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特雷卡丁拍摄了互联网的灵魂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545   最后更新:2018/12/17 10:52:31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8-12-17 10:52:31

来源:创想计划



记住美国艺术家瑞安·特雷卡丁(Ryan Trecartin)的名字花了我不少时间,而理清他的作品名则几乎不可能。他的一部总时长约4小时的“史诗级”长片作品《Any Ever》包含七部影像,内部又分成一个三部曲和一个四部曲,艺术家本人干脆用“星座”来形容这个复杂结构。更要命的是,作品题目中充斥着横空出现标点符号和不经意的大写字母,例如,三部曲名为《Tri-Comp》,其中一部叫做《P.opular S.ky》,后四部总题目为《Re’Search Wait’S》,就连片中人物也拥有着“Y-Ready”这样不可读的名字。这些拼写对于大脑“形-音-义”认知的打击是巨大的,盯着这些题目看了一会儿,我都快想不起来“wait”本来是什么意思了。这种感觉跟 QQ 空间刚刚兴起的年代看到火星文时的困惑十分相似。

Ryan Trecartin,Re'Search Wait'S,池社,2018

《Any Ever》诞生的语境跟火星文的语境其实是平行的。这部制作于 2009-2010 年间的影像是从摄像头、桌面窗口、后期制作软件、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构成的世界中生长起来的,片中人物有着被涂改过的脸,发出加速器处理过的声音,对着镜头自顾自说着短信息一般的语言。与其说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指的一出生就浸润在互联网空间中、没有经过从物理世界向互联网世界“移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不如说他们是互联网本身的人形化身,是互联网之灵魂现形。

瑞安·特雷卡丁,现场图,上海池社,(Re'Search Wait'S),摄影JJYPHOTO,©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Any Ever》的后半部分《Re’Search Wait’S》所包含的四部作品当前正在上海池社展出。走到屏幕前的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滴酒未沾的清醒状态下误闯了一个已入佳境的派对现场:所有的人都已经意识模糊、穿越到了纯粹精神地域,而我还被僵硬的逻辑封锁在俗世之中。这种“不自在”的紧张感其实正是由展览现场极其热情的布置带来的:从墙面颜色到环境音乐、再到观众的坐席——沙发、看台长凳甚至有着柔软床垫的床铺——都经过了特雷卡丁的精心设计,与影像中的场景融为一体,使人有走入其中的感觉。因此我才觉得惶恐,好像我与屏幕另一侧之间的那面墙已经被拆除,不仅是我在观看他们,他们也在观看着我。

瑞安·特雷卡丁,Roamie View (视频截帧), 2010,高清视频、音轨,28分23秒。©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Re’Search Wait’S》四部影片的情节当然也是不可理解的,除了语言、声音和演员的脸都不好辨认之外(有的角色还是由不同演员扮演的),非线性叙事、重叠和拼贴的画面以及奇特的剪辑节奏都给观看造成的极大的障碍。特雷卡丁对于这种障碍是心理有数的,因此他把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传到了网络上(请使用梯子)供人慢慢观看。至于展览现场,他希望观众不管在什么时候进入,能获得一种全方位的直觉体验(画面、声音、环境)就可以了。

看过特雷卡丁作品的人可能都会发出的一个疑问,这些片子到底是怎么拍的?人物的疯狂状态是即兴发挥的吗?出乎意料,特雷卡丁的每个片子都经过了精心编剧和导演,表演者中除了他自己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 Lizzie Fitch 之外,其中有很多都是专门招募的专业演员。在剧本框架之下,特雷卡丁也允许演员进行自我发挥,某些计划之外的瞬间会激发他创作出新的剧情——这个七部曲就是从一个正常长度的电影长片中生长出来的。

从不时飘进耳朵里的只言片语中,能捕捉到关于身份找寻、人际关系、商品化社会与全球化的一些线索,这些实际经过仔细设计的主题以一种看似无意识的、“原汁原味”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可以做一个本地化的比喻,特雷卡丁有目的的仿制了一段快手或者抖音视频。

瑞安·特雷卡丁,Roamie View (视频截帧2), 2010,高清视频、音轨,28分23秒。©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片中人物的语言也是高度数字化的,有着“剪切-粘贴”这样的物联网特质。这种令人联想到达达主义诗歌的技法,对于屏幕一代来说却几乎是本能的,它让我联想到不久前走红的一位高中学子的拼贴诗歌: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看上去难以解码,特雷卡丁的作品其实是遵循着互联网的伟大逻辑诞生的。在施布特-玛格画廊(Sprüth Magers)和睿阁画廊(Regen Projects)共同策划的瑞安·特雷卡丁中国首展进行之际,我们与艺术家聊了聊他的创作方式。

瑞安·特雷卡丁,现场图,上海池社,(Re'Search Wait'S),摄影JJYPHOTO,©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你好,瑞安!在你的影像作品(movie)中,人物的声音经常经过加速效果处理,为什么这么做?

瑞安·特雷卡丁:创作《Any Ever》这件作品的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研究加速效果的声音设计,就用在了片子剪辑中,这样这件作品就带上了某种“年代感”——我就是喜欢开发一些注定会过时的技术。《Any Ever》这件作品做出来一段时间以后,这个速率感觉已经没有刚做完的时候那么快了。

有时候,我故意让声音超出典型的人类声音范围,是一种表的的需要;同时,这种高频的声音也可以同视觉效果、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高速的声音和片中其他因素,都令这部作品挺不容易被理解的,这是有意为之的吗?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是很热衷去挑战“清晰”“可读”和“清楚”这样的概念,同时,我也试着确保还能融进去我想要的元素,让观众还是能消化其中需要被理解的内容。

瑞安·特雷卡丁,现场图,上海池社,(Re'Search Wait'S),摄影JJYPHOTO,©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我希望观众对这几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更偏“体验性”的,而不是完全可以解释的。观众对于眼前的内容产生一种纯本能的感受,这很重要。我想这件作品应该能达到这个效果。而在这之后,再看几遍以后,我希望观众能够慢慢发现其中蔓延的想法,以及错综的线性叙事网络。作品节奏虽然很快,但我希望对它的体验和理解能缓慢燃烧,逐渐打开。

我总是喜欢这种矛盾的事物(artifacts),它是从当下文化之中产生的,在它自己都还没能理解自己、或者还不知道自己将往哪儿走的时候,就已经发展了起来。这么说的话,我认为这部作品的速率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美国文化当中一些我们都熟悉的特点。

片中很多场景发生在居住环中,比如卧室、后院等等,这跟主题有关吗?

这其实是早期作品的一种实际需要。《Any Ever》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同一个房子里拍的,我们不停地把房间改造成不同的布景。一方面,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选择,因为我们当时就生活在那个房子里。但另一方面,这对于作品的主题也很重要,《Any Ever》里面的角色总是在交换想法、探讨性格特征,不同现实中产生的冲突都被罩在同一个建筑下。

瑞安·特雷卡丁,现场图,上海池社,(Re'Search Wait'S),摄影JJYPHOTO,©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在你的展览现场,除了影片之外,还总是有一种情景布置,能详细说说这一点吗?

在上海池社的这种“布景”,我们称之为“诗意坐席”(poetic seating)。也就是将电影中的视觉和口语元素拓展到真实的环境当中去,方便观众,又能跟电影产生呼应。这种布展特点一直延伸到了墙面和地板上(刷墙的油漆、地毯的选择等等)。另外,环境中也一直有背景声音设计在回响,这样,即便观众没有带上耳机,也仍然有听觉上的体验。

我的许多个人展览都同我跟 Lizzie Fitch 的合作实践有关,我们是长期合作伙伴。2000 年左右,我们在艺术学校(罗德岛设计学院)里相识。我们两个人尝试过很多类似这种的有扩展性和交互性的观看环境,我们还给它起名叫“雕塑剧场”。这些元素都是围绕电影产生的分散的元素,把“诗意坐席”的概念扩展到更远,使之更沉浸、层次更丰富。

你是怎么决定要做一个七部长片的?

我们刚开始拍摄这个项目的时候,剧本大概只有一个正常院线电影的长度。我觉得这些电影像是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被实施出来的。随着我们拍摄镜头、浏览素材,想法就开始增加和发展。等到拍摄完毕,《Any Ever》就变成了一个由七部电影组成的“星座”。我们用“双联画”概念去安排这个系列的结构,其中包含前半部《Trill-ogy Comp 》包含3部电影,后半部《Re’Search Wait’s》包含四部电影。前后两部的焦点是不同的,但是在剧情、人物上有相通之处,也有叙事上的联系,尽管是用不同的方法实现的,要么称赞、要么对立。

这种双联画的结构是在剪辑的过程中出现的,《Trill-ogy Comp》先通过三个电影/片段成型,后来,《Re'Search Wait’S》也用了类似的方法实现了。把内容拆分成7个部分之后,我们希望能给观众创造一些空间,把几部分当作相互连接、而不是单一存在的电影来进行浏览、回忆,并且在这个体验中找到作品的含义。

瑞安·特雷卡丁,Roamie View (视频截帧2), 2010,高清视频、音轨,28分23秒。©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我知道你的每部作品都有严格的剧本,这是在电影学院训练的习惯吗?拍摄时,你会严格遵循这个剧本吗?

在电影制作的很多阶段都会需要广义的剧本,或者写剧本的过程。任何项目都在语言中形成的,不管是电影、雕塑还是图片。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其实更像写诗,而不是编对话或者是写叙事性的故事线。这些诗歌都是一些词句片段,我从跟朋友、合作者的对话中获得的启发,也有的灵感来自其他电视电影中的内容。这些片段逐渐合并、成型,我便开始构思结构。最终,“角色”和“性格”在“空间”里浮现出来,作品在我的头脑里开始具备了雕塑感。

演员在开始接受拍摄之前,其实没有看到电影剧本。是我给他们读台词,再让他们复述一遍,有时他们就按照我所写的来说,而有时不会。我很喜欢这些出入,有时候可以激发一整个新的情节,那是我之前可能根本就没有计划或者完全没有想到的。所以剧本以及电影中的多种叙事,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渐进化的,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根据现场发生情景不断变化,非常生动。

我觉得布景和拍摄环境也是剧本的另外一层,此外为了某个特定镜头选角,为剧本又增加了一层,每一层都影响其他几层的运作。

你也创作了一些如同照片一样的拼贴作品。它们和你的电影是什么关系?

《Animation Companion》这个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照片故事(photo story)。这些都是单独成立的作品,尽管很多视觉参考和电影来自同一时期。我觉得这些照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剧本——这里说的“剧本”描写的是一组叙事的可能。从我的作品开始,动画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比起这个词传统的含义(比如动画电影里面的“动画”),我更常用的是一个更概念的含义。我用动画这个词来描述存在状态,例如自动化、驯养(驯养动物的“驯养”),或者游戏人物之间的那种代理关系。

相框的材料感和图案,也是直接参考了3D动画软件的纹理效果做出来的。

瑞安·特雷卡丁,The Re'Search (Re'Search Wait'S)(视频截帧), 2009-2010,高清视频,40分9秒。©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你记得你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主流艺术世界青睐的吗?

在高中和大学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没有想过这些作品会被展览、甚至被传播,我只是在集中注意力做东西,希望能跟朋友和其他艺术家和创造者们分享。我把我的作品发给我在各种软件上认识的人看,找到一个对的社群,真的能对艺术家很有启发。我把作品送给一些地下或者其他的电影节,最终,它们找到了在艺术世界当中的位置。

最近有什么新的项目正在进行吗?

现在有一个项目我们已经做了快三年了,我们真的非常兴奋,很快就会宣布。

2016年下半年,我们去了美国俄亥俄州东南部,那次出行,就像所有其他项目的开端,以及我们经历过的所有的出行一样,非常有启发性。Lizzie 和我都在俄亥俄州长大,我们在那儿拍了很多年东西,所我们的根基在那里。我们正在尝试把我们的很多东西改造成电影布景,这是一个超级有趣的过程。

谢谢你,瑞安!

Ryan Trecartin Re‘Search Wait’S 将在上海池社展出至2019年1月20日。

瑞安·特雷卡丁,现场图,上海池社,(Re'Search Wait'S),摄影JJYPHOTO,©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瑞安·特雷卡丁,Ready (视频截帧), 2010,高清视频、音轨,26分47秒。©瑞安·特雷卡丁 。图片由艺术家、施布特-玛格画廊和睿阁画廊提供


作者:陆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