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没展”@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381   最后更新:2018/11/09 10:57:22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11-09 10:57:22

来源:新青年艺术沙龙


注: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没展”开幕式发言时间有限,很多想说的话没有说出来,索性把未尽之言写出来。


“没展”开幕,一个展览从“没”到有历经了三个月的时间,在过去的三个月中,策划,筹备,征集,评选,联系,运输,布展等工作陆续完成,这是对于一个专业的当代艺术的考验,也是一个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展览方式和展览产生模式。










“没展”其实更像是这个时代中国背景下的产物,迅速的产生,迅速的推进,迅速的建设成,这种中国背景的速度对于一个展览也是极具挑战性和反映现实的属性,如何把中国速度和中国的“关系”体现在当代艺术展中,我想“没展”就像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样的展览在中国产生似乎成为合理的,无外乎这种“信息爆炸”式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其他艺术展中很少涉及,“没展”是一个具有速度感的展览,从展览的组织和呈现都可以让策划团队和执行团队体验这种速度感,其次“没展”集中体现出中国的“关系”,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家和机构的关系,策划人和艺术家的关系,媒体和展览的关系,大众和艺术的关系,等等等等,“关系”构成了“没展”的核心,所有“关系”都可以拿到这个展览中去讨论。


“百无禁忌”这四个字是副馆长杜曦云先生邀请我做展览的时候我感兴趣的题眼,自由是艺术所需的根本品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想环境,当我们提到“百无禁忌”的时候也许就是意味着“百无禁忌”成为一个难题的时候,也许自由的问题真的是今天的艺术所要面对的问题,艺术的自由也许只是最基础的一种表达自由,正是因为“没展”的百无禁忌,所以才会出现8岁到82岁参展艺术的跨度,同时“没展”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非专业背景的艺术创作,某种程度上来讲“没展”是把创作者平等对待的,这也算是一种民主吧,“没展”强调创造力而忽视专业背景,恰恰可能是对于艺术创作者的尊重。“没展”很民主的呈现出艺术创作在今天可能存在的若干面貌,这种呈现就像基于巨大样本的社会学调查一样,这种方式使得这个展览极其具有社会化属性。







另外“没展”一定是一个持续内容生产的展览,也是一个持续产生问题的展览,毕竟这样一个展览涵盖的信息量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美术馆空间,所以这也为后续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很多线索,每个艺术家就是展览的一个任意门,打开任意一个门,进入的都是不一样的价值观世界。所以“没展”更像是一个任意门搭建出的艺术奇幻世界,这为观展者提供了更多的选,这对于观展者来讲也是民主的。












最后,“没展”是一个有阅读感的展览,作品的排列和布置对于每面展墙更像是一个报纸的排版,尽可能具有充分的信息量,这种布展方式让“没展”变成一个阅读的过程,观展者可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提供的作品数字对号入座的作品信息对于这个展览进行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和读书一样具有发现的乐趣。


一个叫做”没展”的展览倾其所能尽可能呈现一个展览尽可能有的内容,希望喜欢艺术的人,也喜欢这个展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