Nicholas Mangan)

白蚁经济学  2018

3D列印石膏、污泥、合成聚合物涂料、胶合板、涂漆低碳钢、萤光灯、四部Sony Trinitron PVM 9042QM监视器,档案和录製的影像(循环播放)、白蚁警告信号之四声道环绕声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The Michael Buxton Collection、台北市立美术馆

英果.古腾(Ingo Günther)

世界处理器  1988迄今

发光地球仪,每颗直径30公分

©参展人、佛罗伦斯Nova Rico SpA、东京P3 art and environment、台北市立美术馆

原转小教室

凯道运动场  2018

装置、文件、录像、讲座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团队、台北市立美术馆

亚伦.瑟库拉(Allan Sekula)

瓶中信《鱼的故事》第五章,1989–1995

摄影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柯金源  前进  2018

纪录片,片长108分钟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茱玛纳.曼娜(Jumana Manna)

野生近缘种  2018

德国╱黎巴嫩╱挪威,数位拷贝、彩色、有声

片长66分钟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萧圣健  归  2018

机械动力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露西.戴维斯(Lucy Davis)迁徒生态计画

木的故事  2006年迄今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阿列克斯.布尔达科夫(Alexey Buldakov)

猫抓板 2018

现地製作装置、猫浮球、猫毛等

230×270×60公分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黄信尧  印样白冷圳  2018

单频道录像,彩色、有声

片长80分钟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欧秀诒(Au Sow-Yee)

椰林、槟城艳与情报员的生死恋情:一次放送计画  2018

三频道录像、声音装置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张怀文  北美云  2018

钢构、膜构造、气象站、水雾系统、LED

400×120×600公分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玛莎.艾恬萨(Martha Atienza)

我们的岛屿 11°16’58.4”N 123°45’07.0”E  2017

单频道HD录像,彩色、无声

片长72分钟,循环播放 ©参展人、SILVERLENS、台北市立美术馆

林从欣  字花  2018

泥土、黏土、有机质肥料、泥浆、各式植物种子、生长灯、反光聚酯薄膜、木製支架、铁网、影片、玻璃容器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图尔.格林富特(Tue Greenfort)

原杉藻属  2017–2018

複合媒材

尺寸视空间而定 ©参展人、台北市立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