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声音:以色列艺术家Maya Dunietz的装置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2100   最后更新:2018/12/05 14:07:05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12-05 14:07:05

来源:VISION青年视觉


“自然是一座庙宇,那里活的柱石

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话语;

人走过那里,穿过象征的林,

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目光。”

——《应和》夏尔·波德莱尔

自然之声,声声不息,可见、可触、可闻。

在诗人笔下,万籁有灵,皆有回响。人们可以通过五感去感受无垠的自然,自然也依样给予回应。然而当听觉与视觉、触觉相互响应,融为一体,这绝妙的通感体验就很难在诗境之外实现了,而声音艺术家Maya Dunietz正是致力探索于这片如梦幻境。

在她的装置作品“丛林” (Thicket)中,视觉色彩被简化为灰白两色,视觉自动融入听觉。一大片白得发灰的“丛林”悬在半空,不时散发轻微的嗡鸣与呢喃,伴随着风抚树影的低吟。这片“丛林”由成千上万的白色耳机组成,无数的白色细线交织缠绕,形成如云朵般的悬浮效果。一个个白色的耳机头参差不齐地垂落下来,仿佛森林中的藤蔓落入闯入者的视野中,或者直接缠到他们头上。在这方由最常见的现代声音配件组成的迷宫里,人们徒劳地尝试着寻找声源,是刚刚险些碰到脸上的耳机?亦或是可能隐藏在这片雨林之上的其他发声体?而在二层的高台上俯视“丛林”的顶部时,角度的变化让丛林幻化为云海,鸟鸣溪声则融入了山岚。在一瞬的恍然后,观者再次迷陷入了相同声音创造的另一番境象之中。

Maya Dunietz,《Thicket》,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 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Maya Dunietz,《Thicket》,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 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视觉上的邀请是难耐的诱惑,而听觉上的响应则为其蒙上神秘的面纱。墙上有个猫眼,谁能忍住不去看看呢?然而当你靠近Maya Dunietz创作的 “说话的墙”(Talking Wall),想一窥究竟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猫眼,而是一个可以传声的小孔。被煽动起来的窥视欲早已被艺术家洞悉,而好奇心却无可奈何地战胜了被发现偷窥的羞赧,你只好趴在这面会说话的墙上,侧耳细听传声孔里传出的声响。在这里,耳蜗代替了瞳孔,偷窥变为了偷听,秘而不宣的窥探欲终究得到了满足。

Maya Dunietz, 《Talking Wall》,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如果说视觉与听觉的互通是二元层面上的你来我往,那么Maya Dunietz的SRAM(Sound Requires A Medium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则让触觉、味觉和听觉的官能器官进行了三元的螺旋互换。当日常用来发声和品味的器官——嘴,代替了听觉器官——耳,司空见惯的听觉体验变得陌生而有趣。使用SRAM需要将一个一次性吸管套在一根金属棍上,然后用牙咬住,才能通过牙齿“听到”金属棍所连接的小木箱被Maya Dunietz预先录制存放在木箱里的低吟浅唱。“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这个特性被展示得如此明确,让观众在某一瞬间仿佛置身于科技馆,而不是艺术中心。有趣的是,SRAM还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用牙咬住吸管的那一瞬间,正是将小木箱中的内存提取出来的必需操作。

Maya Dunietz, 《SRAM(Sound Requires A Medium)》,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 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不仅是人体有机的感官互通,客观世界中无机机械间的互动联系也一直是Maya Dunietz对声音探索的灵感源泉。在作品“鸟鸣”(Bird Whistle)中,形似火车车轮的木质模型正在原地缓慢滚动,将电机带来的圆周运动转为直线上的往复运动,从而牵动绑在车轴上的钓鱼线时上时下。钓鱼线通过天花板上的定滑轮牵引着一个铁质重锤,重锤下有一个置于地面的手动风箱,出气口连着一个瓷质的鸟哨。随着钓鱼线另一头车轮的滚动,这一头的重锤被牵动着反复挤压风箱,鸟哨就会发出断断续续的清脆叫声。

在这套装置设计中,Maya Dunietz大动干戈,将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口哨不再用嘴吹响,而是被风箱压出鸟鸣;风箱不再被手动操作,而是被重锤压缩出风;车轮的转动不再为了行进,而是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牵动着重锤。这一系列机械装置的相互连动,只是为了吹响一个小小的鸟哨,趁人们会心一笑的时候重新提醒他们:声音的产生本就是一场机械运动。

Maya Dunietz, 《Bird Whistle》,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 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Maya Dunietz, 《Bird Whistle》, 2016,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CCA), Photo by Yoval Hai, Courtesy the artist

青年音乐家、作曲家、声音艺术家Maya Dunietz于1981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她活跃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的舞台上,不仅在以色列本土,更是在世界各地与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们交流创作,不断尝试探索音乐、乃至声音的各种可能性。Maya Dunietz少年时受到的音乐训练让她得以驾驭各种风格的多种音乐形式,从作曲到演奏和歌唱,音符与声音服帖地供她信手取用发挥。作为一位独立音乐人,Maya Dunietz热衷于在舞台上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尤其是即兴演奏或演唱,带着达达主义的诙谐戏谑,给观众们带来惊喜的视听享受。

正是这样对音乐、对声音本身的单纯热爱,让Maya Dunietz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模式。自2007年她开始尝试装置艺术,邀请观众与她一起观察声音自身的特质,共同体验声音最本质的特点——“声音靠震动产生,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在前文介绍的装置艺术中,Maya Dunietz本人并没有出现,但是她却又是无时无刻不通过各种各样的“介质”在与观众们互动。“丛林”发出的混音里面有她隐约的呢喃; “会说话的墙”被观众们偷听到的是她本人的录音; “SRAM”通过金属棒传出的震动是她的歌声; “鸟鸣”中的口哨虽不是她用嘴吹响的,但整个装置出自她手,也自然还是Maya本人的发声。声音就是这样被她通过一系列“介质”相互应和,搭建起自然之声的庙宇,让人从中穿过,本能地凝视、触摸与倾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