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后自然”UCCA第一座分馆沙丘美术馆首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2   浏览数:2301   最后更新:2018/10/23 17:23:40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8-10-16 11:45:07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孟宪晖



“后自然”展览现场,图片来源:UCCA


秦皇岛。10月13日,UCCA的第一座分馆——坐落于阿那亚(Aranya)社区北戴河黄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术馆(UCCA Dune)继9月落成后迎来了首展“后自然”。在这个隐于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沙丘之下的细胞状展览空间中,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旦儿等九位/组出生于1942至1988年间的艺术家作品与周边的环境形成对话。而随着“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海上礼堂、美术馆的建成,独角兽艺博会、DDC国际音乐周和第二届阿那亚建筑论坛在此地的先后召开,阿那亚地区正在依靠文化获得新生。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于吉作品,图片来源:UCCA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梁绍基作品,图片来源:UCCA


“沙丘美术馆的项目始于三年前,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与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计划在此处筹建一个美术馆项目,而李虎也与UCCA有展陈设计上的合作,在此契机下,今年,UCCA决定加入,希望这次的合作模式可以成为一个范本。”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我们投入的是团队、时间、判断和关系网。会在本地安排一个四人的团队,负责具体的作品更新维护等,而展览的策划、技术、媒体推广工作仍由北京的团队来操作。而未来的展览计划仍在规划中。”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积930平⽅米,拥有7个室内展厅及3个户外展厅,计划将在美术馆对面修建的栈道延伸进大海。


艺术作品与沙丘共生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郑波作品,图片来源:UCCA


“我们与大海间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沙丘美术馆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我们在此所有的展览都必须考虑到两点:即与建筑空间的融合及展出的地理位置。本次首展自然也考虑到生态、自然等方面,而社会多元与全球变暖也是现在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基于此,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均以各自的角度探讨着个体与自然关系的关系,传统文人园林山水情怀的传承、东方哲学的审美回音、人造自然、生态伦理、以生物为媒介的创作让人们重新思考自然并去想象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更为密切的新型生态。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杨沛铿作品,图片来源:UCCA


本次展览中,很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出现了“沙”的元素。从1989年起持续29年以蚕的一生为媒介而创作的梁绍基,以时间和生命为核心,于2014-2016年创作的《月庭》即使用了丝、镜子、钢材、不锈钢板、茧、砂等多种材料。“昔日的辉煌变成已死的王朝,时间与历史就像沙一样,如同飘逸不定的尘埃,但又渗透着光。”梁绍基说这来自他对最早的文明之邦之一——中东的遐思和对当下忧患意识的思考。刘雨佳的《黑色海洋》和《海浪》则取材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广袤的石油开采区域,表达艺术家对风景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呈现经历工业开采和娱乐开采的后自然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刘雨佳作品,图片来源:UCCA


李山从90年代起即受西方当代艺术和生物科技的启发,开始一系列探索,本次展览中的《遭际》《涂抹二》《涂抹三》等作品延续了他的这一思考。郑波的《沙丘植物园》则将根系裸露在外、生长于流沙之中的独特植物——沙生植物置于UCCA沙丘美术馆的环境中,将植物园艺引入美术馆,艺术家尝试将艺术的定义从人的创造扩展到万物的创造。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娜布其作品,图片来源:UCCA


同样将作品置于露天环境下的还有杨心广、于吉、娜布其的作品,他们或通过对中国文人山水传统与工业符号的转译,常以木、土等自然材料作为媒介,在后工业时代对“传统”这一概念的挑战和探讨;或选择人造物来制造对自然的地景模拟;或将“假”植物与一幅描绘风景优美的海滨度假胜地、让人联想起广告牌的图画并置。这些作品与建筑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间消除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差异。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庄辉&旦儿作品局部,图片来源:UCCA


庄辉&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则散落在美术馆内展厅四处,以看起来如同木工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废料,实为铜和丙烯酸经浇铸而非雕琢而成的手工雕塑,让艺术家与工匠、木匠和概念艺术家之间简单的二元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这个建筑本身也是一个作品,我们的展览也是沿着这个建筑作品特性做艺术展示。”田霏宇说。而设计师李虎则坦言在沙丘上建一座美术馆充满挑战:“我希望美术馆像一个沙丘的细胞体、生命体,要慢慢地去看,在海边,能听到各种声音,仔细听,在入口就能听到李山老师的视频中传出的声音,这个房子的天窗又类似于收声喇叭,可以把远处的声音,如海浪收进来。每个空间都有自然光,不同时间,光线会在墙上跳舞,这个建筑可以触摸,可以去感受。”

UCCA沙丘美术馆现场图,摄影:倪楠,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艺术、戏剧、文学、音乐已经在这个社区里自己生长了,这可能是社区最有价值的地方。而精神产品是阿那亚在整个社区里最高的产品形式。”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这样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这片沙丘可能是整个海岸线上最后一块沙丘,几千年上万年才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当人为的方式让它逐渐减少,这一段却可能因为这个美术馆而永久保留。”随着沙丘美术馆的合作,阿那亚现已成为UCCA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作为沙丘美术馆的建设方,为美术馆提供场地支持与运营资金支持。马寅则成为UCCA赞助人,并正式加入赞助理事委员会。

UCCA沙丘美术馆施工过程图,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文化带动区域的模式是一个好的趋势,UCCA也并非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合作机会,之所以选择这里,是看到这个社区的运营已经做成了一定规模,除了在文化艺术上的投入,也包括这里的经济模式和定位。”田霏宇说。

阿那亚地理位置示意现场图,图片来源:阿那亚


阿那亚取自梵语“阿兰若”,意指寂静处,远离人间热闹处。在这片距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的海岸,早在2015年,就因“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而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京津地区的游客有到北戴河旅游的传统,但阿那亚所在的区域并非传统的旅游区,打造一个人文艺术的社区,通过配套运营形成一个持续性的长期项目成为这个社区的突破口。从北边开始图书馆、教堂、美术馆、音乐厅、体育中心等被一条海边的跑道串在一起,标志性建筑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轴

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图片来源:阿那亚


除了在当代艺术方面与UCCA的合作,十一黄金周期间,独立音乐现场DDC(黄昏黎明俱乐部)品牌正式入驻阿那亚,携以色列、荷兰、意大利、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国际音乐家陆续登陆,带来“DDC国际音乐周”,在“后自然”展览开幕当晚,DDC又带来以色列的沙漠布鲁斯"BLUE DESERT" - YOSSI FINE & BEN AYLON,在已经建好的地下车库排练厅进行了一场演出。

图书馆内景,图片来源:阿那亚


今年4月起,单向空间就启动了孤独图书馆驻馆计划,邀请作家、诗人、音乐人等入驻阿那亚展开创作。10月1日,坐落于阿那亚小镇南区的单向空间书店开张,面积550平米,由建筑师青山周平设计,10月19日至21日,以“到未来去”(Escape to the future)为主题的海边的书店文学节将拉开帷幕。10月12日至15日,第二届阿那亚建筑论坛在阿那亚召开,主论坛以“我的知觉空间”为话题,分论坛为建筑师与跨界大师的精彩对谈,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师的处女作奖——阿那亚建筑师处女作奖。而正在建设中的戏剧中心则与孟京辉合作,计划未来推出戏剧节,每年至少呈现50到70场话剧。

海边礼堂,图片来源:阿那亚


阿那亚社区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变为每年接待几十万人次,而周边的房产项目也因此而变得抢手。这个围绕着北京人而做的社区正在文化的带动下焕发新的生机(采访、撰文/孟宪晖)

阿那亚的电影院,图片来源:TANC


后自然

UCCA沙丘美术馆

展至2019年4月7日

[沙发:1楼] guest 2018-10-16 12:55:30

来源:Hi艺术  刘霞


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开馆,“后自然”穴居


上一次来阿那亚还是六月份,彼时的阿那亚作为旅游胜地已经火得一塌糊涂,立马成为厌倦了京郊游的Hi艺术团队的出游首选。我们在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那些网红打卡胜地留下许多团队合影,惊叹于整个项目的细腻和完善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以“精神栖息地”著称的社区在当代艺术方面的举措已经悄然展开。

位于阿那亚的UCCA沙丘美术馆


十月,没想到这么快就会再次回到阿那亚。那些上次来时还在修建的部分建筑已经完工,沙滩多出了很多娱乐设施。在入住的酒店房间,《玩转阿那亚2018体验手册》已经非常细致的标注了一年12个月的文化活动,并安排好了你的“建筑之旅”、“空间之美”以及“美食之旅”。另一本白皮书,从原研哉到社区的理念再到社区的业主构成,非常细致的阐释了什么是“阿那亚”。这个距离北京4个小时车程的海边社区,凭空造出了一个以北京为圆心向外辐射的“文艺生活乌托邦”。而它提供的生活,在体验了图书馆的“文艺复兴无伴奏合唱”和车库排练厅DDC的现场演出后,深有体会,就如同它本身的理念一样诗意。

UCCA沙丘美术馆入口

建筑空间


一月的跨年音乐会、三月的雅集、四月的孤独诗社诵读,海边慢跑、沙滩音乐会、在孤独图书馆听音乐会。阿那亚是一个值得在不同时间重新回到这里的地方,而我们这次来的目的则是又一地标建筑UCCA沙丘美术馆的开幕,构成美术馆的三方:UCCA当代艺术中心、OPEN建筑事务所、阿那亚社区,以及三方对美术馆的促成,都让这座美术馆有着很多故事可以讲。

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


故事该从哪里开始?或许我们可以从开馆展“后自然”开始。

建筑空间


“后自然”这个由UCCA当代艺术团队根据美术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式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对其进行回应的展览,展出了包括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旦儿这九位/组出生于1942至1988年间,跨越数个代际的艺术家的创作,其中,四件户外展品为全新委托创作。

UCCA沙丘美术馆首展“后自然开幕现场”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阿那亚联合创始人及总裁马寅、UCCA馆长田霏宇


正如UCCA馆长田霏宇所说,在这样一个非常规的艺术展示空间,做展览是极具挑战性的。虽然被并命名为“美术馆”,但建筑本身的设计并没有以展陈为首要出发点,贯彻阿那亚“去掉功能性的诗意建筑”的理念,这是一座本身已经充满能量的建筑。整个建筑隐于沙丘之下,面朝大海。美术馆展厅由形似乎洞穴的细胞状连续空间构成。并且据建筑事务所负责人李虎介绍,整个建筑全部“手工打造”。穿过隐秘的“洞口”进入美术馆,建筑墙体手工的痕迹,以及来自建筑天窗的自然光线,都有退回到人类初始“穴居”的状态,建筑之于人的意义被提出。几个户外展厅面向开阔的海滩,并有意淡化空间边界,更是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提问。而建筑与在地环境更重要的一层互文关系还在于,OPEN建筑事务所巧妙得利用这座美术馆保护了华北平原“最后一座海边沙丘”。

梁绍基作品《月庭》

《月庭》细节

《月庭》细节


如果说人与自然,人与建筑、自然与建筑的关系在美术馆建筑中被提出,那么UCCA为美术馆开馆打造的首个展览“后自然”则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回应了这个问题。在展览标题“后自然” 提示的全新时代——人类纪——下,自然环境本身和人类对自然的理解都在变化,持续的人类入侵已对环境造成了永久的改变。“自然”在艺术创作中也不再只是诗意、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而成为真实的与人的存在不断碰撞的外在存在,从而带来的对人类未来的想象,现状的反思,新的自然的创作又或者是对“自然观”的再现。

李山 影片《遭际》

李山 《涂抹2》

李山《涂抹3》


在展厅的最深处展出的,是李山的三件生物工程作品,《涂抹2》和《涂抹3》展现了异形的有机杂交玉米、腐烂的树叶和其他有机物质形象;影片《遭际》聚焦于游荡在世界各地的“蜻蜓人”,用一个因为地球生态灾难而爆发基因突变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未来看似荒诞,但在生物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却又似乎存在某种悲悯又向往的合理性。梁绍基的作品《月庭》延续了艺术家对蚕的生命历程的关注:一个由亚克力材料和钢材制成的框架上覆盖着蚕丝和蚕茧,在从周边地区收集的沙子里,埋藏着匕首、弯刀和镜子的碎片,这些碎片同样被蚕丝覆盖。除了本身有着同“自然”极其密切的关系之外,作品中碎片如纪念碑般,或许也是一次对自然的敬畏。

庄辉&旦儿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

庄辉&旦儿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

郑波 《沙丘植物园》


庄辉&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更多则是以作品的形式呼应建筑本身。这些精心制作的手工雕塑看起来就像木工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废料,然而,创作使用的材料——铜和丙烯酸,是经浇铸而非雕琢而成的。郑波则用《沙丘植物园》将沙生植物——这是一类根系裸露在外、生长于流沙之中的独特植物——置于UCCA沙丘美术馆室外环境中,来尝试将艺术的的定义从人的创造扩展到万物的创造。

杨沛铿 《园中茛苕》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刘雨佳 《海浪》 3’14” 双频高清录像 2017

娜布其 作品《终点》


相对而言,年轻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更为“后自然”,也更为“人为”。杨沛铿创作的几张单色橡胶树照片引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里,植物会变成何种模样?刘雨佳则在面向大海的展厅中展出了两部同海洋有关的电影作品:《黑色海洋》构建了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在一系列虚构城市中的假想对话的作品。《海浪》将连续航拍海滩的拍摄画面转化为魅惑的数码双连画。这些抽象的、审美化的自然图像与使其可见的液晶显示屏形成对比并产生共鸣。娜布其则在作品《终点》中将“假”植物与一幅描绘风景优美的海滨度假胜地、让人联想起广告牌的图画并置。通过展示艺术品和环境是如何同等地经由人手而塑造的,这部作品让观众想起建筑物外面的沙丘、大海以及美术馆背后正在“生长”的高楼大厦。

杨心广 《山们》

杨心广 《山们》


艺术家杨心广和于吉的作品中,则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理解。杨心广的《山们》用水泥和混凝土“翻制”了中国的大山和名川,并将它们带到海边,或许我们便可以不需要在“乐山”还是“乐水”之间纠结。于吉的《Ta Jama—绿毛怪》在材料上同杨心广异曲同工,但其上的青苔却又会让人联想起江南园林中的“自然文化”,这些原本属于自然的物体在不同文明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人为的力量也再次显现。

于吉 《Ta Jama—绿毛怪》


开幕现场,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也讲到,除了这9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外,整个展览同美术馆,以及阿那亚的在地形之间的结合也犹如一件艺术作品般完美。而我们也看到了在这样一个非传统白盒子空间中,UCCA对展览以及“美术馆”形式和意义的挑战。而这也正是决定这到底是一件美术馆,还是一间存放着艺术品的建筑空间的关键区分点。不止于打卡,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是美术馆区别于其他建筑的关键。

UCCA沙丘美术馆夜景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4月7日。

[板凳:2楼] guest 2018-10-23 17:23:40

来源:ActionMedia


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

展期:2018.10.13 – 2019.04.07

地点:UCCA沙丘美术馆 | 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

返回页首