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影像 | 陈丹青谈翁云鹏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835   最后更新:2018/12/21 11:17:47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8-12-21 11:17:47

来源:飞地  文:陈丹青

“我为他的电视系列油画和近期作品写过文字评说,然而自恨浅薄,不能追述其详,穷究其理。而云鹏并非理论之虫,以近乎野蛮人的率真与好奇,他才能揭示这图像生活的谜面——没有谜底,只是,令我们呆看,并使智力与思索骤然短路,迹近空白。”

将电视机及其影像置入油画创作,是翁云鹏十余年前给出的提问:当我们每天观看“新闻联播”时,是否看见了“电视”?


现在,翁云鹏将电视影像置入数码影像——包括字幕——他的提问变成: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是否真的在解读?

翁云鹏,《遥远的玩笑》,2017


本雅明、巴特尔、麦克鲁汉、波兹曼、鲍德里亚诸位,想必会对翁云鹏的作品大感兴趣,并调整他们关于影像与观看的理论。可惜这几位追问传媒文化的智者过世了,而人类不会停下来想想他们的警告,每天继续看电视:如今电视节目有增无减,花样翻新,DVD与VCD,汹涌上市,更有无数网络视频随叫随到,争相勾引我们永不知足的观看欲。

翁云鹏,《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015

翁云鹏的这批数码图片全部取自电视频幕,使移动的图象变为固定图像,滚动的字幕则被截断上下文,变为一句话——仿佛是对麦克鲁汉的汇报,这批图片的每一画面似乎表明:是的,您说得对,媒介就是讯息。尼尔·波兹曼可能从旁补充道:别管那是什么讯息,别管它有什么意义,电视的全部意图就是要你保持盯着它看。

翁云鹏,《她是个典型的歌舞女郎》,2009


这是一批无须细看,无须读懂的影像图片,然而又好看,又雄辩。默索里尼、萨达姆、床头的男女、911火焰、伊拉克人、耶稣、军舰、教堂、儿童……还有世界名画的美丽局部:倘若按照巴特尔关于照片的“刺点”理论,它们吸引目光,刺激意识的那部分,恐怕是每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尤其是那句话与图象的关系。在连续播映的电视影像中,字幕是与影像叙述同步的文字叙述。现在翁云鹏使这双重叙述突然停顿、静止,“刺点”——我不知道这一现象该不该叫做“刺点”——出现了:有些文句与画面对应契合,有效行使图文的解说,大部分句子则在影像叙述被快门截取的一瞬,停下、呆住,与画面毫不相干,突兀、滑稽,然而煞有介事——我们笑了,正如波兹曼引述赫胥利在《美丽新世界》中的警告:娱乐时代的要义就是纵容我们发笑,而且不知道为何发笑,也根本不想知道为什么笑。

翁云鹏,《这就是共产主义》,2008


因为没有意义。因为意义被彼此抵消。因为太多影像无时无刻向我们倾销意义。因为对意义无所适从,人的最后的反应,就是发笑。


可是翁云鹏无意逗笑,那是电视放映的真实瞬间,是我们密集的日常经验:今日的电视节目与牒片影像无不带着字幕,详细解说,絮絮不断,当然,要不要看下去、读下去,取决于我们:当被快门扣留的一瞬——千分之一秒?——这些图文的变换速度正如摁下遥控器转换频道一样,骤然消失,骤然呈现,我们早经习惯这专断而任意的观看经验,这经验,早已塑造并控制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

翁云鹏,《如果能重新开始》,四频录像,2018


这些图片的搜集、筛选、分类、组合,近于游戏,几乎多此一举,然而讯息猛烈,无可辩驳。字幕与画面的彼此错位,仿佛大有深意,暗示上下文,但绝对孤立,与画面内容构成诡谲的对应,或不对应。是谁纂写了这些说明词?它们有如格言,自恰、完满、富于修辞和逻辑,简直警句,但我们决不因此更苯,或更聪明。波兹曼关于阅读时代与看图时代的二分,在翁云鹏作品中得到逸题式的回应:我们确是看图的白痴,然而文字阅读并未退出“观看”经验,现代人在接受海量图像讯息的同时,每天阅读数不清的文字,当然,不是读书,不是印刷品时代的专心致志,而是图文解读的同在经验,飞快扫视,迅速知道,等待下一画面、下一句话,乃至无穷无尽,每日每时——于是翁云鹏摁下快门,有如喝止与打断,使我们的目光如影像般停格,然后他递上了这份影像文化的抽样调查与微观报告,成功地刺激阅读,同时阻断阅读。

翁云鹏,《我爱你》,单频录像,2018


这是一组被绝对化的经验,但来自绝对日常的经验,来自电子影像——电视频幕与数码相机——无比精确而公正的技术流程。在图文影像的搜取过程中,翁云鹏不仅选择画面,更要疾速判断字幕说明中的某一句话:一刹那,画面从连续影像的完整叙述中被剥离,不但图文错位,而且被锁定,俨然成为单件的作品,或者说,一个脱离了叙述链和意义源的遗失片断。譬如,光芒万丈的耶稣像,中英文字分明写着:“那不是真的”;又或者,在数十幅同样姿势同样位置的斯大林图片中,每一幅有每一幅的不同文字……这不是作者事后的手段:他不必这么做,一切已被影片导演做过一次了,翁云鹏只管摁快门。他不是在截取画面,更改叙述,而是,攻击我们对电视与文字的双重信任:奇迹发生了:我们分明在这些图片中看到,事实被自身篡改,但仍然是事实,叙述被打断了,但仍然行使叙述——为耶稣图像配置的那一句话绝对是真的:“那不是真的”。

翁云鹏,《那不是真的》,2009

如今我们与影像传媒的关系,已非信任或不信任,而是交付给影像,委身其间。翁云鹏持续致力于影像的凝视,似乎固执地想要明白,电视究竟在做什么,以及,人应该拿电视怎么办。从他前期油画中的那枚电视,我们回到自己的周围,在这批图像作品中,有如电视频幕的反光,我们看见了自己,以及我们的阅读处境。在翁云鹏的画布上,电视“不是真的”,只是“画”,现在这批对影像忠实复述的影像,是“真”的吗?

翁云鹏,《他们不相信自由的重要性》,2009

从画笔到数码相机,从画布到影像复制,在试图挣脱影像逻辑的过程中,翁云鹏的目光曾经移向电视机之外,以画笔描绘零乱的周围,现在他将数码相机对准电视机的边框之内,审视无所不包的影像节目,忽然,在视频的上端或下端,他“发现”了振振有词的说明文字。

云鹏,《用这样的语气》,2016

迄今我尚未见过如此彻底的影像作品,经由复制的复制,翁云鹏以影像的假象为我们揭示了电视的真相,而这微妙的真相,为他制作了我们眼前这批真假莫辨的作品。倘若我们有感于这真假莫辨的影像,或许此后会以另一种目光,打开电视机。

2009年4月8日写在伊斯坦布尔旅次

翁云鹏:双重蒙太奇

地点:飞地书局

展期: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2月23日

对谈:2018年12月22日下午三点

开幕:2018年12月22日下午四点半

关于艺术家

翁云鹏始终关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视觉经验和存在于现实本身的悖论,他关心的是“观看的现实”, 作品相关的是一系列的当代命题,对中国当下社会的种种触点进行对话式叙视:政治、宗教、教育、价值观、身份等。在探索图像本质诉求的同时赋予了图像的深刻的社会批判。从油画到摄影、VDO 他的创作自成体系。

在国内外参加的部分重要展览:

“如果能重新开始”——翁云鹏个展(鸿坤美术馆,北京,2018)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17 年)

“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 乌镇,中国,2016 年)

“移动的时代——录像艺术50 年,1965-2015”(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美国)

“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 年)

“在当代"——2012 首界中国油画双年展” ( 中国美术馆)

“开放的肖像”,(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2)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

“影像的影像——翁云鹏个展2006—2009”(今日美术馆,北京,2009)

“这个世界存在吗?——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展”(广东连州)

“都市中——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美国子午线国际空间,华盛顿,美国,200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