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原给爱马仕讲了个故事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920   最后更新:2018/12/03 16:46:56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12-03 16:46:56

来源:IDEAT理想家


受到各类动画作品的启发,陆平原认为孩子的想象力更为大胆广阔,“玩”的过程便是一场最珍贵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孩子对玩具进行自由的重构。他从爱马仕年题“尽情趣玩”中发现童年的创造力,尤其是孩子对玩具进行自由的重构,由此展现让想象力任意驰骋的创造行为。

如何把一个故事放进半立体的空间,对我而言是个挑战。因为这不是一面完整的橱窗,而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所以要面对如何把一个完整的概念放进去的挑战。 这次的创作就是利用坏孩子的创造力做出一整个展览。男孩和女孩的橱窗灵感分别来自他们的房间。男孩更加喜欢拆解和拼装玩具,展示出他好动的性格。但女孩的兴趣更多在于编造剧情,好像玩一个“过家家”的游戏。所以我通过时间线索来安排橱窗结构,使之看起来更有叙事感。


*

女孩的玩具盒

女性世界橱窗展现了过家家游戏中喜剧化的场景,每一个物件都来自女孩的玩具盒,他们有着统一的色调和风格,代表着女孩井井有条的游戏。



*

男孩的工作室

男性世界橱窗则被打造成一个男孩艺术家的疯狂工作室,用惊人的创造力拆卸和重组各种玩具,形成各种雕塑作品一般的物件。




*

玩具之家

位于上海爱马仕之家四楼的空间,一脉相承的美学故事作为橱窗概念的延续,通过《箱中奇遇》展览铺展开来。“创造与游戏”的关系,没有晦涩的比喻,也没有戏剧性叙事与现实情境的差异,而是创造了一个“艺术”与“玩乐”的共享空间,将每个人内心那个想要疯狂游戏的孩子激发出来。

绘画-填色本》箱子里是土豆先生的雕塑和他的画,里面猫也是运用了土豆先生的鼻子耳朵,加上毕加索画的身体。在玩具总动员中,土豆先生有一句台词:“看,我就是毕加索!”因为他可以把眼睛鼻子都摘下来拆分。小时候我可能会觉得毕加索的画是儿童画,但当我长大以后我又认为土豆先生是立体主义的雕塑,因为我带着艺术经验去看小孩的玩具。我把这两个经验反过来拼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雕塑。

雕塑-玩具》箱子里看起来像是贾科·梅蒂的雕塑,因为我把它的空间设计成一个美术馆展厅,让人觉得是个很严肃的艺术品。在门口都是散落的士兵,让人有一个小男孩趴在地上玩的感觉,这也是在混淆艺术品和玩具之间的界限。贾科梅蒂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家,我认为他在创作时很尽情,他在创作时像一个小孩在捏一个泥巴的小人。

视频-动画片》箱子是关于坏孩子席德的,直到现在电影里都没交代这个小孩长大后怎么样。我做了一个动画片,感觉是在采访一个成熟艺术家,这个艺术家也在向你述说他儿时经历。他的童年经历听起来和坏小孩席德的经历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和他和席德并没有关系。所以席德今天在哪里其实并不知道,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席德代表着一种破坏的、有生命力的创造力。


设计灵感很多来自《玩具总动员》里坏孩子“席德”。他经常有很多“作品”,比如把汽车的轮子拆掉,娃娃的手切掉,那都是他的代表作。他有一个著名作品是在八音盒里装上怪兽的手臂,下面安装弹簧,自己也会动。这就像三个玩具箱倒出来给大家看,倒出的是艺术作品,本身带有玩具的特征和特点。分不清是雕塑还是玩具,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这个特点。我还在箱体上画了很多蜡笔画的插图,很多是我曾经创作出的作品,代表我本人的经历,去重现一个小孩子在玩的感觉。


即日起至12月25日

早上11点至晚上9点半
上海爱马仕之家
四楼活动与展览空间


IDEAT 对话 陆平原


作为中国新锐艺术家和策展人,陆平原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包括文本、装置、影像、绘画等,他擅长用“故事”这一独特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撰写与艺术有关的奇幻短篇作品。


你的艺术作品不论形式,都离不开对讲一个个“小故事”的迷恋,在你看来,为什么“讲故事”显得如此重要?


因为现实世界里有很多物质的存在,当物质随着时间消解之后,剩下的就是传奇。它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物或品牌的传奇,又或是艺术家的传奇。其实艺术家留下的并不是肉体或作品,而是故事。艺术家都是由于我们对其故事的认知而存在。既然艺术有这么多故事,倒不如直接创作故事本身,而且艺术的尺寸、尺度都会不同。

我专注写故事大约有六七年时间。将“故事”这个媒介当做作品。有人曾问我我的故事是不是小说,我认为不是。我的“故事”就是艺术本身,它可以被重复利用也可以被替代,不是唯一版本,像“幽灵”一样随时存在,你无法判断它的位置,但它可以随时复制出故事给你,这更接近故事这个媒介本身的特点,我也一直坚持使用文字进行创作。除了写故事之外,我还对现有的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感兴趣,所以文字与儿童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这个展览也是我研究的一部分。


用文字讲故事和用空间讲故事,对你来说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最大的差别是穿透时间的过程不一样。文字可以穿透任何时间,有人再提起这个故事时,可以用他当时的语言和方法,以他的习惯去重新描述故事。但如果用空间展示的话,可能是暂时的,代表的是现在,比如你在四楼看到的展览,回家之后,你就无法体会事物在你边上的尺寸和位置。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工作。

陆平原《山里的故事》系列


游走于诸多媒介与表现形式之中,贯穿在你创作过程里的核心逻辑或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因为我不是学美术出身,因而导致了我对媒介没有特别的执念。我认为所有的媒介本身自己都会说话,只要把观念传递给它,通过它折射出来就好,重要的是选择而不是创作。我通常不会去创造形象,而是引用已有的一些形象来创造作品,这也和我在这次展览中描述的“坏小孩席德”的创作方式相似。他和大部分后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接近,更像是当今的人面对艺术的一个缩影。

我对艺术家本身很感兴趣,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一样故事的时候,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游戏。所以我把经典的艺术作品“玩具化”也有自己的用意在。它并不是卡通画或是动画,而是“玩具画”。儿童不会认为玩具是艺术品,但它可能用了拼贴,又有艺术的特征在。我认为玩具就是每个小朋友所接触的第一件雕塑。所以我也是有意地模糊艺术品和玩具的界限。

陆平原《故事》系列


你的艺术创作通常始于一个模糊的念头,还是一个清晰的计划。如果是一个念头的话,它通常会发生在生活中的哪些时刻?


我认为艺术家创作的不应是某件作品,其实创作出一件作品并不难,最难的是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创造自己。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在创造一个故事,艺术可能是艺术家的传说,而创造传奇本身比创造艺术品更加有挑战。我在乎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艺术品“,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

陆平原《阅后即食》


儿时的你会受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困扰吗,你会和身边的人分享这些想象吗?或者你很早就知道它们会成为你创作的源泉?


因为我是独生子女,没有人可以去分享,可能是“憋坏了”才爆发的。如果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会整天都去分享,去发泄,也就没有太多精力集中在艺术上。我认为这是两面的,也是我这一代人所特有的(现象)。创作和写故事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艺术和大家分享是一件乐事。我是一个喜欢躲在艺术后面的人,所以我没有去选择行为艺术或者去台前表演,作品已经足够代表我想说的话了。

小时候其实并不明确。甚至不了解有一个职业叫”艺术家“,他并不是画家,也不是雕塑家。当时觉得艺术家就是贾科梅蒂或者毕加索那样的。而我当时对画或雕塑本身没有这么强烈的欲望。做艺术需要实质的表达,我认为艺术家就像一个编辑,把不同的事物编辑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媒介去表达自己的念头,包括写作,包括拼贴,我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个雕塑家。

大到一个展览,小到几段文字,艺术创作本质上是放大或缩小数倍的书页。如果给你的整个创作历程(虽然只进行到前半部分)取一个标题的话,会是什么呢?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