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关于我们如何构想互联网的社会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489   最后更新:2018/11/26 10:48:42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8-11-26 10:48:42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陈嘉莹


PEER TO PEER

策划:Passing Fancy(朱筱蕤和弗雷迪·克鲁兹·诺维尔)

展期:2018.10.13 - 2019.01.12

参展艺术家:科里·阿肯吉尔、曹斐、郭奕豪 、苗颖、塞思·普莱斯、珍娜·苏特拉、黄洁宜

地址:剩余空间



P2P


文 / 陈嘉莹


恰逢比特币十周年,这一采用点对点网上与共识主动性,开放源代码,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加密货币,由化名为中本聪的作者于2008年10月31日发表白皮书。2009年1月3日,创世区块诞生,裹挟着质疑、盲信与资本的狂喜发展至今。


使这一电子加密货币成为可能的 P2P 概念被策划小组 Passing Fancy(朱筱蕤 & 弗雷迪·克鲁兹·诺维尔)恰逢及时的作为剩余空间10月13日开幕的展览题目。P2P 意味着去中心化 (无中心服务器,每台计算机或“peer”充当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平等的用户地位与关系(任何人皆可参与)、无版权限制的资源共享(允许访问各种分布式资源:如文件或外围设备)。这场展览,借由这些新世纪网络滋养与共生的乌托邦意识形态,幅及了最早由 Seth Price 在2003年录制的文字式电脑游戏 Romance 至 Cory Arcangel 今年创作的 istheapplebeesondelcoparkdrinthesuburbsofdaytonopenrightnow 这十五年不长不短的时间。


剩余空间《PEER TO PEER》展览现场


科里·阿肯吉尔,Istheapplebeesondelcoparkdrinthesuburbsofdaytonopenrightnow,2018,网站,由艺术家和里森画廊提供


P2P 令人瞩目的特点,是其全新的资源分配、传播与集散的方式。而在2014年,“集散”(Distribution)也被 Karen Archey 和岳鸿飞援引至展览“后网络艺术”(尤伦斯艺术中心),作为网络艺术实践的其中一个面向被讨论。当时涉及的文本也包括 Seth Price 的《分散》(Dispersion, 2002) 。集散,不仅意味着文本的形式/媒介流变(如作品 Dump Bin (2016-2018)中注定过时的 DVD 影带)以及媒介变换产生的意识或是主体重构;也指涉了此次展览所提出的“自相矛盾”的权力结构与用户端(与背后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hangel),源,2013-,6xA4折叠宣传册展架, 各种“源”杂志由艺术家和里森画廊提供

科里·阿肯吉尔,特卖车,2016(2018重作),折叠特卖车,各式DVD,由艺术家和里森画廊提供


策划人十分了然“去中心”权利结构的自相矛盾。你可以看到 Cory Archangel 直接了当的作品 The Source (2013) 将开源代码作为作品,以纸本的形式呈现在展览现场。作品展现着与版权限定、作者权威分庭对抗的概念,不免令人联想到莫瑞吉奥·卡特兰围绕“复制”概念在余德耀策划的展览“The Artist is Present”。通过这样的并置,所谓自相矛盾的结构开始逐渐显现为西方内部的利益矛盾。

苗颖,后评论,金钱赞和摩根弗里曼对现实的忠告,2016,有声彩色视频,10分46秒,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珍娜·苏特拉,当你移动时,2014,有声彩色视频,15分2秒,由艺术家提供


P2P 的形成与传播与版权法的建制几乎开始于同一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们几乎可以被视为生长于同一土壤之上的对立面。剩余空间与余德耀美术馆的两个展览面对着十分相似的议题,开源与复制/挪用所预设的假想敌始于西方语义中的版权限制。这一限制导致中国在官方立场窘迫,自1989年起就面对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1991年,美国开始将中国设为“301条款”的重点国家,持续近30年的中美知识产权论战围绕的也是这个时期建立的法案——《1974年贸易法案》。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知识被过渡成了产权,“不可计算的”被归入了资本的评估领域。 在这30年间,中国的音乐/视频共享平台、山寨文化与“复制”在意识形态上屡受责难,另一方面,却被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地援引为创作素材。P2P 的原罪在于,它产生于建立“创作权威”的时代环境,并只有依赖这样具备有效型的敌方,才得以生存。试问,假设在一个从来不将知识视为产权的国度,P2P 还能否保有它的道德光环与看起来激进左倾的姿态?

郭奕豪,地板,2014-2018,行为装置,由艺术家提供


黄洁宜,把意识上传到莲藕,2018,有声彩色视频,21分20秒,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同样将人类主体放入问题当中,策划人将点对点网络中的 peer 还原成了身体,未被定锚的是这身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各个身体之间的关系。正如比特币白皮书(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所总结的,它提供了一种不需依赖“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这折射出的是 P2P 用户在信息时代中的社会生活所共同面对的脆弱与焦虑。郭奕豪的作品 The Floor (2014-18) 在此正是释放着这样的情感维度。他将即时信息的聊天过程转换为实体空间的行为,观众面对着一扇不断被递出纸片的门,煞白的门和墙体保持一致,个体似乎隐于这层白色背后,又似乎触手可及(只要打开那扇门)。然而(墙内外的)双方都为了保持某种安全感而选择不去打开那扇门。本来真实鲜活的肉身甘于成为那个只产生只言片语的用户端。这种精神焦虑与交流的被动性正造成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体,个体的亲密关系也朝着 P2P 网络的连接图示趋近。

塞思·普莱斯,有机软件,2015-,网站,由艺术家提供


如策展人所言,这场展览既是关于被构想的互联网政治,也同时关于个体用户的主体性。P2P 呈现的去中心的雄心与因此被碎片化与孤立的交往方式是原生的因果关系,他们必然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都固有的。展览作品通过不同的方式揭示了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坐标,无论是线上的身体,还是使互联网成为现实的血肉之躯,使其成为现实的终究是可触摸的人造基建与操作着用户端的个体,P2P 的症结也就是当代主体的症结,如何去思考或者能否去思考它,我们不能靠  Jenna Sutela 的那些智能粘液来告诉我们。


塞思·普莱斯,再分配,2007-,有声彩色视频,74分7秒,由艺术家和Chantal Crousel画廊提供


图片资料来源于剩余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