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舍曼的照片和辛迪·舍曼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66   最后更新:2018/11/27 16:29:49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11-27 16:29:49

来源:VICE创想计划


先快速浏览一点背景信息:

-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是一位美国摄影师,艺术家。

- 她的典型创作手法是自己扮演一个虚构的角色,通常是某一时代的某一类典型女人形象,然后采用肖像拍摄的手法拍摄自己。

- 通过化妆打扮和神情模拟,辛迪·舍曼可以在照片中变成截然不同的人。

- 她曾创造过摄影作品交易的最高纪录,当时,她的作品《无题96号》389.05 万美元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成交。就是下面这件。

无题 96 号,1981,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 辛迪·舍曼的个展正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

***

我觉得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用照片做的事情,跟巴尔扎克用文字做的事情差不多。虽然乍一听上去很奇怪,这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打破了“纪实摄影”传统的女艺术家,怎么会跟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男作家有相似之处?上过中学语文课的人都知道,巴尔扎克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以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百态而闻名于世。但巴尔扎克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描绘每一个自己见过的人,而是把他从陌生人、身边人和自己身上观察到的性格细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人物。辛迪·舍曼也是这样,她自己扮演、自己拍摄的那些虚构的形象,来自于她对现实中的人的犀利的观察、理解和细致的表现。她先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者——创造了平行世界中的人物,然后才是演员和摄影师。跟巴尔扎克一样,两位都是对“人”感兴趣、并真正理解“人”的人。

无题电影照片 19 号,1978,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辛迪·舍曼身为女性,借用自己的身体外壳进行表演,表现的也都是各个时代中的女性形象,这让她的作品又多了一层女性视角的解读——虽然她的创作并不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实际上,辛迪·舍曼的最初的创作跟任何理论与观念都没有关系,从她的早期的作品以及她在访谈中对自己作品的梳理当中来看,她的创作开始于对自我的挖掘。

在 Art21 拍摄的一部纪录片(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ry 第五季)中,舍曼提到自己或许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开始制作的一本相簿,名叫《A Cindy Book》。在这本相簿中,她贴上了自己的家庭照片,并把照片上的自己全部圈出来,重复地标注“Thats me”(这是我),持续了大概两年。这也许是一个小女孩的自恋行为,但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等到大学时期,舍曼偶然又翻出这本相簿,看着自己的变化,感觉到不可思议。那是一种我们在回顾从前时或许都经历过的一种奇特的体验:“那时候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今天这样?”。而舍曼的创作似乎就是沿着这种对自我的惊异展开的——把“自我”当作“人”的一个样本,也当作最初探索的对象。有趣的是,舍曼的创作方法也在童年时就产生了萌芽,她小时候就喜欢穿着家人的衣服,扮演成奇特的角色来唤起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注意。大学时期,舍曼开始集中地通过化妆打扮来表演不同的、大多是电影中典型形象的角色。

《A Cindy Book》内页,图片来自 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ry 第五季视频截图


让真实的自己完全消失,看看自己能变成什么,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因此,她不断地把自己作为主角来拍摄,并不像是在欣赏自己如何达成了某个特定的完美形象,而更像是在对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索。她一再强调照片中的人既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所幻想成为的形象。如果再多加一句,我想那甚至都不是“自嘲”,而是完全脱离自己。在同一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她正与一位展览工作人员商量作品摆放的位置,她很认真地用第三人称称呼了照片中的人。“我觉得她在那儿挺好的”,她说。而在谈到另外一张照片时,舍曼表示其中的人物“太像自己”,因此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一件好作品。

舍曼也尝试过使用他人做模特,但不太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跟另外一个人的“社交”给了她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去执导模特。“我不知道跟模特说什么,因为在没看见最终那个镜头之前,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她说。这也说明她的创作并非观念为先,而是一个直觉化的探寻。



谋杀之谜(系列之一),1976,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在展览现场,观众能看到一部名叫《娃娃的衣服》的短片。这来源于舍曼在大学时代用自己的照片和衣服做成的一本“换装娃娃”游戏书,她用这本书中的元素做停格动画,拍摄了这部小短片,并从这儿拓展出了她早期的《谋杀之谜》系列。在这个系列里,舍曼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把这些角色沿着轮廓减下来,拼接在一起;几幅为一个系列,创造出一个具有叙事性的情景。

后来,她厌倦了这种工作方法,开始尝试用一张照片来表现一个故事。在《无题电影照片》系列中,她的动作与神情与她所扮演的人物所出现的场景,都让照片看起来是某部电影的随机截图。面对这些照片,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人物神情如此真实,如此具有故事性,又让人禁不住去想象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辛迪·舍曼的照片本身最大的魅力。在纪录片中,她表示自己表现的是角色上一个反应和下一个反应之间的空档,可想而知那是多么微妙的一个瞬间。我想一个小说家或者剧本作者也能从她的作品中所获得充分的启发。

无题电影照片 21 号,1978,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无题电影照片》系列是她早期最著名的作品,在这个系列里,舍曼表现的主要是早秋黑白电影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主妇”、“压力下的女人”、“妓女”等,从这个系列跳出来之后(因为各种典型形象都被她拍完了),舍曼逐渐离开电影化的角色,开始表现更真实的人物性格,照片的镜头也越来越近。完成了“Centerfold”(杂志插页)系列、“History Portrait”(历史肖像)等系列之后,在2000年初,舍曼带来了表现力惊人的“小丑”系列。她化着厚重的小丑妆拍照,却让人看到了“小丑”背后的扮演者不同的性格特点,你知道这个小丑和那个小丑不同,并不是因为一个是快乐小丑,一个是疯狂小丑,而是因为他们的扮演者不是同一个人。

无题 414 号,2003,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在更近期的创作里,舍曼开始演绎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例如“前房产经纪人”、“离婚的人”等。在十分日常甚至彼此相似的装扮中,她仍然能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物神情。通过法令纹和鱼尾纹的位置,我们几乎能想象出眼前这个不存在的女人独特的生平,而且禁不住在心里判断她会不会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就好像真有这么个人似的。我想她对于人物神情与姿态的表现,是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员依靠精彩的表演技巧都不能达到的。

无题 588 号,2016/2018,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舍曼多次表示自己不是在做艺术,我想她也并非对艺术有什么意见,只是她的工作方法与艺术理论无关。在她各个系列中,真正为了回应艺术世界所创造的,可能是此次并未展出的一租被称为“灾难和童话”系列的照片。当时,为了回应人们认为她“作品很讨人喜欢”并且卖得很好的情况,她拍摄了一系列极其恐怖、暴力、诡异的照片,并且不乏挑衅地表示“这下看看富豪们会不会把它买下来挂在自家沙发上方”。

辛迪·舍曼“灾难与童话”系列中的一张照片,图片来自网路


另外一件挺有趣的事情是,舍曼在近几年开始尝试把自己的作品放得很大。她说,即便是还未成名的男性艺术家也敢于把自己的作品搞得很大,而女人好像不怎么这么做,“所以我想,去他的,我也要把作品做得很大。”于是这一次,我们不仅能看到辛迪·舍曼的大幅照片,还能看见铺满整个展厅墙面的巨幅作品墙纸。

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展览现场,2018,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辛迪·舍曼今年64岁,也活跃地玩着 Instagram。进入她的账号看一眼就知道,她做的完全是 Insta 式自拍的反面。不过在她看来,这不是什么作品,就是自己拿来玩玩而已。

如果可以添加一段略显鸡汤的感慨,我想说,可能是因为尝试过各种形象,所以辛迪·舍曼更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穿过展厅墙上千姿百态的女人肖像,一直走到尽头的纪录影像区,观众就能看到辛迪·舍曼本来的样子。自然、简单,很认真地讲述自己的创作,很随和地与人交流,在某些时刻流露出一丝害羞,是一种没有任何武装的样子。

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将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至 2019 年 1 月 13 日。

在下方浏览更多作品和展览现场图片:

无题 92 号,1981,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无题 210 号,1989,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无题 466 号,2008,辛迪·舍曼,图片版权:辛迪·舍曼,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 Metro Pictures 提供

《娃娃的衣服》视频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展览现场,2018,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展览现场,2018,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