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以声音装置重新激活正在湮灭的记忆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2310   最后更新:2018/11/16 16:44:46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8-11-16 16:44:46

来源:雅昌艺术网 裴刚


艺术家秦思源


2018年11月15日,艺术家秦思源的声音装置——《声坊》在北京坊展出,此次展出作品作为北京坊“焦点计划”公共艺术作品之一。焦点计划策展人、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焦点计划总策划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广安集团文商事业部总经理赵小虎在开幕式上致辞。

焦点计划策展人、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致辞

艺术家秦思源致辞


“声音装置——《声坊》”在北京坊开放的公共环境中,整个声音系统安装在人们可以坐下来休息街边木椅下,“这个声音装置在日常的时间,不会一直响。只有坐下来的时候会偶尔的有声音传到耳朵里,这些老北京的声音和前门的环境相互融合,又与天安门一步之遥。这些声音和人之间记忆的关系,只有被单独的抽离出来后,才被人们意识到与人的记忆之间的关系。这些老北京的叫卖声、鸽哨声在公共环境中呈现出来是不同于在室内空间的,因为我并不是在做一个类似非遗或者其他的事情,而是声音装置作品。”秦思源对雅昌艺术网说。声音装置——《声坊》由北京坊公共艺术项目之“焦点计划”委托创作。它是秦思源为大栅栏特别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是秦思源的长期研究型艺术项目“声音博物馆”的一部分,作品将以声音为媒介,通过还原老北京游商声音,辅以响器及自然音,在公共空间中打造极具时空穿越感的声音剧场,在拥有北京600余年商业文化历史的大栅栏中以声音再现游商文化。

艺术家秦思源遥控调节声音装置




声音装置“声坊”安装在木椅下

“焦点计划”主创合影


《声坊》装置于北京坊的亮相将别具意义,它延续了“焦点计划”对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的持续探索。《声坊》是秦思源为大栅栏特别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是秦思源的长期研究型艺术项目“声音博物馆”的一部分,作品将以声音为媒介,通过还原老北京游商声音,辅以响器及自然音,在公共空间中打造极具时空穿越感的声音剧场,在拥有北京600余年商业文化历史的大栅栏中以声音再现游商文化。


谈及《声坊》的创作灵感,秦思源表示,“声音是极具人性化的存在之一,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自己的感情、用声音来记录时间。时间里流淌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组成了人类的共同记忆。”


《声坊》将每日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随机播放偶发声音,正点播放5分钟的声音剧场,为听众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随机时段中,八台播放器将混序播放不同的老北京声音,艺术家通过对播放时间的间隔控制,循序渐进把听众带入老北京的情景氛围中,如同置身于老北京的时空深处。正点时段中,装置将通过控制每个声道之间声音的连续性与空间定位,根据座椅下音箱的排列顺序,还原叫卖声从身边擦过、骆驼队慢慢从远及近的行走,以及鸽子哨在天空中的环绕,装置将以声音叙事让听众置身于一场消失在时间岁月中的声音舞台剧之中。



北京坊位于大栅栏,该地区一直是百业兴始处,文化流行发源地。焦点计划策展人汪民安表示,“北京坊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街区,更是一处历史与现代的交合点,人们经验与记忆的储存地——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和谐相生的第三空间。”


“城市空间不仅仅是建筑等可视的内容,也包含着其他多元丰富的内容。” 秦思源表示,“建筑是一个实体,是核心元素之一,但在纷繁的构成之中。”此次《声坊》在城市空间中的介入,将使以大栅栏为代表的老北京文化与北京坊所营造的新北京气息联系得更为紧密。


秦思源是中国当代艺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写作者。他出生于英国,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策划过一系列的实验剧场、声音艺术以及当代艺术项目,并主导了“北京声音博物馆”的建成,以研究和共享当代声音、历史声音以及声音艺术。对声音的敏感以及对老北京文化的着迷一直驱动着他的创作,“全世界都玩儿鸽子,可是只有北京人会把哨绑在鸽子的尾巴上使它在飞翔的时候出声”,秦思源说。


《声坊》装置将被北京坊公共艺术计划永久收藏,与此同时,它也将在北京坊——中国式生活体验区中不断与空间历史对话、与当代生活共生,丰富城市文化并持续为更多居民、艺术爱好者们演绎生动北京文化、带去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感官体验。


2017年9月至今,焦点计划已陆续呈现国内外艺术家的多元艺术创作,包括:隋建国《抓拐》、王永刚《融汇》、Loris Cecchini劳瑞斯·瑞切克尼《生长》、Hip Hop Citoyens 巴黎嘻哈公社《COLORS BY PARIS HIP HOP北京坊多彩之旅》。由秦思源所创作的装置《声坊》是焦点计划的最新作品。

隋建国《抓拐》


“焦点计划”系CCPA中国国家画院·主题纬度公共艺术机构为北京坊公共艺术项目推荐策展人、甄选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而专门策划推出的项目,将通过对北京坊空间历史及场所精神提升,使北京坊形成一种整体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焦点计划”中的作品也将融入、渗透到北京坊的整体环境之中,与周边的社区日常及社区居民共处、对话,强调“见物见人“,让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


“焦点计划”是为北京坊公共艺术项目甄选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而专门策划推出的艺术项目,意在通过基于北京坊的空间历史及场所,将艺术作品融入、渗透到建筑景观之中,与周边的社区日常及居民共处、对话。本次活动由广安控股主办,CCPA中国国家画院·主题纬度公共艺术机构策划、执行,旨在通过拓展文化交流领域和对象,贯彻落实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并为本地社区创造更加美好的公共艺术环境。


北京坊公共艺术计划通过整体策划,联合策展的形式搭建一个北京坊公共艺术平台。策划人根据项目研究初步拟定了包括空间博物馆化、作品焦点计划、北京坊公共艺术作品征集、北京坊·坊巷展、整体环境园林化、历史遗留文物化、空间要素媒体化、北京坊CCPA公共艺术活动在内的8个紧密关联的板块,选择每个板块的负责人(策展人),通过各组成板块协同运作,充分利用各方面可开发的资源及可延展的空间,对空间历史及场所精神进行提升,形成一种整体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凭借系统运作使北京坊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使更多的人、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学科因“北京坊”的建设发展,得到提升,发生改变……


老北京的声音


鸽子哨:最能代表老北京文化的声音之一。玩儿鸽子的人将各种形状的微型哨绑在鸽子的尾部,鸽子飞翔时发出美妙的声音。鸽子哨由竹子、葫芦、芦苇等材料制作。


卖炭:木炭的商贩使用的响器是大鼗(读táo),俗名“大摇鼓”,发出“砰砰”的声音。北京西山的农民把砍伐的山柴烧成炭,再以低价批发给卖炭的。


卖西瓜:从前北京夏天街上卖的西瓜,有推车或挑担穿街走巷卖整瓜的,遇到怕买生瓜的人,卖瓜的用刀儿在西瓜上切一小三角儿口,看其瓜瓤儿。


唤头:串街理发者用的响器非常独特,叫法也很多,最常用的叫做“唤头”,其他还有“簧”、“铁琴”、“响铁”等名称。唤头的形状像铁夹子或镊子,长度30公分左右,唤头底部相连并有手把,顶部两个铁板向内弯曲,互相贴靠。剃头匠一边走,一边左手手握唤头握柄,右手拿着小铁棍儿伸入唤头中间的缝隙向尖端划拨,铁棍冲过顶尖贴靠的铁板,即发出铁板震动的长音,十分悦耳。


抓半空(花生米):北京人把炒熟的不太饱满的花生叫“半空儿”,旧时多为小贩挎筐或背着口袋沿街叫卖。


焊洋铁壶:从前北京人煮开水用的壶、水汆儿等是白洋铁做的,洗脸盆是搪瓷的,使用时间长了不免有破损漏水的,就可以找焊洋铁壶的给修理。这种手艺人多是挑担穿街服务。


虎撑:虎撑子是卖药的小贩使用的响器。又叫“八卦串铃”,是铁片翻卷对扣的镯形铁器,中空,内置钢珠,用的时候把它套在3个指头上,摇之作响,告知走街串巷的郎中来了,家里有人生病的就可以把郎中请来给病人开方子。


疙瘩锣:也叫“铜点”,俗名“点子”,为昔日北京盲卜算卦所用响器。《故都市乐图考》说:“面径四寸八分五厘,深一寸八厘;中隆起四分八厘六毫,径一寸六分二厘,以槌击之”发声。


震惊闺:“震惊闺”又叫“惊闺叶”,该响器由五块铁板串成,是旧时磨剪子磨刀的叫卖工具。磨刀人肩扛一固定有磨刀石及砂轮的长条木凳,上挂水桶等。手拿“震惊闺”上下起伏翻动,一路清脆而来,一听见这个声音,就有人从大宅门里出来磨刀。是八不语当中唯一还在使用的响器。


倒土铃:倒土其实就是倒垃圾。北京住平房的人家都有垃圾箱或垃圾筐存放废弃物,许多地方每天都有“倒土车”去收垃圾,多是用“倒土的”的手摇铃,还吆喝:“倒土!”


对君坐:修脚匠业所用的招徕响器。其形制不一。有说是折叠凳,有人说是铁板、竹板、竹片、小木梆等。有记载,“(对君坐)行则摇,坐则止,修脚者所持器。”


卖香油:卖油的商贩所持响器叫做“油梆子”,用棍敲打一块中间凿空的木头梆子,便会发出特殊的空洞声——“梆”。木梆选料比较讲究,多用枣木、榆木。


磨剪子:磨剪子的有时候与磨刀是一个行业,用震惊闺作为响器。有时候用一个小型喇叭。


扇铃:修理扇子招揽生意的一种响器。这些手艺人大多肩背小木箱,放置扇子配件和工具。箱子的背绳或是背带上,特意连接着许多的小铜铃铛,随着修理师傅在胡同街巷的行走晃动或是风吹,铜铃随即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提示人们修扇子的人来了。


脚铃:脚踏铃一般装在洋车上,需要的时候用脚踏踩便可发出“叮当”声,用来提醒路人洋车来了,让路人给洋车让路。因为用脚踩,力度很大,这个脚踏铃的声音也很大,冷不丁会吓人一跳。


修理雨伞旱伞:北京夏季多雨日晒,人们外出要打着雨伞防雨,打着旱伞遮阴凉儿。这时有小贩穿街走巷修理雨伞、旱伞。


卖大小金鱼儿:北京金代就有鱼藻池;明代金鱼池转养金鱼儿出售共人购买,元旦之日“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清代以来,在农历正月里街上多有挑担卖金鱼儿的,盖取新春佳节“吉庆有鱼(馀)”的意思,担子的一头儿是装水矮帮的圆木盆,中间用木板截成四格,分装大小各色金鱼儿;上覆草盖以免金鱼儿受冻;担子的另一头儿为一个大圆框,内装大小不等的圆玻璃缸。边走边吆喝。


卖杏儿的:这是指农历四月底开始有大杏儿上市街上卖的。有黄白两种,以八达岭一代的杏儿最有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