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仓库:捕梦师的筑梦空间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1804   最后更新:2018/11/08 14:05:39 by 愣头青
[楼主] 愣头青 2018-11-08 14:05:39

来源:典藏Artcoco  张宗希


在《哈扎尔辞典》里,有一个关于捕梦术的故事:哈扎尔人可以成为捕梦者,可以在梦里日行千里选择住所,也能在梦里捕获指定的猎物——人、物或者野兽,还可以从一个人的梦追至另一个人或动物的梦。在北京青年文化地标之一的三里屯举办的“臆想仓库”,即给人一种亲临梦境的感觉:艺术家们的作品好像被策展人捕捉到的梦的合集,然后以仓库的方式陈列,彼此独立又互相纠缠、穿越,混乱中透着秩序(比如像分布在不同角落、苍鑫和喻高的颇有宗教感的雕塑间的关系)。这个看似非主流的展览,却以一种话题性事件和另类的展陈方式去呈现艺术的某种面貌。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走进地下一层的“仓库”,货架高高矗立而路线迂回,仓储密集而又透着空间。以往在美术馆或画廊作为焦点的作品被遮挡、倾斜、倒置,或者与其他无关的物品堆积在一起,尽管同一个人的作品甚至没有摆放在一起,通过仓库的数字标识和索引,却也可以体验寻找和发现的乐趣与线索。封条、清单、做旧的仓库海报、标语,以及管理员室,都在伪造仓库的痕迹。

阿沛作品

苍鑫作品

陈农作品

方禾作品

冯梦波作品


随意看几个作品:几张错落摆放的课桌,表面上形成学校里面那种被放弃的物件状态,但每个桌内都有一个诡异的雕塑场面,就像一个个心理阴暗的孩子被彻底放弃,然后他们的内心开始了绽放;一件由砖头和视频组成的作品:在一组砖头里面雕刻一个神殿,然后再把刻出的部分填上粘好,视频里记录的神殿就不复存在了,砖头又回到了它最初的状态,只不过身上出现特别多的纹痕,就像人的一生的一个比喻;一台“文艺机”里播放着一段牧区的视频,机器上面还有个不锈钢球“阿莱夫”,灵感来自博尔赫斯的小说,这个球正好映照几乎整个仓库,像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子,而仓库又是世界的隐喻。

黄蓝作品

解群作品

李琳琳作品

李天龙作品


在整个展览布局上,所有的作品在现场产生一种拼凑感,策展人大石特意营造一种视觉和感官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的氛围。大部分作品有一半是视觉展出,另一半(贴封条的箱子或灯光较暗处)却是让人想象,会觉得这个仓库好像真的有什么秘密在等着人们去发掘。而密集的摆放和迂回的路线设计会让人觉得没什么出口,好像不管什么东西出现在里面特别正常,就像一个梦境,根本就没有去考虑它的真或假。

刘书言作品

马良作品

潘凯作品


大石喜欢王小波和卡夫卡,私人化的影像风格与思辨的“坏”趣味,以及纯臆想的状态,加上另一位策展人卢悦喜欢的博尔赫斯,巴比伦彩票与宇宙图书馆结合的巴比伦图书馆、迷宫或记忆宫殿,共同构成了整个展览的基调。仓库里的每件作品,艺术家当时在做这些的时候,可能想让其表达某一个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它展示的环境的不同,这些作品的意义就发生变化了。在这里不会太追究每件东西本身的意义,而是看重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直觉和直观的体验。

卢悦作品

彭璐作品

任宏伟作品

邵康作品

肖时安作品


参展的五十余位艺术家中,年龄跨度从五零后到九零后,但是看起来感觉不到有任何跨度,只是在不停的转换视觉上的刺激,就像走在通道的感觉,身份、性别等边界全部被模糊掉,最后艺术家简介用儿童照片的形式,又把大家拉回到同一起跑线。而这个仓库选择作品的规则其实是一个伪规则:作品在仓库产生强烈的冲突和刺激感,而这种刺激感可以说是思维碰撞产生的,也可能是现实与幻想或者臆想碰撞产生的。臆想仓库更多的志向是成立一种展览类型,试图颠覆一种常规的对当代艺术的观展习惯。

喻高作品

张禾名作品

张玮作品


在CHAO艺术总监杨君看来,北京三里屯是地下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将这一元素引入这个展览,其与“在地性”的关系更符合某种事实。与其说是个展览,不如说这是一个事件。对于艺术家而言,当在三里屯CHAO的地下把全部作品装入“仓库”,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我参与了这一特殊事件。

张文智作品

郑嘉燕作品

钟山作品


展览的出口被设置在一个电梯间,展览进度突然中止,观众会觉得突然梦醒过来,展览就像造了一个梦,这种情境式的体验没有边界,没有目的,也几乎没有导览,观众像在做梦一样,在里面逛逛,然后突然醒来,然后突然就回去了。“正如博物馆是历史的墓地,仓库更加纯粹。”卢悦在前言里的叙述再清楚不过,“制造一个虚假的仓库,是对光鲜亮丽的博物馆的一种玩笑般的修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